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邑文脉·传世非遗】束茅晕浓墨 飞白走龙蛇

来源:金羊网 作者:陈卓栋、彭纪宁、马勇 发表时间:2021-10-29 08:54
金羊网  作者:陈卓栋、彭纪宁、马勇  2021-10-29
起源于新会圭峰山的白沙茅龙笔,从诞生至今已逾500年,被众多书法大家誉为“神工”。

白沙茅龙笔从诞生至今已逾500年,被誉为“神工”,其与茅龙书法成为江门五邑白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彭纪宁 马勇 通讯员 江宣 新会宣 谭耀广

图/新会区委宣传部

在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内,展示着一块雕刻于明代弘治年间的《慈元庙碑》,其碑文由岭南大儒陈献章(白沙先生)用白沙茅龙笔着墨、以茅龙书法挥就,被当代画坛大师刘海粟称赞为“古今书写得最有力量感的碑”。白沙茅龙笔以及茅龙书法的刚劲由此可见一斑。

起源于新会圭峰山的白沙茅龙笔,从诞生至今已逾500年,被众多书法大家誉为“神工”。白沙茅龙笔的出现相传和陈献章有关,因此白沙茅龙笔和茅龙书法也成为了江门五邑白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沙茅龙笔技艺传承人张瑞亨看来,必须将白沙茅龙笔传承与白沙文化传承统一联动,这样才能赋予白沙茅龙笔新的生命力。

山居乏笔,束茅代之

“茅君稍用事,入手称神工。”陈献章所作《病中写怀寄李九渊》,写尽他对白沙茅龙笔的喜爱。相传,祖籍新会的陈献章在故乡讲学期间“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

张瑞亨说,500多年前,长居圭峰的陈献章就地取材,随手在附近山坳间采集一把茅草,取其根部束茅为笔,蘸墨挥洒写苍劲之字。也有其他学者考据认为,由于陈献章住在乡间,毛笔供应不上,所以试着用新会特产的山茅代笔,经过长期的实践后,发现这种新奇的书写工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便从这方面开始探索书法。但无论何种说法,“经陈献章束茅成笔,白沙茅龙笔便由此问世”均有据可考。

笔势如龙,枯峭野趣

在中国书法传统中,“笔”一般用动物毫毛制作;而白沙茅龙笔束草而作,笔锋修长而多锋,更具“疏而野”的特质。陈献章利用其优点创出一门刚劲书法。

张瑞亨介绍,茅龙书法笔势若腾蛟起凤,生辣野趣,刚劲有力,而最明显的特征应属“飞白”。飞白是中国传统书画中的一种特殊笔法,下笔时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给字画增加灵动之感。张瑞亨说:“白沙茅龙笔笔锋富于变化,能一笔多锋,毛笔只有一个锋,且毛笔是干笔时飞白,白沙茅龙笔是一直都有飞白,且白沙茅龙笔较容易控制飞白技巧,饱墨时飞白更强烈。”

经过长期的练习,陈献章留下了不少茅龙书法传世佳作。除了经典的《慈元庙碑》外,《种麻诗》行草书帖也堪称一绝,笔法枯峭,而枯中带润,笔笔似断笔笔皆连,飞白处尤见精彩,达到陈献章追求的“动上求静,放而不放,留而不留”境界。

张瑞亨说,数百年来,不少大家善用茅龙书法,比如陈献章的弟子湛若水,清代的苏珥、陈澧等,随之又推动白沙茅龙笔的发展,制笔技艺也开始在民间传承和发展。

刮青削草,慢工成笔

传统白沙茅龙笔以新会圭峰山特有的茅草为原材料,经历十多个工序,才能制成一支白沙茅龙笔。

张瑞亨介绍,白沙茅龙笔所用草料十分讲究,“须选圭峰山背风向阳、不老不嫩、茎壮粗大、长短适宜的茅草。”茅草剪裁后,将茎部锤砸成扁状,放在蚬灰水里浸一段时间,晾干后按照设计的笔形用利刀、锉刀对草料进行快速刮削并手拉成笔坯。笔坯经浸胶、风干和梳整后,再用红、白丝绒绕扎,并配以笔帽等饰物,最后还要进行水盆拉锋,即将笔泡入水中,在水里拉扯笔锋进行调锋,以达到圆、尖、齐、健“四德”。

