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忧“家乡味”
□邝振星
看过电影《我和我的家乡》,我感触颇深。“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游子在外漂泊总有惆怅与无奈,何以解忧,唯有家乡味。
所幸,现在各地的湘菜馆、川菜馆、东北菜馆、粤菜馆遍地开花。窃以为,这主要还是因为各地流动人口多,到陌生城市工作的人,总会产生下馆子吃点家乡菜的强烈需求。
记得2007年,我与同是广州人的同事到兰州去工作,第一时间自然是找米饭填肚子。可一连走了几个店,都是吃面条、饺子的。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米饭吃的,因做法不同,也让我们如同嚼蜡。于是随后去的几个城市,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就是先搜索旅店附近有没有粤菜馆。我们的味觉里已经对家乡味产生了“瘾”,欲罢不能。
《我和我的家乡》里,闫飞燕回到当年的小村子,念念不忘的不就是那一碗羊杂汤?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就像我的岳父,他是梅州客家人,吃惯了老家的豆腐,到异地生活后总想念着那种味道,所以我每次去岳父家里吃饭,桌上总会摆着一盘豆腐,不是煎的就是焖的,不是水豆腐就是豆腐干。后来他老人家每次回老家,还喜欢大袋小袋地把家乡特色食物装回来,米粉、茶叶、年糕、药材和各种粄,不把车子塞满绝不罢休。
生于斯,长于斯,食于斯,家乡味把我们细小的味蕾酝酿成满肚刻骨铭心的回味。对家乡味的念念不忘其实与我们对家乡的思念分不开。那是人们对乡愁更深层次的衍生。家乡味,总能让我们再次重温恒久的孩童记忆。
天然食材或许都一样,之所以能形成“家乡味”并不是食材的本意,而是各地风土人情经年累月的熏染,才有了灵气,有了韵味。同样的面粉,经过各地不同厨师的揉搓和烹调加工,就显现出它独具地方特色的不同风味。就比如湖北热干面、天津狗不理包子、兰州拉面、陕西肉夹馍,等等。所以欧阳修才会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罢?人们对家乡味的追求,除了满足自身的生理需求,理当还有对过去生活回忆时的精神抚慰。
每逢节假日,朋友圈里看到最多的恐怕就包括各种家乡小吃。出外时间久了,想必我们也常会感叹,什么时候能回家吃上一口爸妈烧的家乡菜呢?
微信扫码聆听上期乡音征文《擂茶,那一钵乡愁》粤语播音
《“乡音”征文》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码。
(2021年6月20日A7版 责编:易芝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