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史】欧阳山与《三家巷》:妙写岭南风韵 细说时代恩仇

来源:金羊网 作者:孙磊、陈晓楠 发表时间:2022-01-26 06:27
金羊网  作者:孙磊、陈晓楠  2022-01-26
如今,欧阳山与《三家巷》不仅已深植岭南大地,成为一代人难以磨灭的青春记忆。
广州梅花村小区中的欧阳山先生石像由雕塑家潘鹤创作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实习生 陈晓楠

鸡公榄、拜七姐、骑楼街、满洲窗……舞台上,当广东音乐《雨打芭蕉》响起,一幅充满岭南烟火气的市井画卷徐徐展开。2021年7月,由广东当代著名作家欧阳山的传世名作《三家巷》改编的同名新版大型现代粤剧在广州上演,好评如潮。

小说《三家巷》问世60余年来,一纸风行而经久不衰,且不断被改编为电影、连环画、舞剧、粤剧,成为岭南文化的一个标志性“文学母题”。

在“老广”们眼中,但凡喜欢读小说的,无人不知《三家巷》。当年,连载小说的《羊城晚报》一出,市民蜂拥抢购、一睹为快,这也成就了中国报业史和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如今,从广州梅花村的欧阳山雕像,到惠吉东21号的三家巷博物馆,再到鲁迅纪念馆二楼的欧阳山陈列室,欧阳山与《三家巷》不仅已深植岭南大地,成为一代人难以磨灭的青春记忆,其丰富艺术内涵所焕发的生命力更是跨越时空,被不断重新演绎,给予岭南艺术以深厚滋养。

三家巷博物馆所在的惠吉东路

耄耋之居

出了杨箕地铁站,前行数十米,在一株盛放的梅树前拐进去,就来到梅花村小区。沿着种满细叶榕和樟木的道路往里走,一栋砖红色的小洋楼进入视野。

1983年,欧阳山搬来此处,一住十五年。1998年他迁居别处,两年后在广州逝世。欧阳山的故事从此留在了梅花村。

据梅花村社区居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欧阳山逝世后,他曾长居的这栋小洋楼被辟为欧阳山旧居,门前花园也被命名为欧阳山广场;广场上有两个凉亭,左侧亭旁矗立着一尊欧阳山的石像,由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

当年入住梅花村时,欧阳山已入耄耋,眼睛也不太好,却闲不下来。在这里,他修订重整了《三家巷》。该书为鸿篇巨著《一代风流》的第一卷,后续四卷《苦斗》《柳暗花明》《圣地》《万年春》于1962至1985年陆续出版。

在不少评论家和读者眼里,《三家巷》是五卷中最引人入胜的一卷。小说以革命战争时期的广州为背景,借出身于不同阶层的周、陈、何三家青年的不同成长发展以及三家之间关系变化,反映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

而今,梅花村的居民无人不晓欧阳山。欧阳山广场上,退休的老人们围坐在石桌前下棋、打牌九,或闲坐“倾偈”,其乐融融。《三家巷》所描绘的上世纪20年代之老广日常,大抵也应是如此。谈起欧阳山与《三家巷》,不少老人还记得书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正在下棋的劳叔忆起小时候在村里见到欧阳山的场面——那时,楼前的小空地还没有这些圆桌石凳,围墙将之圈起,欧阳山在此种植了许多花花草草。“经常看见他被保姆扶着,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或是坐着轮椅晒太阳。”

劳叔说,他在小学时就已看过《三家巷》,“至今仍记得周炳的形象,圆头大眼,像贾宝玉”。与他对弈的张叔,也对小说中描写的街头巷尾生活印象深刻。

一纸风行

1959年8月3日,《三家巷》的故事开始在《羊城晚报》副刊《花地》连载。一时间,广州读者纷纷购报,戏言“四分钱买《三家巷》”。

欧阳山的外孙女田海蓝回忆,那时,每到下午三四点,广州的书亭和报摊前总是排起长龙。许多人等着抢购刚送到的报纸,追捧故事,一睹为快。好小说因好报纸而广为传播,好报纸因好小说而一纸风行——这也是中国报业史和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

欧阳山的女儿欧阳代娜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外地人一来到广州,首先问的就是:三家巷在什么地方?但这个问题欧阳山并未正面回应过,“三家巷”在哪,一直众说纷纭。长年研究欧阳山的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认为,小说中的“三家巷”是广州社会生活的浓缩,无完全一致的原形。

离开梅花村,记者乘地铁抵达公园前站。一路辗转,拐进一条植满宫粉紫荆的小路,旁经打铜打铁的小店,来到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有研究者说,这里是最接近三家巷原型的地方。如小说中所描写,三家巷“位置在广州城的西北角上,在西门口一带,北头不通,南头折向东,可以通出去官塘街。出三家巷不远就是窦富巷,附近有周炳常去玩的将军前广场和光孝寺”。

