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get到《岭南文史》: 以文化解新闻,于现实溯历史

来源:羊城晚报全媒视界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6-25 15:05
羊城晚报全媒视界  作者:  2021-06-25
岭南文化还有说不尽的幽微妙处,等待我们去深入挖掘,最终化为大众可知可感的共识与文化自信。

当新的深茂高速铁路开通未久,

我们来到沿线台山市,

在斗山镇美塘村,

中国第一条民办侨资铁路——

新宁铁路的缔造者

陈宜禧先生故居,

发现它竟是以念兹在兹的铁轨作为大梁的!

【新宁铁路历史照片】

清末曾驰名全国、

但文献记载上世纪60年代便已散轶无存的

“广雅板片”,

而今竟实现了

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库中的雕版

与省立中山图书馆善本库中的古籍完美“对板”,

令世人再睹其盛。

【这张广雅板片和它印制出的古书被记者分别从省博和中图找到了】

在尚未开放的南汉高祖刘龑(刘岩)的康陵地下墓室,

记者亲手触摸

那块为考古队员提供了“康陵身份证”的古碑,

这竟然就是屈大均、翁方纲、钱大昕等大学者

都耳闻、转记,

但遍寻不见的

“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碑”!

【清十三行图】

从未到过中国的丹麦安徒生大师,

他的童话中

竟然确凿出现过广州海幢寺、十三行的风姿;

“明代第一男主角”、

汤显祖《牡丹亭》里的柳梦梅,

竟然是岭南才子、广州府学中的好儿郎!

…………

【汤显祖像】

这样多的“竟然”:

有些是学者研究过、但没到过实地;

有些是保藏者见过实物、但不知其渊源;

更多的是

大众略知一二名谓,

但既未见过、又没听过背后故事,

更想不到会与我们所生活着的一方水土,

这样密切关联……

太多的发现令人慨叹,

岭南文化如此丰厚而又活色生香,

声播四海。

【2019年专栏文章结集出版】

由此,

承载上述内容的羊城晚报 “岭南文史”系列报道,

在2019、2020年

两次被写入广东省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重点提出,

得到王荣主席的大力肯定,

结集成书后

又被作为岭南文化读本

向全国的政协委员们广为传阅……

一拍即合

广东省政协文史委与羊城晚报合作创办“岭南文史”栏目,源自两位政协委员、两位“掌门人”——省政协文史委主任方健宏(其时刚卸任广东省文化厅厅长)、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社长刘海陵的灵感聚合。

一方面政协文史委要让相关的学术成果精华走出象牙塔,走出文献的库房,让历史的经验和精粹走向大众,同时也吸收民间的热情、智慧;

另一方面,羊城晚报以文化立报,可自信地以大众媒体身份参与公共史学的写作,从中汲取一种本土文化认同,从而标识出自己的核心文化地位。

【明代大才子汤显祖曾来过广东徐闻,中国大陆的最南端】

双方一拍即合:通过开设常设性“岭南文史”专栏,在广阔的时间维度上深挖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资源、反映岭南文化的传统与成就,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以每月两次、每期四千字左右图文并茂的规模见报,并在“羊城派”、金羊网的专门频道推出图文、音视频更加丰富的电子版本,供全媒体传播。

【今日广雅中学中仍存冠冕楼,是在当年清代广雅书院的旧迹上重修】

该专栏目前已推出“侨乡探秘”“南海明珠”“文脉溯源”“百年艺苑”“区域文史”“北上纪事”“文博今昔”“驿道探史”等若干个子系列,近40篇,分别从华侨、海港、艺术、文博等最具近代意义的岭南文化元素,以及岭南自清代中叶之后文化教育的勃兴入手,呈现出一组融知识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深度文化报道。

 

岭南开题

开题之后,在社长刘海陵和总编辑林海利的召集下,总编室迅速集结起专门工作小组,从选题到采写、纸媒编辑、新媒体推送形成了缜密的工作流程。

担任该项目主策划的羊城晚报编委罗韬具体说明了工作思路:“在大众中传播岭南文史的知识,关键是因其已知,告其未知。须结合当下最新的重要学术及文博发现,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氛围或政府文化主题工作,找出有意义、有意趣的选题。活化文献资料,通过记者的脚,重寻历史现场,化历史的烟云为读者可触可感的情景,将岭南文化中久被遮蔽、今人未知其详的闪光处挖掘出来。”

岭南一地,原不是主流文化中心,不时被人误解为“文化沙漠”。但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唐代宗教改革的发祥地、近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又确凿无疑。岭南文化独特的风貌与历史传承,要如何言之有物?

【2019年1月25日“岭南文史”专栏】

我们的选题就从这里展开。

例如通过“文脉溯源”这个子系列的爬梳,可以清晰地看到,岭南学术在经过明末清初的低谷之后,自道光年间开办“学海堂”、重修《广东通志》和编印《皇清经解》,而后有陈澧为代表的东塾学派崛起,已逐渐展现出全国性的高度。人才辈出,出版文教事业在全国跻身仅次于京师、江浙的“前三强”位置。

由于经世致用、读书明理、崇尚科学的风气浓厚,在这样的土壤上自然会孕育出追求变革、政治维新的萌芽,为社会的近代大变革做充分准备。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就是在岭南学风提振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2019年4月12日“岭南文史”专栏】

【2019年12月25日“岭南文史”专栏】

钩沉发覆、扫除历史偏见,本身就具有新闻性。通过这一组报道,我们用新闻人的眼力、笔力和搜寻力,系统地为岭南文化溯源清障——力证“广东文化沙漠说”之谬,修正某些只知广东“千年通商、贸易开放”的简单定性——从学风、文教、社会架构等方面,梳理广东“商盛之余尚有文兴”的历史轨迹,为现世的腾飞找到有力依据。

