林蓝:广东美术呼唤大作、大师、大展、大馆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邓琼
图/受访者提供
近年来,广东美术界不断迎来“高光时刻”: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成功举办;广东画院大型集体创作《南国的风》入选央视百集巨献《美术经典中的党史》,并入列片头9件重点作品之一;
广州美术学院正式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从广东画院新址到正在推动的“三馆合一”、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广东文化硬件建设备受瞩目,等等。
本期“文化强省·深访谈”,广东画院院长林蓝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专访。
对标最强,广东美术四“大”工程待兴
羊城晚报:广东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落实到美术事业建设,这些年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林蓝:建设文化强省是一项全面工程,美术事业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近年来,南粤老中青美术人挥毫泼墨描绘新时代画卷,创作出了一批富有南粤特色、彰显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可以说,广东美术工作者参与全国美术精品创作工程的热情越来越高,美术人才队伍已经颇具规模,展览平台建设具有良好基础,美术场馆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我所在的广东画院,历时十多年建设的新址终于启用了。同时,依托于这一全国瞩目的文化强省重大标志性建筑,我们推出广东精品力作,组织开展了一批大型主题性集体创作,包括作为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美术创作献礼项目的《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以及《南粤先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花齐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
羊城晚报:作为在美术事业一线的艺术家与管理者,您对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有些什么建议?
林蓝:我们要对标国内、国际的最优、最强,围绕“大作”“大师”“大展”“大馆”做文章,具体来说就是推进广东美术事业的四“大”工程——
首先,瞄准“大作”孵化培育工程,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气派、广东特色的精品力作;其次,聚焦“大师”重点培养工程,加大岭南名家大师和优秀中青年美术人才的培养与推介力度;第三,推动国字号“大展”落户广东工程,着力承接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重大展览活动;第四,抓实“大馆”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具有全球视野、世界级标准的大型场馆。
“大作”是立身之本,积累方成“大家”
羊城晚报:值此冬奥会之际,广东画院再度推出大型集体主题创作。在如今这样艺术创作多元化的时代,主题性集体创作对于一个区域的文化建设有怎样的意义?
林蓝:“大作”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主题性集体创作是广东画院、广东美术界的优良传统。我们看到,上世纪由老一辈大家关山月、黎雄才等老先生带队进行的集体创作,关注时代主题,提炼岭南艺术语言特色,产生了如《向海洋宣战》《禾香万顷》等经典之作,也抒写了新中国美术史灿烂的岭南一章。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大作”和“大家”的关系是怎样的?
林蓝:事实上,“大家”是由“大作”凝聚而成的。只有产生相当数量的有质量、有分量的“大作”后,才可能积累出“大家”,一个区域的文化艺术才可能从“高原”走向“高峰”。所以我认为,“大家”的本质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作品的问题。
回望广东画院建院60年历程,老一辈艺术家们一直以力作、以精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所以大作、大家辈出,广东画院也因此成为国内最具学术影响力的画院之一。
羊城晚报:文化繁荣发展关键靠人才。您觉得好的艺术家标准是什么?
林蓝:在我自己理解中,伟大的艺术家、艺术团队,一是要有震撼性的、划时代的作品;二是要参与时代重要艺术流派、政治活动、经济社会生活,其中需要好的技术和艺术支撑。
羊城晚报:回顾近两三届全国美展,广东作品入围数量名列前茅,但获奖情况有限。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升?
林蓝:的确,从各个国家级的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中我省入选作品数量来看,我们在全国美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作”数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作为广东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基地,广东画院将重点实施“1新址+3院+3基地”计划,孵化培育“大作”,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广东故事。
一是紧扣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节点。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聚焦北京冬奥会、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横琴和前海合作区“两区”等国家及广东重大题材,提早谋划,组织开展重大主题创作,反映新时代的精气神。
二是对标全国美术精品创作工程,以国家、省部、院藏等三级项目的培育方式,做好集体大型美术创作、个人专题美术创作项目献礼工程的规划,完成国家、省重点美术创作任务和收藏作品。
三是开展主题调研采风写生活动,结合主题创作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汲取创作的源头活水去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文化软硬件建设,要匹配广东的经济地位
羊城晚报:近年来,广东学术型策展在全国独树一帜,大展不断,这一点很引人瞩目。
林蓝:近五年来,广东采用“多馆联动”机制,承办了由中国美协主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览》等重大展览。要持续推动广东大展持续创新发展,还需要继续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展”和“大奖”。
例如,推动国字号“大展”落户广东工程,着力承接国内外影响力的重大展览活动;加大力度争取中国美协等上级单位的支持,积极承办国家级“大展”、争取全国性“大奖”;争取省财政支持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大美术展览落户广东,支持中国画“百花奖”等国家级重要美术大奖平台永久落户广东等。
羊城晚报:从广东画院新址到正在推动的“三馆合一”、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广东文化硬件建设备受瞩目,那软件方面如何跟上?
