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大森:“花地”越来越灿烂

来源:中国副刊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8-17 14:47
中国副刊  作者:  2021-08-17
“我从‘花地’来。”著名作家陈国凯的这句话,说出了许多作家对《羊城晚报》文艺副刊“花地”的感情。

“我从‘花地’来。”著名作家陈国凯的这句话,说出了许多作家对《羊城晚报》文艺副刊“花地”的感情。从1957年创刊由茅盾先生亲手题写版名至今,“花地”既坚持又创新,从平面纸媒到立体传播,从线下活动到线上聚合,影响力不断攀升,越过南岭,走向全国,遍及海内外,成为《羊城晚报》的一个金字招牌。

▲1957年 10月1日《花地》创刊版面

“花地”者,顾名思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地也。六十年来,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始终保持着相当的版面规模,以深邃厚重的风格,保持对文学、文化的坚守,契合文化大报的风范,树立媒体差异的标杆。如今,在“花地”上发表的作品在各种媒介上的转载率也相当高,据相关统计,《羊城晚报》是2018年全国最受文摘杂志欢迎的三大报纸之一。

01

一园芬芳:名新杂

“花地”创刊以后,经常在版面上发表文章的都是“大腕”级作家:郭沫若、茅盾、巴金、冰心、夏衍、臧克家、孙犁、唐弢、秦牧、陈残云、王蒙……经过短暂停刊,1980年“花地”随《羊城晚报》复刊,这份名单继续扩大:铁凝、莫言、陈忠实、刘心武、贾平凹、迟子建、余光中、洛夫、白先勇、王鼎钧、严歌苓……进而扩展到美、英、法、澳、瑞典等西方文学界。

▲《花地》版面

除了与文艺名家保持紧密联系外,文学在不断走进寻常百姓家,“花地”也积极培养新生力量,从自发来稿中发掘新人新作,在版面头条的位置进行重点推介。

“花地”以发表散文、随笔、诗歌为主。杂文曾经也是重点经营体裁,但在新的时代,仅仅追求批判性明显不够,需要在尖锐性的基础上增加建设性、时尚性、知识性。既要讲求快意,更要注重效果,既要目标明确,还要形式鲜活。为此,“花地”专门邀请海内外各界名家每周撰写专栏,记录各自的当下所见所闻所感,短小精悍,生动活泼。

02

一枝独秀:粤派批评

▲“人文周刊”

创作与批评是文学的两翼。“花地”副刊同时积极开展文艺批评,注重发掘人文信息中的本土性、日常性、现场性元素,创办“人文周刊”,增加文化新闻和文艺批评报道。

通过独家专访、组织讨论、定向约稿等形式,透过热点潮流、现象、事件、人物,抓住文学问题,策划争议话题,由此在“人文周刊”形成可持续性系列争鸣:“广东文学无批评”“这样的诗还是诗吗”“岭南画派该画句号还是分号”“文学名家重估”等,获得不错反响。

▲“粤派批评”

2014年起,“花地”创设“广东文艺评论”专版,每周一期,主要刊发关于广东本土作家作品的评论文章。“粤派批评”大讨论成为其最丰硕的成果。讨论从花地副刊发端,进而扩散至全国范围;从报道发端,进而成立羊城晚报粤派批评·陈桥生工作室、“粤派批评”公众号等,持续用力,集中彰显羊城晚报副刊引领岭南文艺评论导向的强大影响力。

03

一树繁华:花地文学榜

岭南之春,文种花地。

▲花地文学榜

自2013年起,羊城晚报强势打造“花地文学榜”年度文学作品评选,并逐步发展为一年一度的“花地文学周”活动。“花地文学榜”的榜单共6项,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文学批评、类型文学等,由六十余位初、终评委对上一年度在中国大陆发表和出版的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遴选。

迄今,“花地文学榜”已成功举办五届,已邀请到包括贾平凹、刘心武、谢冕、王跃文、毕飞宇、李敬泽、陈丹青、蒋子龙、梁晓声、韩少功、格非、洪子诚、苏童、严歌苓等数十位国内外最具创作实力与影响力的华文作家、学者共襄盛举。

▲ “人文周刊”

每年春暖花开时节,以“花地文学榜”为旗帜,一众作家、学者莅临羊城,走进校园、图书馆、美术馆,走进书店、社区,让经典阅读和文化融入岭南之春,滋养寻常百姓的心灵。“羊城晚报·花地文学榜”已经成为羊城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影响遍及海内外。

春风拂面,“花地”越来越灿烂!

编辑:爆米花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