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陵:我用了一辈子准备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 发表时间:2021-11-22 14:23
青年记者  作者:  2021-11-22
党把新闻舆论阵地交给我们,无论我们是记者、编辑,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有一份共同的责任。

党把新闻舆论阵地交给我们,无论我们是记者、编辑,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有一份共同的责任。 ——刘海陵

“不好意思,没给您充分时间做准备。”采访开始前,记者对没有将采访提纲事先给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党委委员、书记、社长刘海陵而表达了歉意。

“没关系,我都准备一辈子了。”刘海陵笑着脱口而出。轻描淡写的几个字,却是他从业35年的真实写照。

35年来,刘海陵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认真践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48字”职责使命,善于在报道社会变革中大胆实践新闻事业改革,无论是在一线采编业务,还是在巩固舆论阵地、推动媒体融合方面,都付出了无愧于时代的努力。2020年11月6日,他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长江韬奋奖。

记录社会巨变的建设者

1986年,刘海陵从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成为羊城晚报的一名政法记者。

地处沿海、毗邻港澳的广东,与改革开放伴生的是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财富观念以及社会治安秩序都难免受到冲击,重大安全事故、重大治安案件、重大刑事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环境,使刘海陵认识到自己必须好好地记录这个时代的巨变,同时也要以手中的笔、热忱的心去“鼓与呼”,推动社会从“乱”到“治”。

立足于这片热土,刘海陵在新闻采访最前线一干就是11年。身为记者,每逢遇到重大突发事件,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冲到新闻现场,及时报道人民群众和党委政府的迅速反应。1993年深圳清水河危险品仓库大爆炸发生后,他冒着随时可能发生第三次大爆炸的危险,冲到爆炸原点附近;佛山市南海金沙度假村警匪激烈枪战,他站在全副武装的警察后面;肇庆市高要金利镇老鼠药中毒案,在尚未查清毒源时,他深入到发病的重灾区农户家中采访;广州化工仓库有毒危险品起火、华南农业大学高放射性金属实验室起火等,他都身在最近的现场。

2002年,为报道陆丰打拐事件,刘海陵坐摩托进村采访

2007年,为报道九江断桥突发事件,刘海陵与羊城晚报摄影记者登上直升机采访。图为刘海陵在直升机上用移动电话现场发稿

做一线记者十多年,他先后采写了“世纪贼王”张子强绑架香港富豪勒索案、广州番禺“12·22”特大抢劫运钞车案、中山市4·15枪杀储蓄所人员抢劫案、广州白云机场“10·2”空难等具有全国影响的报道,也参与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历史事件报道。

2016年下半年,随着大数据分析技术进一步成熟,多年深入政法战线采访报道的刘海陵敏锐地感觉到,一些陈年旧案的疑犯可能会陆续落网。他安排跑公安线的记者提前了解采访发生在1995年的全国重大刑事案件“番禺大劫案”,提前“蹲守”,补充掌握了许多当年没有了解到的细节。随着最后两名在逃案犯的落网,“番禺大劫案”终于彻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与一般的社会新闻记者不同,因为我总是与新闻现场更贴近、采访更深入,所以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时,我总不满足于呈现‘可见的事实’,而是更多地关注和思考‘事件的背后’——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去避免和改善?正因如此,我在采访报道上述重大突发事件后,都以记者观察、记者手记等形式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刘海陵的这些作品,为改革开放的广东在完善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使他不仅仅是一名记录者,更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这些作品,为改革开放的广东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完善风险预防控制和应急响应、促进粤港澳警务合作、加强银行金融系统安保、完善治安管理和法治建设等发挥了积极的新闻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这使他不仅仅成为社会变革的记录者,也成了推动新闻采编业务和社会进步的建设者。正如在广东省公安战线奋战了近40年的老领导朱明健所说:广东社会综合治理从“乱”到“治”,也有刘海陵的一份功劳。刘海陵却自谦地说:“此话对我个人虽是过誉,却是对新闻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肯定。”

