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匏安:与李大钊齐名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先驱

来源:金羊网 作者:郑达 发表时间:2021-06-17 06:21
金羊网  作者:郑达  2021-06-17
他与李大钊并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在党的历史上有“北李南杨”之美誉。他短暂的一生,照亮了无数人的前行之路。
位于珠海香洲区南屏镇的杨匏安雕像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郑达

珠海市香洲区的北山村,杨氏大宗祠坐落于此。1896年,杨匏安在这里呱呱坠地。

杨匏安是中共创建时期的成员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被誉为“岭南地区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他与李大钊并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在党的历史上有“北李南杨”之美誉。他短暂的一生,照亮了无数人的前行之路。

最早在广东宣传马克思主义

1896年11月,杨匏安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北山村(今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北山村),童年时代,父亲病逝,靠母亲的针线手艺维持生活。

生活虽然艰苦,但母亲坚持将杨匏安送到学堂学习。杨匏安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两广高等学堂预科继续深造,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康、梁改良派,孙中山民主革命派等各种主义和思想。

中学毕业后,杨匏安回到家乡小学任教,因举报校长贪污反遭陷害,被关进监狱,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1915年,杨匏安来到日本,如饥似渴地研读有关西方各种流派新学说的书籍。

1916年冬,杨匏安回国,在教书之余兼任《广东中华新报》记者。1919年,杨匏安在“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思想起了很大的变化,朝着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世界观大步迈进。

1919年,在广州“五四”爱国运动高潮期间,杨匏安奋笔疾书为《广东中华新报》写了八九万字介绍新文化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其中,篇幅最长且影响深远的当属《马克思主义》一文,这篇文章从1919年11月11日发表至12月4日,陆续刊登19天,是华南地区最早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为当时正在深入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为广东共产党组织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马克思主义》几乎与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同时问世,两篇文章被并称为“姊妹篇”,人们由此提出“北李南杨”的说法。

1921年,26岁的杨匏安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广东早期党员之一。

1922年,广东青年团创办《青年周刊》,由杨匏安撰写创刊《宣言》公开向读者宣告:“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因为它“能把资本制度应当崩坏的纯经济的、纯机械的历程阐明”,“指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的实际道路”。最难能可贵的是,这篇短短的“宣言”,已初步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国情联系起来。

1929年,杨匏安将同志们从苏联带回的讲义,编译成20余万字的《西洋史要》,这是我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写成的一部西洋史著作。

“死可以,变节不行”

1931年,因叛徒出卖,杨匏安等16人被捕。

由于杨匏安在国民党内曾任中央常委,影响较大,蒋介石几次派人劝降,都遭他严词斥责。蒋介石写亲笔信劝他投降,杨匏安收到信件后,直接撕碎;蒋介石亲自出面劝降,杨匏安不为所动;敌人以死威胁,杨匏安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从参加革命起,早就置生死于度外,死可以,变节不行!”杨匏安的铁骨丹心不仅感动了狱中难友,连一些看守的国民党士兵,也赞叹他是个“铁人”。

不久,杨匏安被押解到淞沪警备司令部龙华看守所。他自知不久于人世,托人带出一封信给家人,说他难免为革命牺牲,告诫家人不可接受任何不认识的人的任何资助,如果实在没办法生活,就回老家去,并特别嘱咐:千万别把缝纫机卖了,那是全家今后生活的依靠。其实,杨匏安的广东老家也已经没有任何财产,但他在遗书中只字不提让家人去找党组织,只因为怕给组织增添负担。

就义前一夜,杨匏安发现与他共事多年的罗绮园在狱中精神不振,垂头丧气时,写了《示难友》一诗,赠予罗绮园与同狱难友:“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生无可恋,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

1931年8月,杨匏安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时年36岁。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