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梅县区获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本

来源:金羊网 作者:危健峰 曾健锋 王雅 发表时间:2021-10-29 22:27
金羊网  作者:危健峰 曾健锋 王雅  2021-10-29
近年来,梅县区坚持立足“省级重点开发区域粤北山区点状片区”的功能定位,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本,推动梅县...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危健峰 曾健锋 王雅

10月14日,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表彰授牌活动在云南昆明举行。会上,生态环境部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代表授牌。其中,梅州市梅县区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梅县区代表现场参会并接受生态环境部授牌。

近年来,梅县区坚持立足“省级重点开发区域粤北山区点状片区”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生态本底良好、生态资源丰富、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以及“生态富民”模式可示范可推广等优势,大力推进“两山”基地建设,走实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子,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本,推动梅县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步步高。

筑牢“红色沃土”生态屏障

梅县区是叶剑英元帅故乡,地处梅州市核心区,是广东省11个中央苏区县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梅县区委区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位置,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强化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功能。

以全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牵引,新增生态景观林带为生态安全缓冲带;依法划定占国土面积比例约15.58%生态保护红线为根本生态底线;持续开展“绿满梅县”大行动,森林覆盖率由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41.4%提高到2020年的75.54%,获评“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区”;形成了以武夷山系延伸至项山山脉、海拔为150-500米的低山丘陵为山系生态轴,依托梅江及主要一级支流为滨水生态带,以莲花山系的阴那山脉为生态安全核心的生态安全骨架。

2018-2020年,梅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5-98.9%;地表水水质总体达到划定功能区标准,饮用和备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区环境噪音全面符合城市噪音质量标准。其中,2020年,梅县区6个断面水质优良率均为100%,河长制工作获评全市优秀;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8.3%,无中度以上污染天气;全面完成“净土保卫战”任务,修复受污染耕地2.6万多亩。

持续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雁洋、畲江和松源3个中心镇污水处理厂顺利完成建设并投入试运行,村级污水处理站已建成188个;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市场化运作,7个镇11个农村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专项整改,梅西、桃尧等11个镇建立了34个垃圾分类兑换超市。以丙雁大堤景观提升工程被纳入省级万里碧道试点项目为契机,依托优美生态风光高标准打造特色碧道工程,已建成碧道2.5公里、沿江亲水步道3.1公里、滨水公园2座、小广场1个,“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休闲漫道、生态宜居”的生态廊道容姿初展。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发展绿色经济

梅县区立足粤北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构建“3113”绿色产业体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按照绿色标准推动现有产业和园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建设更高水平的“美丽梅县·客都明珠”。依托全区山水人文资源,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参与全省产业分工,统筹推进现代农业、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努力走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梅县区坚持“三农”优先发展,统筹省级涉农资金3.9亿元,着力发展精致农业、建设精美农村、培育精勤农民。202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产值88.5亿元,比增2.5%,以金柚产业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同时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梅县金柚是“天然水果罐头”,先后获评“中华名果”“岭南十大佳果”“广东十件宝”“广东人民最喜爱的土特产”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地理标志商标认证登记。梅县金柚区域公共品牌评估价值113.27亿元,位居全省第一。梅县区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金柚产业园、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广东金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为契机,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抓手,积极探索全区产业转型升级途径,加快高质量发展。目前,梅县金柚“两园一区”顺利推进,省级产业园全面完成建设任务,通过绩效考核,国内首条柚苷生产线试产成功。国家产业园、梅州柚优势产区建设全面启动,投资2.5亿元的梅州柚深加工项目进展顺利,扩种金柚1万亩,产量55.6万吨,产值28.9亿元,增加农民收入2.5亿元。梅县区编制了《梅县金柚五年实施细则(2019-2023年)》,旨在将梅县区打造成为广东省山区现代农业样板区、国家级金柚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引领全省柚类产业振兴发展、粤北山地地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提升绿色生态富民惠民成效

多年来,梅县区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厚植发展优势,坚持生态优先、转型发展,将绿色生态富民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实现了绿色发展与富民惠民。

持续开展“美丽梅州·美好家园”环境大提升行动。城市更加洁净有序,公园南路、怡景路、人民南路建成通车,3座人行天桥建成使用,完成文体中心、曾宪梓体育场、剑英大道、粤东医院、外国语学校、亲水公园等一批城市功能配套项目;完成老旧小区“四网融合”试点建设,城区保洁全面覆盖,垃圾分类加快推广。城市美化绿化水平不断提升,建成区绿地面积760.4公顷,区绿化覆盖率43.03%;建成公园绿地面积262.0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06平方米,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