巩固舆论阵地的开拓者

扎实的新闻采访锻炼,培养了刘海陵敏锐观察社会、准确把握时代主旋律的新闻触觉,为他日后从事编辑工作以及担任总编辑打下了坚实基础。从1999年起,刘海陵担任采编部门主任,2010年成为羊城晚报总编辑,在运用新闻策划反映时代进步方面更加积极主动作为,通过弘扬强大正能量来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不断增强党媒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014年3月,刘海陵得知红色娘子军最后一位老战士卢业香住进ICU,意识到此事意义非同一般: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传奇,她们将要集体谢幕,媒体有责任让红色娘子军精神穿越时空、光照当下、鼓舞后人。他经过深思后即派多路记者深入红色娘子军战斗过、生活过的海南、广东等地采访,半月内连续推出28篇报道,从个体切入群体,从当下回溯历史,从英雄事迹扣问理想信念和追求,留下红色娘子军集体谢幕时一个全方位的记录。报道巧妙地把红色娘子军精神同当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报道版面及通讯分别获得该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刘海陵立即布置记者对在青蒿素研究和在非洲推广做出重大贡献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教授进行采访,在羊城晚报头版推出报道《广东抗疟药物“救”了一个国家》。接着,连续推出数十篇“揭秘青蒿素和广东的故事”系列报道,讲述了广东籍科学家和企业界人士向全球推广青蒿素、为人类健康所做的巨大贡献,讲好“中国故事”。这组报道获得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有人说,总编辑的办报理念是一张报纸的灵魂,而刘海陵通过二三十年的新闻采编实践发现,善于把握时代进步的主旋律才是新闻真正的灵魂。

深化媒体融合的探路者

担任羊城晚报总编辑7年、社长5年,刘海陵深深地意识到:传统党报要想在互联网时代留住读者,就必须紧紧抓住核心竞争力——生产优质新闻内容。而生产优质新闻内容必须有良好的新闻采编组织架构、高效运作的生产流程来支撑。

2015年初,受互联网冲击,传统纸媒经营已呈“断崖式”下滑,刘海陵敏锐地提出,利用报社办公场地整体搬迁、一批互联网企业进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创意园区办公的契机,改革、再造采编流程,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媒体指挥中心。经数月艰苦攻关,羊城晚报成为全国最早一批建起全媒体指挥中心的媒体,实现内容生产“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次发布”,可以24小时不间断发布新闻。

2017年6月,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羊城晚报全媒体指挥中心由钢化玻璃围闭起来的幕墙在装修工人的拆卸下逐渐消失。这是羊城晚报顺应媒体融合大势推倒的一堵有形的墙。“玻璃墙拆掉容易,但采编人员心中的‘墙’要拆掉不容易。”一次采编业务周会上,刘海陵语重心长地说。

2017年7月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羊城晚报社社长后,刘海陵带领集团坚定地走媒体融合之路,羊城晚报的品牌价值、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一年,他再次主导对全媒体指挥中心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指挥中心在“采编审发评”五大业务中发挥统筹协调功能,打破“报-网-端”分割分治状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初步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令人欣喜的是,羊城晚报全媒体指挥中心项目获2019年“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的经营也在改革中从全国同行中脱颖而出,连年实现逆势上扬。

“从传统报纸到全媒体,观念的转变最为重要,中层以上干部的转型尤其重要。领导必须懂、必须学习新技术,盯住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为我所用。”刘海陵认为,媒体融合转型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为了推动传统纸媒采编人员转变观念,担任社长后,他还带头拍视频、剪辑视频,推动全体采编人员生产适合市场需要的手机移动端新媒体产品。

2019年至2020年,刘海陵带领团队再次对羊城晚报采编机构进行了一次颠覆式的改革,彻底打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界限——不再分纸媒和新媒体业务,统一设置全媒体采编中心、全媒体发布中心、全媒体运营中心,全部采编人员按职能分别归入三大中心,在一体化运行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2020年2月,改革正式实施,这次改革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张皮”的顽疾得以彻底革除。2月至4月间,这次深化媒体融合的改革,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得到了最好的检验,三大中心配合默契运转良好,不光在报、网、端、微全面深入做好抗疫报道和舆论宣传,还推出了一系列传播正能量的融媒体产品。其中,由刘海陵担任总策划的抗疫主题MV 《我们不怕》《以春天的名义》、公益微纪录片《疫·家人》系列在全网的浏览量均过亿,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及央视等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从普通记者到报业集团“掌门人”,刘海陵认为:“从内心来说,我不认为自己是领导。我过去是一名记者,今天仍是一名记者。不过,过去当记者主要靠‘单打独斗’,如今肩负行政管理工作,这只是分工不同。党把新闻舆论阵地交给我们,无论我们是记者、编辑,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有一份共同的责任。”

弘扬岭南文化的擎旗者

刘海陵虽是新闻采编科班出身,但也孜孜不倦于文化领域的研究。他有句口头禅:“羊城晚报每个毛孔流出来的都是文化香汗。”每当访客来访,他都会领着客人参观设置在羊城晚报采编大楼三楼的“岭南报业博物馆”,指着羊城晚报的文化副刊版面意味深长地说:“羊城晚报从创刊的第一天起,就以花地、晚会两个副刊占据着版面的半壁江山。直到今天,这两个副刊品牌,依然是羊城晚报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