据介绍,上世纪20年代,广州共有四条“三家巷”,分别位于百灵路、海珠南路三府前街、洪桥街、德政北路万安里。后经多番考证,原形地指向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惠吉东、惠吉西一带。1982年,这里被选作《三家巷》电影的外景拍摄地。2019年,惠吉东路上建起了一座三家巷博物馆。

该博物馆整体围绕三家巷的相关情节、历史事件进行设计,馆内重现了小说里周、陈、何三家的门口庭院,陈列了各个版本的《三家巷》书籍以及颇具岭南特色的历史物件。青年演员李嘉宜在新版粤剧《三家巷》中饰演陈文婷,为了体验角色,也来这里参观学习。

风俗长卷

欧阳山十分熟悉广州的平民生活。

《三家巷》立足岭南文化,用通俗、绵密的笔触描绘了一幅表现上世纪广州都市生活的风俗画,老城里西关一带的街坊邻里、人际网络和风俗民情在作者笔下灵活乍现。

学者蒋述卓曾将《三家巷》称为“广东的社会百科全书”。

作家莫言曾在2019年花地文学榜“年度作家”获奖感言中提到,他少年时期对广州梦幻般的想象,皆来自《三家巷》:石头的街巷、连绵的雨、闷热的夏季,还有珠江里滚滚的流水,以及女人穿的那种木头拖鞋、男人穿的大汗衫、广州人吃的食品……

欧阳山对岭南风俗的描写以细致取胜——

他写何家所居宅邸:“水磨青砖高墙,黑漆大门,酸枝‘趟栊’,红木雕花矮门,白石门框台阶;墙头近屋檐的地方,画着二十四孝图,图画前挂着灯笼、铁马,十分气派。”这种“古老大屋”是广州近代颇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类型,西关地区出现最早、数量最多,因此常被统称为“西关大屋”。

他写民俗文化乞巧:“有丁方不到的钉金绣花裙褂,有一粒谷子般大小的各种绣花软缎高底鞋、平底鞋、木底鞋、拖鞋、凉鞋和五颜六色的袜子,有玲珑轻飘的罗帐、被单、窗帘、桌围……”这些对岭南乞巧民俗巨细无遗的描绘,后来还成为广州天河乞巧文化节申报国家非遗项目文本中引用的经典语句。

他写岭南除夕风俗:“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人懒我不懒! ”以往广东过年有“卖懒”的风俗,小年三十的时候,小孩子总是会提着红灯笼出街“卖懒”,以求在新的一年里勤勤奋奋。万家灯火通明,街坊上下敞着门划拳喝酒,案上摆着鸡鸭鱼肉……寥寥数笔,便将岭南热热闹闹的春节尽数勾勒。

除此之外,欧阳山还刻画了广府的茶楼文化、五月五、婚俗礼仪等。在他笔下,二厘馆、茶楼、店铺、伙计、艇家等广府市井元素俯拾皆是,“蛇有蛇路、鼠有鼠路”“拉埋天窗”等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更是信手拈来。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原籍虽是番禺,却生在上海,既不会粤语也不解粤风,但他说《三家巷》中的民间场景描写处处令他倍感亲切,似曾回到了血缘之地。陈思和曾如是谈道:“小说的前半部分,周炳与区桃的相恋过程,以及孩子们参与的南国民俗,是小说最迷人的篇章。”

经典演绎

除了三家巷博物馆,六榕文化广场边上还有一面《三家巷》故事浮雕墙,四幅长2.30米、宽1.40米的浮雕,展现了“一代风流”“沙基风云”“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四个主题。铜雕工艺精致,人物、建筑栩栩如生。这组浮雕已成为越秀的风景名胜,这一带也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场所。

在《三家巷》里,欧阳山用一支青春之笔书写蓬勃的爱国之情,这也是《三家巷》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小说通过人物的心路历程来反映革命运动,以社会生活风俗来表现时代政治风云,在同时期的现代历史题材作品中具有鲜明个性。

在学者黄伟宗看来,《三家巷》不仅是首部全面反映这一时期岭南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也是同题材和类型的艺术创作中时空跨度最长、最为完整深刻的史诗性作品之一。

波澜壮阔的时代、曲折动人的故事、饱满立体的人物,让《三家巷》这一经典文本不断被后人重新演绎。它曾被改编成舞剧,小说中“挑花”“上茶”“乞巧”等西关风情,经由舞台布景和舞者舞姿,柔美动人地演绎出来。

广州粤剧团曾在2008年将其改编为同名粤剧。当时饰演主角的是粤剧名伶倪惠英和黎骏声。时隔13年,青春版的故事去年重现舞台,六榕街浮雕上的历史事件在新秀演绎下焕发出新的风情,声声粤语,唱念做打,将岭南鲜活在地的故事继续传颂。

访谈

将日常生活写出诗意

才是真正高明的作家

刘斯奋(著名作家、书画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羊城晚报:欧阳山的小说《三家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行全国,在今天广东也是家喻户晓。为什么它名气这么大?