认真落实“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和“两美”行动,有力有序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和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32个省定贫困村全面建成干净整洁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和农村卫生公厕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到100%。实施“地票凭证”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的成功范例通过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向全国推广。玉水村获评首个“广东厨师之乡”,水美村、雁上村入选中组部“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试点村,雁洋镇获评中国第二个“国际慢城”,长教村、大黄村获评广东美丽乡村特色村,“叶帅故里·国际慢城”、松口南洋古镇获评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梅县区入选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区创建名单。

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乡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坚持文化、旅游、生态、农业“四位一体”联动发展,打造“山水梅县·客韵乡村”全域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成功举办乡村复兴论坛,承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施“企业品牌”“区域品牌”“长寿品牌”三位一体品牌提升工程,成立客客柚果有限公司,推动金柚产业集团化、专业化发展。在丙村镇溪联等村建设“稻鱼共生”示范基地,广泛推广“稻鱼、稻虾、稻鳖”等综合种养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重点推进雁洋省级示范镇、17个省级示范村、42个“四沿”示范村和沿石窟河精品游线14个村庄等一批示范点打造。

打造“叶帅故里·大美梅县”

10月27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梅州市梅县区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梅县区文化中心礼堂开幕。梅县区委书记温助民代表中国共产党梅州市梅县区第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本推动梅县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步步高》的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梅县区要立足发展大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坚持面上全面保护、点上高效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进一步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样本,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聚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围绕“11115”产业集群,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构建铜箔、装备制造、智能家电等绿色现代产业体系。聚力构建开放体系,打造粤北生态发展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梅州综合保税区、梅州国际无水港、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叠加优势,积极参与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实现“三进一出”。聚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山区农业现代化样板区。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区、镇、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创建广东乡村振兴新典型。聚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文化旅游名城。坚持文化引领、文旅融合,打造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交相辉映的特色文化旅游名城,擦亮“红色苏区”“文化之乡”品牌。壮大文旅产业集群。加快客都人家二期、三期建设,创建国家4A级景区。创新提升雁山湖、灵光寺、南寿峰、麓湖山、大观天下等景区文化内涵、业态内容,加快松口古镇开发建设,建好梅江水系美丽航道,努力把雁洋建设成为粤东旅游第一名镇,串珠成链打造丙雁松旅游集聚区。擦亮红色文化品牌。全力支持叶剑英纪念园升级改造,争创国家级博物馆。加强与古田会议会址联动,串联“中央九月来信”历史脉络,系统提升同怀别墅及周边环境、设施,规划建设集红色旅游、红色展览、红色培训于一体的教育基地。创作《九龙烽火》大型山歌剧,打响叶帅故里、红色苏区品牌。活化利用客家文化。建好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办好世界“非遗”大会。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做好围龙屋申遗工作。建设客家文化云平台,推动文化馆、木偶剧、客家山歌上云上平台,促进客家文化产业化发展。

聚力推动城乡提质扩容,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新样板。坚持以人为核心,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区。全力守护好绿水青山。严守“三线一单”,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抓实“山青、水秀、林绿、景美”四篇文章。

聚力增进民生福祉,打造共建共享幸福之城。抓严疫情防控。慎终如始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快推进疫苗接种。优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机制。抓实民生工程。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久久为功,每年滚动实施一批民生项目,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实施教育强区工程。支持梅县外国语学校申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打造粤东北地区一流名校。加快东山中学·客都人家分校、东山高级学校、华业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等项目建设,增加优质学位供给。落实“双减”工作,推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实施卫生强区工程。全力支持粤东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发展特色专科,打造区域性医疗高地。加快完善医联体和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完善中医馆、中医阁建设,促进中医药特色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惠民保障工程。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加快建设社区养老设施,推广长者饭堂,推行“医康养”一体化、托幼一体化服务。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乡村工匠”培育工程,不断提升就业质量。抓牢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助力梅州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打造“1+N”社区微治理模式,构建更加高效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基层治理格局。巩固拓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电信诈骗、黄赌毒、盗抢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建设名副其实、声名远扬的“平安之乡”。

编辑:空明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