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之子”以音符当刀枪救国

来源:金羊网 作者:王丹阳、丰西西 发表时间:2021-07-29 07:32
金羊网  作者:王丹阳、丰西西  2021-07-29
2019年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澳门特区政府设立冼星海纪念馆,以表彰冼星海对国家所作的贡献,传扬他的音乐成就。
澳门冼星海纪念馆

开栏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澳门回归祖国22年。澳门的命运,从来都与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紧密相连。澳门用自身发展深刻地融入进百年辉煌征程中,“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彰显出了巨大生命力。

即日起,羊城晚报推出《红色记忆·濠江传奇》系列报道,沿着澳门的红色印记,一同追寻发生在澳门的红色故事,敬请垂注。  (丰西西)

冼星海纪念馆成澳门首个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丹阳

图/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

风起南海,潮涌濠江。在澳门半岛,有一条长仅450米的路,却在历史风云中,滋养着澳门人的爱国爱澳情怀,当地无人不晓,那就是冼星海大马路。

这条马路北端跟柏林街交界,矗立着冼星海纪念铜像;南端连着孙逸仙大马路,直面大海。

冼星海大马路南端东侧就是澳门文化中心。1999年12月20日,当五星红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文化中心升起的一刻,冼星海大马路上人声鼎沸,灯火辉煌。此后,澳门回归贺礼陈列馆也“扎根”这条路上。

不到半公里的冼星海大马路,是澳门回归、繁荣发展的见证者。

入选抗战纪念国家级名录

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正是澳门之子。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出生在澳门的一户水上人家,青年时曾在新加坡、广州、北京、上海、巴黎求学。1935年,抗战期间,留学回国的冼星海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抗日歌曲。在四十年短暂的生命历程,冼星海以音乐为武器,留下了《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唱响大江南北,诠释着对祖国的赤子情深,留在了一代代人记忆深处。

为了纪念这位“澳门之子”,2019年澳门回归20周年之际,澳门特区政府设立冼星海纪念馆,以表彰冼星海对国家所作的贡献,传扬他的音乐成就。

去年9月,冼星海纪念馆更是成为澳门首个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场所,与北京卢沟桥、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广东东江纵队抗战纪念馆等,一同列入国家级“抗战记忆”。

“黄河大合唱”的莲花摇篮

盛夏的光影,洒在澳门俾利喇街151号-153号,这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二层小楼上。外墙的薄荷绿与屋前的几株绿树相映,给炎暑中的参观者带来一抹清凉。

这里正是澳门冼星海纪念馆所在地。

就在今年7月,澳门各界举行近千人的《歌唱祖国》和《我和我的祖国》歌唱快闪活动中,就包括了冼星海纪念馆与金莲花广场、大三巴牌坊等澳门标志性景点,吸引众多街坊和游客驻足参观。

走进纪念馆内,花园中有澳门艺术家创作的冼星海人像雕塑,并展有冼星海的证件、手稿、小提琴等,让人耳畔仿佛还震响着黄河的“怒吼”,心头还奔涌着黄河的“巨浪”。参观者可通过观看介绍冼星海生平的影片、生前的照片、使用过的物件、往来书信、乐曲手稿等,来了解他的一生。

两年前,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时,中国艺术研究院曾借出包括冼星海在法国留学期间的身份证明文件;《黄河大合唱》的两份手稿真迹:一份1939年在延安创作,另一份1941年在莫斯科修订等珍贵手稿及物品,到澳门冼星海纪念馆展览。

那是“澳门之子”冼星海的珍贵手稿和物品首度回到澳门。

“把小我融入大我当中”

当时,冼星海的独女, 80岁的冼妮娜也是第一次回到澳门冼星海纪念馆参观。她说她的奶奶是澳门人,爸爸在澳门出生。爸爸在巴黎音乐学院刻苦学习,成为那里的第一名中国毕业生。但是他不为了艺术而艺术,不为了学音乐而学音乐,而是为了拯救危难中的祖国。

“父亲是把自己的疾苦与人民的疾苦联系起来,把小我融入到大我当中。”冼妮娜曾对外介绍,冼星海的创作激情非常饱满,也很投入。黄河大合唱8个乐章,冼星海的“笔尖就像刀枪一样,非常用力,恨不得把自己的满腔热血都表现出来。每个音符就像一颗子弹,射进敌人的胸膛”。他写了六天六夜,坏了的蘸水笔尖就在桌上推了一座“小山”。

正如冼星海在淞沪会战打响后离开上海时的一封家书中写道:“我是一个音乐工作者,我愿意担起音乐在抗战中伟大的任务,希望把宏亮的歌声震动那被压迫的民族,慰藉那负伤的英勇战士,团结起那一切苦难的人们。”