张瑞亨说,白沙茅龙笔制作过程全靠人手,慢工出细活。每一个步骤都做好,做出来的笔才会足够坚韧。

历劫重生,恢复传承

白沙茅龙笔自问世以来,历经演化,至清末民初变得更加精美。张瑞亨介绍,当年新会出现很多制作白沙茅龙笔的店,现在新会区的惠民路,当年因笔店林立,人称“做笔街”。“后来因为战乱,很多做笔工匠流散到香港。”再后来,仅香港有零星几家白沙茅龙笔行,内地白沙茅龙笔店家均不再做这门生意,仅有少数人做白沙茅龙笔自用。白沙茅龙笔制作的传承面临断代风险。

中日建交后,在外事活动中曾有日本友人谈到过托人购买白沙茅龙笔的往事,“相关负责人打电话来新会询问白沙茅龙笔的事,省工艺总公司于是拨出一笔专款计划把白沙茅龙笔恢复出来。”张瑞亨记得,那是1978年。在这一年,在新会工艺美术厂工作的张瑞亨与白沙茅龙笔正式结缘。

为了恢复制作白沙茅龙笔,新会工艺美术厂组成了一个白沙茅龙笔恢复团队。当年17岁的张瑞亨,家中收藏有白沙茅龙笔,且有一定绘画基础,因此得以进组。后来,张瑞亨调至冈州画院工作。因为喜欢茅龙书法,他便在家制作白沙茅龙笔自用,间或赠送给其他艺术家,“后来越来越多人找我买白沙茅龙笔。”慢慢地,张瑞亨成为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2008年6月,白沙茅龙笔作为传统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令张瑞亨感到十分开心。“这是一种文化认同,也意味着,将会有更多人认识到白沙茅龙笔。”

【对话“传承人”】

茅龙暗含大文化

记者:在传承白沙茅龙笔的过程中,您一直坚持倡导茅龙文化与白沙文化的相辅相成,其中有着怎样的考虑?

张瑞亨:白沙茅龙笔从诞生之日开始,其实就和陈白沙的书法密不可分。说起陈白沙的书法,必然首推茅龙书法,而这又与白沙茅龙笔的诞生相关。因此白沙茅龙笔并不仅仅是一种书画用笔,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整个白沙茅龙笔文化体系既包括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的创新,也包括茅龙书法、茅龙国画等,更包括白沙茅龙笔隐含的白沙文化。

记者:除了书法,我注意到您也使用白沙茅龙笔创作国画。为什么会有这个尝试?

张瑞亨:我从小就学画画,有一定的绘画功底。在和其他画家接触时,我发现白沙茅龙笔非常适宜画树、画石、画山,于是我开始研究制作茅龙排笔这些专门用于国画创作的白沙茅龙笔,还有创作白沙茅龙笔国画作品。

其实,高剑父、麦华三、关山月、刘海粟这些书画大家都曾经使用过白沙茅龙笔创作国画。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作一些以家乡的茶枝柑、陈皮为主题的小画,增加一些家乡情怀。

记者:这几年来,为了推广茅龙文化,您都做了哪些努力?接下来有些什么设想?

张瑞亨:2014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我和一些同道中人建设了茅龙草堂,算是一个白沙茅龙笔文化体验馆。我除了在茅龙草堂进行教学交流外,还走进江门很多学校,向学生和老师分享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及书画技巧,希望有更多人对白沙茅龙笔产生兴趣。2017年,政府部门又支持我创建“茅龙张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我除了在工作室里展示白沙茅龙笔的制作技艺,还将多年来收集的白沙文化历史资料及实物在工作里展示。这样算是陆陆续续为茅龙文化传承推广作了一些小贡献。

接下来,我会继续用书法文化、绘画文化、白沙茅龙笔艺术品、旅游文化、茅龙舞蹈等去带动白沙茅龙笔文化推广。等到合适的时机,我还打算将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跟使用技艺一起捆绑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

编辑:白茶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