新闻主攻,副刊主守。但事实上,进入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报业传统副刊萎缩,新型副刊泛化、边缘化问题日益突出。在2001年羊城晚报改版之际,刘海陵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副刊版面不减反增,逆势而上,率先重新树起做大做强副刊的旗帜,将花地、晚会两大名牌副刊同时扩版,坚持每天一期,从不间断。

“我们既没有机关报的独特资源优势,也没有超大中心城市雄厚的财力支持,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羊城晚报文化大报的深厚底蕴和优势。”在羊城晚报何去何从的关键时间节点上,刘海陵再次敏锐把握住了羊城晚报的战略发展方向。在他的倡导下,近几年,对文化的坚守形成了羊城晚报媒体融合一以贯之的准则,也凸显出羊城晚报最显著的特色——“岭南文化传播中心”,这既是避免同质化谋得生存的“铠甲”,又是主动出击赢得竞争的“利器”。无论是办报纸、树品牌,还是做活动,都紧紧围绕文化主业,强化文化赋能,以文化促融合,持续深耕岭南文化,积极推动岭南文化、中华文化走向大湾区、全国乃至全世界。

内容建设方面,刘海陵鲜明地提出:“左手抓报纸改革,右手抓新媒体创新。”羊城晚报在拥抱新媒体的同时依然坚持做好纸媒,报纸已走向精品化,不再是单纯的一张纸,而成为品牌象征、文化符号,选题精挑,文章细磨,版面精雕,标题细琢,处处浸润着文化气息。

树品牌方面,刘海陵左牵右联,与广东各地创新推出《文脉》系列。羊城晚报以“新闻为眼、文化为脉”理念,倾情打造《惠州文脉》全媒体周刊,挖掘历史名城惠州的文化宝藏;接着又马不停蹄,携手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创办《岭南文脉》《潮人文脉》《客家文脉》,与《岭南文史》《惠州文脉》《佛山文脉》《莞邑文脉》一起,形成具有鲜明羊晚特色的“文脉”系列融媒体周刊,展现岭南人文史脉和发展新貌。2020年11月,刘海陵又提出做大外宣工程,在全国媒体中首创常态性线下文创活动和线上国际传播融平台“云上岭南”文化博览会,这是国家和广东省文化建设的重点平台项目,是海内外文化传播资源的融合聚变平台,有力地推动了岭南文化“走出去”。

经营文化品牌要靠大办活动来扩大影响力,每年上百场文化活动,刘海陵都亲力亲为,频频出镜,摇旗呐喊,为羊城晚报文化品牌传播加持。从副刊《花地》文学创作年度盘点中萌芽的“花地文学榜”,已成功举办7届,成为名家荟萃的文学盛典、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圣殿,引领社会文化风尚,传递文学经典;大学生辩论赛、小记者夏令营冬令营、中小学生手抄报大赛等活动聚焦青少年成长成材;海峡两岸口哨大赛以哨音搭建海峡两岸的友谊桥梁……2021年3月1日,羊晚集团聘请钟南山、黄天骥、何镜堂、刘斯奋等广东13位名家为文化顾问,刘海陵为大师们颁发了“文化顾问”聘书,以“人文湾区”与“岭南文化”为基本点,围绕深化文化传播、研究文化产业动向和开拓文化公益事业等命题,提供来自不同行业的专业指导,以期构筑新时代的岭南文化高地。

羊城晚报近几年倾力打造“花地文学榜”颁奖典礼

在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刘海陵一直致力发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文化创意和互联网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羊城创意产业园区做大做强文创产业和互联网产业规模,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科技+金融+双创融合”发展模式。据统计,2020年羊城创意产业园两个主园区的入驻企业已达280多家,产值约300亿元,并形成了“一园七区”的“众星拱月”发展格局。

与刘海陵打过不少交道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原院长张志安回忆:“在我们参加的座谈会上,我每次都能感受到他身上具有浓厚的人文意识、强烈的职业精神和深刻、专业的洞察力。”“一辈子能够把一件事情从头到尾做出特色、做出影响,这是他特别令人感佩的地方。他的职业生涯真正体现了对新闻的痴迷、热爱和钟情。”

刘海陵:现任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社)党委委员、书记和社长。先后荣获广东新闻奖金枪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中国晚报杰出贡献总编辑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十百千工程”第二届优秀培养对象一等奖、广东特支计划“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等荣誉称号;作品先后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二次,广东新闻奖一等奖五次、二等奖四次;撰写的十多篇学术论文在新闻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著有《我怎样当总编辑》《风云——改革开放30年激荡、羊城晚报50载使命》《广东流行文化40年》等十多部专著。

编辑:智羊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