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负责人表示,冼星海纪念馆成为澳门首个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场所,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澳门之子”冼星海的生平事迹,重温烽火岁月的抗战记忆,特别是增强青少年的国家民族意识,弘扬和传承澳门人爱国爱澳的精神。

经典传承:

在大湾区工作的澳门女孩谈“星海”

2021年是澳门女孩苏丽珊从国外留学,回到大湾区生活创业的第五年。如今,她正在珠海横琴工作,见证着当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对于14岁前在澳门成长的她来说,音乐家冼星海和《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并不陌生。尤其在国外留学十年,她也不时会想起冼星海在艰难困苦却自强不息的求学和努力追求的精神。包括如今创业工作时,这样的精神仍在激励她。

但苏丽珊记忆最深的还是来到珠海生活后,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跑男”版《黄河大合唱》。当《保卫黄河》的合唱伴随着黄河奔腾的声音,她感到心底的震撼,被合唱声深深感动。

苏丽珊说,那首歌告诉她的就是:团结就是力量。她也明白了,为何《黄河大合唱》穿越时空,受到了一代代年轻人的喜爱。

苏丽珊说,了解国家是爱国爱澳的重要前提,有助于激发澳门青年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励他们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发展中。

她很庆幸自己有着澳门成长、国外求学、再回到珠海生活工作的经历,正是这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交融激荡,让她对未来更有信心。

经典回放:

《黄河大合唱》是如何诞生的?

与澳门同在大湾区的广州,则是冼星海的故乡和少年求学之地。

漫步广州,从二沙岛的星海音乐厅、大学城的星海音乐学院、麓湖旁的星海园到番禺的冼星海纪念馆、星海纪念中学,“坚忍不拔、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爱国奉献”的星海精神和红色记忆,已影响着一代代人。

尤其是冼星海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恢弘壮丽,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被誉为中华民族不朽的英雄乐章。

番禺博物馆副研究员肖华介绍,跟澳门冼星海纪念馆一样,两个纪念馆中的“黄河大合唱”藏品虽然都是复制品,但也是参观和学习的公众最感兴趣的一段历史。

《黄河大合唱》是如何诞生的?

肖华介绍,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邀请电报,冼星海与妻子钱韵玲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以旅行结婚的名义,先往西安。10月,在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他们乘坐华侨捐赠的汽车,扮作侨商,躲过盘查越过封锁线,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组织上分配给他俩一孔窑洞。冼星海先是担任音乐系教员,不久担任了系主任。

来到延安的冼星海,很快融入了这个热火朝天的新天地。他一边在鲁艺教学,一边到各个单位组织歌咏队。1939年春天,他与诗人塞克一拍即合,创作了《生产大合唱》。

此时,张光年(笔名光未然)也来到了延安,老友重逢,张光年讲到了黄河壶口瀑布的震撼,讲到了渡河时船工纤夫不屈的脊梁…… 2月26日晚,演剧三队请冼星海共度除夕时,张光年朗诵了刚刚完成的全部400多行的《黄河》歌词。最后一句“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全场掌声未落,坐在窑洞靠门边位置的冼星海就站起来,把歌词抓在手里,激动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

此后,冼星海一遍遍地请光未然和战友们向他描述黄河的壮观景象与渡河的惊险场面,请他们哼唱船工的号子,模仿纤夫的动作……在鲁艺的窑洞里,土炕上支起一张小桌,正在感冒发烧的冼星海不眠不休,六天六夜才思喷涌。困了,喝一口豆粉冲水的“土咖啡”,饿了,吞一撮白糖……演剧队指挥邬析零回忆:“3月31日,我从冼星海手中拿到《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清稿。手稿用白粉莲纸抄写,由冼星海夫妇手工装订成册,小16开本,册边整齐如刀切。打开看,字迹清晰秀丽,通本一字不涂、一字不改。”

4月13日,即将返回前线的演剧三队和鲁艺音乐系师生试演《黄河大合唱》,虽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20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由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以造成效果……但到场的一千多位观众无不听得热血沸腾。

5月11日,“鲁艺”在中央党校大礼堂举行周年纪念音乐会,正式公演《黄河大合唱》。合唱团一百余人,伴有乐队,冼星海亲自指挥,光未然亲自朗诵。

由此,《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响遍了全国,并被推上国际舞台, 2017年“嫦娥一号”搭载的32首歌曲中就有《黄河大合唱》,经过漫漫旅程,在和平年代的太空里唱响。

总策划:林海利 孙璇

总统筹:林洁 吴江 马汉青

执行统筹:丰西西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