林蓝:美术馆是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也是“大作”的展示平台、“大师”的推介平台、“大展”的承载平台,还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场所。
我们建议,广东参考世界知名城市文化中心的建设案例,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建设与自身经济地位相匹配、彰显文化强省特色的“大馆”。因此,要深度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发展需求,稳步推动广东美术馆、文学馆、非遗展示中心“三馆合一”项目建设。
还要加快推进广东当代艺术馆暨大湾区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项目,创新推动在广东美术馆旧馆基础上改建中国第一个抗战木刻纪念馆等。
同时,馆藏是美术馆的生命。广东要以“大作”的收藏为载体,通过联络全省各大美术馆对优秀作品进行评估和收藏,进一步丰富馆藏“大作”的数量与质量,为本省积累公共文化财富。
积极探索新时代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发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一体化创新型路径也很重要。长远谋划建设广东省艺术品保护修复与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构建艺术品保护与修复相关的多学科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研究合作平台等。
在人心中“育美”,滋养事业与人生
羊城晚报:广州美术传统悠久深厚,深圳则热度兴起、后来居上,其他广东城市或地区情况如何?
林蓝:广东省内包括广东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国家重点美术馆在内的各类美术馆大概40余家,但绝大多数分布在珠三角地区,主要集中在广州与深圳两市,粤东西北地区仅有一家。
因此我们认为,美术馆均衡发展可以成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发力点之一。围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均等化,要加大力度支持在粤东西北地区建设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的美术场馆,多措并举推进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工程,助力乡村振兴。
羊城晚报:当下,网红展已然成为一种现象。作为文化产品供给侧一端的艺术创作者、管理者应该如何应对?
林蓝:网红展之所以红,一定是因为它得到相当数量当下受众的喜爱。笔墨当随时代,这也促使我们作为文化产品供给侧一端的艺术创作者们认真思考:如何以守正为根本,以创新作为动力,如何用跟得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新时代文艺新境界,建立“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让美的种子在更广大人民心中生根发芽,是我们工作的重要意义所在。
我想说,这不仅是“美育”,这还是“育美”。当人心中有美,这种状态会滋养他的整个事业和人生。所以“美育”是普及的,它不是只为培养美术工作者——它还是“育美”,即在每个人心里去培育“美”的种子,继而让其人生更加完整、花香满径。
我觉得大部分人应该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度过自己一生。
岭南画学根脉相通,艺术家相连互动
羊城晚报:在《南国的风》等大画集体创作背后,如何体现粤港澳台文化艺术的根脉相连?
林蓝:《南粤先声》《南国的风》《百花齐放》这几次大型系列主题创作,题材上涵盖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创作团队则不仅集结了广东画院全院国画家和广州画院、广州美院的青年画家,还邀请到港澳台地区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老中青艺术家加入。比如来自台湾的欧豪年老先生和他的学生胡九蝉先生,来自香港的司徒乃钟、林天行主席,来自澳门的黎鹰老先生与李得之先生,还有深圳美协的陈湘波主席、珠海美协的古锦其主席、汕头美协的许自敬主席、厦门美协的林涛主席等,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在广东画院成立的六十年里,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画院联同粤港澳三地艺术合作往来无间,形式丰富多样。这次也是如此。只是由于疫情关系,这三幅“跨地域”大型创作合作更多是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开展。
粤港澳文脉相通、精神相依,粤地艺术家着重传统技术呈现与修为,港澳地区艺术家融合中西、观念开放,大家互取所长、相联互动,必会使这样大体量、大容量的联合创作更生气勃勃、异彩纷呈。促成大家共同以精品、以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岭南文化。
羊城晚报:岭南画学是粤港澳台的“共同语言”,随着文化湾区建设的推进,美术工作者可以有怎样的作为?
林蓝:广东美术创作有着辉煌的历史,岭南画派更是独树一帜。以岭南画学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艺术,在华人世界有着巨大影响力。我尤其记得当年由欧豪年先生组织、在台湾举办的岭南画派美术展览上,岛内嘉宾高朋满座、融通交流的盛况。
作为湾区文艺工作者,我们的使命就是以强烈的文化认同促进人心相向、精神相依,汇聚起港澳台同胞心向祖国的共同意志。接下来,我们还将依托横琴、前海合作区,持续通过重大艺术活动交流,通过对港澳重点美术优才的柔性聘任,建立横琴前海粤港澳美术走廊,建立横琴前海粤港澳美术合作联系长效机制,做好文化认同的大文章,推进横琴前海合作区文化艺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