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副刊在转型中创新求变

来源:中国报业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8-17 14:47
中国报业  作者:  2021-08-17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报业发展遇到困境,影响力逐渐式微,报纸副刊也随之衰落。

我国报纸副刊有着悠久的历史,副刊曾经是文化艺术名流新秀荟萃之地,是媒体连接文学艺术界的一个大平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副刊的热潮期,副刊成了报纸的标配,日报晚报行业报各类报纸都开设了副刊版面,一些优秀的副刊甚至成为报纸的"镇报之版",比如羊城晚报的"花地"、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等。更早之前,上溯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些传世名作也曾首发于报纸副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报业发展遇到困境,影响力逐渐式微,报纸副刊也随之衰落。面对困境,停止快速扩张的步伐,减版收缩,成为都市类报纸的调整策略,这时首先压缩的就是副刊版面。

据行业资深观察者统计,到2000年以后,都市报基本上取消了文艺副刊,副刊中有关美容、时尚、家电、通信、汽车、房产等方面的内容,逐步衍变为经营性专刊。同时,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定位开始从"市民生活报"向"主流都市报""主流大报""人文大报"转型。

在技术引领下,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传媒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由此,人们的阅读习惯、信息接收渠道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媒介即人的延伸"正成为现实。在这种情境下,报纸新闻不再像以往那样占有优势,单靠独家新闻吸引读者的时代一去不返。那么,报纸还能够以什么方式什么内容来挽留读者,提供差异化竞争优势,增强黏性呢?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副刊。

传统意义上,人们常说"新闻主攻,副刊主守""新闻引客,副刊留客",移动互联时代,副刊如何实现"主守"和"留客"?华西都市报社社长李鹏如是说:"在移动互联碎片化阅读时代,追求人文价值弥足珍贵。人工智能时代,思想和情感依旧不可替代。"这种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就由重新焕发生机的报纸"大副刊"来传递留存。

2010年前后,悄然间,报纸副刊又迎来了繁荣。这一次的重新繁荣既与国家层面倡导传统文化、呼唤工匠精神、传承国学精粹有关,也与报纸所处的传媒环境、生存环境、竞争环境紧密相连。

这一时期,报纸纷纷增加副刊所占版面和出版周期,有些报纸甚至让副刊占据了半壁江山,重回巅峰时的格局。但这时的副刊走的不再是纯"文艺"纯"文学"的阳春白雪之路,而是在"大副刊"概念的主导下,与新闻、人文、活动相结合,创新求变。

羊城晚报的花地副刊不再只是静态地呈现文化表象,简单地阐释文化现象,而是坚持从文化热点、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上寻找话题,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力。

羊晚副刊的实践,显示了纸媒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不是毫无意义的,它用历史沉淀的"文化"来对抗互联网的冲击,寻找自己的突围之路。

编辑:爆米花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