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广东新高考报道:每篇稿件要像精密齿轮般严丝合缝
2021年广东新高考正式落幕了。伴随着羊城晚报记者对考试院的专访于8月23日与读者见面,羊城晚报2021新高考的宣传报道也随之告一段落。
今年的高考是全新的,在所有录取批次尘埃落定之前,几乎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内容,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知道它最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对于高考的宣传报道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羊城晚报6月25日头版高考放榜的当天消息
新高考最大挑战竟是突如其来的疫情
早在4月中旬,羊城晚报教育健康部就开始了新高考宣传报道方案的前期筹备工作。记者编辑都预想了许多的可能性与情景,但并没有料到最大的挑战并不是高考本身,而是突如其来的疫情。
5月下旬,广州突发疫情。疫情叠加高考成为了广东乃至全国关注的焦点。作为教育健康部的一员,也是负责一线的记者,责任就在肩上。我丝毫也不敢怠慢,按照部门的指示,在高考前参加了和高考相关的发布会的报道,在高考中来到了大同中学等高中蹲点采访,由于部门充分、科学的安排,作为高考报道小组成员之一,我顺畅地完成了高考3天的新闻报道,为读者传递了最新的现场和权威发布。所有人都安全,我们在最大的挑战面前交出了合格答卷。报道也收到良好效果。
6月7日羊城晚报头版报道
高考3天虽然相当辛苦,但也并不觉得特别“磨人”。因为高考的现场报道对于我们来说,可说是轻车熟路,虽然叠加了疫情,经过了去年的历练,心里多少也知道该怎么做;再经过今年的多流汗多熬夜,越做心里也越有底。但许多人意想不到,高考中最难之处并不在于此。
新高考最难之处不单在“考”,更在于“报”
俗话说“三分考、七分报”,高考怎么考固然重要,但怎么报志愿、怎么录取却也是另一个关键。这其中一个原因是,除了一些特殊的招生类型,考试对于考生来说并无不同,但报志愿可就不是这样了,中间存在了太多的博弈。更为关键的是,今年的专业组招生,对于所有考生来说,都是第一次面对。甚至可以说,这也是另一种考试。对于专业跑线记者来说,就更需要以考生为本,给他们提供实用的、深入的东西。
7月2日羊城晚报A8版的“两年高招深观察”栏目报道
7月25日羊城晚报A2版“高招进行时”栏目报道
于是,在完成好部门高考特刊任务的前提下,我与实习生小伙伴在高考成绩公布前商定好了出稿的基本计划。我们决定,依托“高招进行时”这个栏目,推出“两年高招深观察”子栏目。即根据志愿填报的时间进度安排,按照批次先进行一轮分析,深入解析对比新旧高考各批次的特点,为考生提供多个看待志愿填报问题的角度。这项工作说易行难,上千页的参考资料需要在1-2天之内读完,从中总结凝练特点,看出背后的“门道”。在这个过程中,我再一次深刻体会到了,稿件必须非常严谨。尤其是对于高考,每篇稿件需要像精密齿轮般严丝合缝。因为每一篇稿件都会引用大量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数据和表述也绝不能错——高考招录是非常精密的工作,有时仅几个字表述有误,整个意思就全都变了。同时,做高考两年的对比,上千所学校对比什么?怎么对比?对比是否有意义?选什么角度去诠释?都是我需要静心思考的问题。
新高考报道”收官“:分析、总结稿
新高考录取结果出炉后,我们又掀起报道另一个重头戏:录取结果的分析稿。它怎么处理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经过认真思考,与报志愿阶段的纵向分析不同,我采取了横向分析方法,继续依托“高招进行时”栏目,开辟“深观察”子栏目。采用专题形式,包括医学类、农学类、新工科类等等进行分析,这样横向+纵向的处理,像一张“网”,把整个新高考的招录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覆盖,不留死角。
7月27日羊城晚报A6版的“深观察”栏目分析报道
8月23日羊城晚报A3版的整版总结报道
最后的高潮可能要算8月23日这篇“新鲜滚热辣”的总结稿了。今年是新高考第一年,如果没有一篇“大总结”,总感觉不够完美。这篇整版报道酝酿许久,我早在高考结束前1个月左右,就开始酝酿和沟通协调。从设计方向到可执行的采访提纲,每一个环节都是“千锤百炼”。总结稿站位必须要高,要从全局的角度来透视新高考新变化究竟带来了什么。我反复研究思考,重新领会广东新高考的政策,学习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对高考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把新高考放在国家人才选拔的高度来看问题。经过反复沟通、采访、撰写修改,九易其稿才见报。
新高考报道中,我的感受是,配合报道形成稳定的栏目是最好方法。高考期间,除高考特刊,羊城晚报还设置了“高考倒计时”“高考进行时”“高招进行时”三大高考栏目,许多相关新闻都集中体现;配合设计的子栏目,从整体上形成体系,避免了碎片化。这也适用于比较大型的、时间跨度较大的报道。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