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采访如何更“贴身”更“有料”?羊城晚报《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主题策划招招鲜
今年四月中旬以来,羊城晚报精心策划了一组以“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为主题的系列报道。4月14日开始,集中充分反映广东21个地级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成就的全媒体报道陆续刊出;4月19日起,《羊城晚报》主报版面正式推出了“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专题专栏,迄今已圆满完成了两轮走访采风以及主题报道活动,第三轮采风正在进行中。
王漫琪
“大潮起珠江,路通百业旺。”广东高速公路总里程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底气,让媒体的焦点更为精准,素材更为扎实。纵观羊城晚报的整体策划思路,便是以广东省高速路为经纬,以21个地市为重点推出的大型系列报道,纸媒平台专题报道要求恢弘大气,展示人文大报情怀特点;新媒体客户端则追求突出现场感、体现鲜活性,创造沉浸式、参与式、互动式的体验。
从4月14日采风活动启程之日起,羊城晚报采访团队便在新媒体客户端实现边采边发,以图文、视频、融媒海报、H5等多元化的传播形式,生动展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首场集中采风期间,短短两周时间一共推送17条新媒体报道,平均每周刊发逾8条新媒体稿件,超额高质量完成任务;第二场集中采风,采访团队则通过直播互动、短视频、图文采访、纪实游记、高清海报等多种表现形式,以多维视角呈现高速沿线同城化发展、科技创新等欣欣向荣之业态。
“云上岭南”网站的报道
纸媒层面,从4月19日“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专栏开设起,截至5月10日,羊城晚报持续推出了11个整版专题,不仅解读了粤港澳大湾区诸城的“黄金路带”经济效应,更与今年的五一假期“同频共振”,适时推出“打卡网红高速”、沿着高速看广东红色文化资源等应景话题,充分发挥了羊城晚报作为岭南特色文化民生大报的独特视角与人文情怀。
羊城晚报“五一”期间的报道
在此类“同题作文”式的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羊城晚报记者如何捕捉不一样的角度、亮点,写出带自己Style的报道呢?且看看我们采访团队的小伙伴们有什么样的说法——
采访团队心得:
李志文、王丹阳:
对于记者来说,总避免不了要在各种大型主题宣传报道中亮相和“比武”,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挑战是因为同行采访的主题相同,写出的报道容易雷同,难以出彩;机遇是正因为题材相同,一旦出彩,必为领导、同行所称道。
这次“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主题采访活动也是类似的大型主题宣传报道,地点、人物对所有参与比武的“武者”们来说都是已知的,甚至连背景材料都已经提前给了。所以,这种报道要出彩,关键在于扎实且独到的采访。
如何正确采访?怎样最快拿到第一手新鲜资料?我们认为,可以从这三方面着手:
第一招:先下手为强。
这种大型采访,每到一个采访点,都会有事先安排的领导或解说员带领记者参观,并统一集中解说。但其实相关解说文字记者没有必要听,因为大部分解说内容早在事先就已经发给记者了,只要提前阅读相应背景材料,就能知道大概。因此,除摄影记者出于拍照需求需跟随讲解之外,文字记者可以利用这个时机找受访人提前作一对一专访。提前采访的好处有两个:首先可比同行更早拿到资料,从而更快发稿;其次记者可以问得更详细,受访人可以答得更从容,基本上有问必答。
第二招:往受访者身边靠。如果第一招不奏效,记者不得不集中听解说,则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提前锁定受访者是谁,待正式采访开始,就可以“抢先”冲到受访者身边。在受访者身边的记者一般有优先提问权,现场往往十几个记者挤在一起,排在后面很可能没有机会提问。另外,受访者更倾向于先回答离他近的人的问题,而在嘈杂的环境中,离得近才听得清,也方便录音。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李志文(受访者右侧)在江门古劳水乡采访
第三招:找共同点。假如前面两招都不奏效,可以试着找自己与受访者身上的共同点,如籍贯、爱好、方言等,以此为引起受访者的注意。以方言为例,本地媒体记者相比央媒记者,具有很大的语言优势。众所周知,年纪较大的广东人,普通话一般都很“普通”。外地记者采访他们时,很可能听不懂采访对象说什么,但本地记者基本上一听就能明白,这时候再用方言跟对方交流,就比较容易获得对方好感。因为受访者说方言时会更轻松,也因此更愿意表达,二是其在说方言时,更容易说出地道传神且生动的“金句”。我们在采访佛山紫南村村委书记潘柱升时,就靠粤语捕捉到了“西伯利亚”“有女莫嫁紫南村”“不怕你没车没楼,就怕你没紫南户口”等生动表达,凭借这几句话,记者很生动地写出了紫南村在交通完善前后所经历的巨大变化。
程行欢:
这次走访,可以说是高规格的“走基层”,不到实地采访,就无法对实际情况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不能解除个人原本思想中固有的偏见。以东莞的采访为例,虽然走访的地方不多,但受到了深深地震撼,以往的东莞印象也一扫而空。
“世界工厂”“台商云集”,这曾是我十几年前到东莞采访感受最深的印记:路也不好走,堵车是家常便饭,伸手可以沿街打个摩的,就可以带你走街串巷。世界制造业的城市名片,吸引了大量产业工人的聚集。彼时的东莞,整个城市有一种自发向上的蓬勃生机,但也相当缺乏秩序感。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宋金峪(图左二)、程行欢(图左三)在东莞利用采访间隙发稿
然而仅仅过去十数年,再次来到东莞采访时,我发现东莞早已经把握住了新的历史机遇,重新出发,展现出新的城市形象——“东莞智造”。尤其是在松山湖科学城的采访中,散裂中子源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领先技术与创新模式,令人印象深刻。松山湖从一片荔枝林起步,以19年时光“蜕变”成龙头企业集聚、新型研发机构云集的国家级高新区,可以说东莞的改革开放史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史的一个缩影。
东莞散裂中子源的部分施工现场 图/程行欢
如今,东莞已经在倾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发源地,“国际制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的城市形象也在不断彰显,相信不久的将来,东莞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黄婷:
这次采访让我得到实务上的训练。
“沿着高速看中国(广东)”不只有高速,全程的采访点可谓包罗万有,有两三句话说不清原理的高精尖科学装置,有视觉效果满分的灯饰城,也有横跨伶仃洋的大型跨海工程。如果非要从万花筒般的行程中抓住一个核心,那无疑就是产业和城市区位、交通运输条件三者的互动关系。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黄婷(图右一)在佳都科技采访图/程行欢
不过,不同的城市围绕这个普遍性议题“做文章”,走访的重点自然也有所不同,透露出不同的城市历史渊源和管理者理念。其中令人动容的是,天河CBD党群服务站、东莞黄沙河等采访,在城市治理的命题中凸显了“人”的重要性,让这次走访多了几分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