【广州小谷围岛南汉康陵出土的墓碑,解答了岭南金石史上的重要公案】

实地求索

这也是“文化大报”羊城晚报精锐采编方阵的一次集中展示。相继有文化副刊部邓琼、朱绍杰、黄宙辉、刘星彤,评论深度部李妹妍,区域新闻部王漫琪、全良波、袁增伟等,以及视觉新闻部的众多记者投入其中,他们与后期进行精心整合、包装的要闻部编辑冷爽、赵鹏,出版流程部美编杜卉及新媒体部编辑一道,付出了卓越的努力。

【2018年12月10日“岭南文史”专栏】

从中国古史研究强调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得到启示,再结合作为大众媒体的新闻职业操守,采写“岭南文史”报道有一个基本的自我要求:不能翻炒故纸。记者必须回到现场,以“田野考察”的方式亲近历史,意即“胸中有诗书,脚下有新泥”。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贯通了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三亲”原则:亲历、亲见、亲闻。

【2020年5月30日“岭南文史”专栏】

记者仍须是行者,必要深入第一线的考古现场和故地采访,即使今已不存遗迹,也要重新以脚步来丈量当日的格局、感受传承与变迁,这就是所谓的“新泥”。

遵循这样的思路,我们去广雅书院和同文馆旧址,记下当日创建时所种的参天古树高龄几何;我们去顺德马冈,搜寻遗落民间的雕版,还原清代中后期名动江浙且远销海外的“粤版”盛况;

我们到梅州乐育中学,确认迄今国内发现最早的现代足球比赛规则记录;我们游走在汕头“小公园”密如蛛网的骑楼街区,探察当年共产党“红色交通线”两个秘密站点的步道余温;

【2019年6月27日“岭南文史”专栏】

我们还走访雷州鹤地水库,茂名博贺古港,珠海岐澳古道,台山海口埠码头……即便是近在广东美术馆的画展,记者也能从两幅“年代不详”的名家作品,上天入海,打捞出上世纪70年代“西沙海战”的文艺叙事,从而展现广东艺术的独有创新。

【2020年1月16日“岭南文史”专栏】

媒体并不能“创作”出历史,但可以尽量贴近历史的余温。这种互动,除了增加生动的写作素材,也不失为另一种“田野”研究,兼助于新的学术发现。

【1935年广州人登越秀山参观博物馆的盛况】

打磨文字

既然选择以抒写地方文史、文化传统为题材,“岭南文史”的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势必也要贴近那个相对古雅的世界:单纯讲究新闻的扼要平白不够,但也不能以抒情散文之类的文学作品视之。

为此我们打磨文字,尽量使之精炼、优雅,又站在读者的角度,体会他们的好奇心。我们搜寻文本与现场,贴近历史人物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避免对于史料的冷酷堆砌,力图令读者感同身受且产生完整的理解。

【2019年9月18日“岭南文史”专栏】

每一篇“岭南文史”的报道中,都有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言行细节、对历史场景有微观描述,也点出此消彼长的态势、前因后果的关联。但我们所引用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学海堂、万木草堂的师门转承流变,还是汤显祖、林则徐在岭南驿道上的居停游走)都有底本,每一番推论都有依据,绝不臆造。

【2020年4月24日“岭南文史”专栏】

这是自我期许以“非虚构写作”的更高要求。我们要用设身处地的方式(近于文学表现,求美)去“翻译”专业研究,又以记者的实地见闻去消解历史的隔膜与苍茫(求真)。

精准传播

“岭南文史”专栏是近年来不常见、刊发于新闻版面的重量级文史报道系列,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方关注。古雅大气的版面令人爱不释手,标题恰切而主旨高远,共同展示出羊城晚报作为主流大报的风范和文化含量。

【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的“岭南文史”栏目】

其新媒体版本的转载、点击量都居于本报原创稿件的前列,还有数篇文章入选“学习强国”的全国平台及广东学习平台,在更大的主流群体中实现岭南文化的精准传播。

【“学习强国”的“岭南文史”文章】

广东学术界是这个系列报道的重要依托,他们对于主流媒体如此深度关注和表现文史话题十分惊喜,大加首肯其专业水准。

广东省社科院历史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博物馆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中山大学历史系的知名学者,为我们担任长期顾问,有问必答、无私提供藏品。

广东省文化厅等主管部门以及其他媒体,都注意到了羊城晚报在文化报道方面的新布局,在为其他宣传报道点题时多次提到、要对标“岭南文史”报道。各地文博场馆的馆长们也纷纷推荐辖内的“镇馆之宝”和展研特色,希望有所表现。

记者到广东各地采访,还得到许多基层文化人、文化干部的支持,他们感念羊城晚报的人文情怀,表示要多提供素材和线索,希望本地能有选题加入。

邓琼撰写的专业论文《大众媒体参与“公共史学”写作势在必行:以羊城晚报“岭南文史”系列报道为例》,获评2019年度广东省新闻学会优秀论文,并正在2019年度“广东新闻奖”公示(新闻论文三等奖)。

【清代贡院里的明远楼至今仍藏身于广州市越秀区】

为岭南写下“第一乡邦名著”《广东新语》的清初大诗人、学者屈大均曾有言:“吾粤之地,自秦汉以前为蛮夷,自唐宋以后为神州。”

而今日知名学者、长期任职于羊城晚报的胡文辉则续曰:“自明清以来为重镇,自民国以来为中心……”

欣逢其盛,岭南文化还有说不尽的幽微妙处,等待我们去深入挖掘,最终化为大众可知可感的共识与文化自信。

编辑:智羊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