刘斯奋:在那个年代,小说创作远没有现在这么繁荣,出版物很少,每出版一部有分量的作品都很受关注。当然,更重要的是《三家巷》的确写得好。欧阳山主要写了三户人家,代表三种不同阶层,生活在同一条小巷里,街坊来往密切,年轻一辈几乎是共同成长的一代,这种架构很能以小见大。慢慢地,这三家的年轻一代由于社会地位不同,又受到时代的冲击,产生了分化和矛盾。欧阳山通过年轻人的这种分分合合来展示社会的变迁、时代的风云,构思非常巧妙。

再一个特点就是写广州写得好。欧阳山是湖北人,但是长期生活在广州,对广东的风情习俗、人情世故都非常了解,而且他的文笔又很细腻,广东人读起来非常亲切,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所以作品一面世就一纸风行。

《三家巷》确实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广东文学创作高峰。哪怕现在来看,依旧有看头,因为作者着重展示、描绘了人性,人性在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甚至不同国家,基本都是共通的。

羊城晚报:和过去相比,今天再读《三家巷》有何不同体会?

刘斯奋:欧阳山写《三家巷》时,背景主要是充满激情的革命时代,他把那一代年轻人的生活经历和理想情怀写得非常动人。

尽管我们的时代完全不一样了,但现在又碰上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也给年轻人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尽管选择和目标不一样,但是如何面对这个社会、面对这个时代,《三家巷》中年轻一代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在当下依旧有参考价值。所以,现在的青年看这本书或许也会产生共鸣,形成一种对话。

所谓经典作品就是这样,不会过时。欧阳山的《三家巷》被人们一读再读,就是因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能不断产生话题,能与当代对话,有丰富的解读空间。

今天还有对《三家巷》的各种改编,其实已经很难还原那个时代了。真正想了解《三家巷》的,想领略老广州风情的,我建议还是要读原作。当然,种种改编也说明了《三家巷》所具有的强大魅力,以不同文艺形式去呈现也有助于引发大家对文本的兴趣。

羊城晚报:很多人都写广州,欧阳山有何不同?

刘斯奋:欧阳山很真实地描摹了那个时代的广州风情,他把广州风情里的美和诗意都通过小说展示出来了,这一点其实非常难。我们经常说诗意就是风景优美、诗情画意这一类的东西,但能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到诗意才是高明的作家。

这非常考验作家本身艺术感觉的敏锐度,只有对生活充满真正的热爱,才能够从中发现动人而富有诗意的一面。欧阳山就是从一条巷子入手,在广东的日常生活里开掘诗意,所以才把岭南风土人情写得那么动人、那么美,写出了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东西。

从欧阳山笔下的广州还能看出岭南文化的特点。欧阳山为什么能把岭南如此日常的生活写得这么好,我觉得这也离不开一个外来者的视角。作为湖北人,他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鲜有趣,所以观察细致入微,也能留意到很多人看不到的东西。

现在广东的人口是一亿两千多万,是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其中大部分人口都是外地迁移过来的,外来的人把各自文化也带过来了,岭南文化迎来再一次融合。这种交融从深度、广度来说都是历史上所不能比拟的。我对岭南文化的发展充满信心,因为这种彼此交融的文化是最具活力的,不同文化经验相互碰撞后又会迸发出新的力量。

延伸

陈残云笔下的南国色调

梅花村欧阳山旧居西侧,还有一座两层半高的独栋住宅,“广式”谍战片的鼻祖《羊城暗哨》曾在此取景。

《羊城暗哨》由广东著名作家陈残云根据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州第一大案”的真实事件和另一敌特案件综合改编而成,当年电影公映后在全国引起轰动,被称为“不朽的时代佳作”,曾被译为五国语言在全球放映,也让“羊城”这个广州别称闻名遐迩。

《羊城暗哨》散发着浓烈的时代风味,又烙印着鲜明的岭南地方色调。海珠桥、越秀山、永汉路骑楼、芭蕉林、荔枝树……影片取景与城市风貌紧密相连,鲜明体现了羊城的特点。影片中八姑为挑拨陈医生夫妻关系拿出假合照的戏,还特意将外景选在广州中山五路的老字号茶楼惠如楼,请食客充当临时演员。

在当代作家中,陈残云是少有的兼诗人、小说家、电影剧作家于一身的文坛前辈。其长篇小说《香飘四季》在新中国红色文学谱系中别开新风,被誉为“岭南文学的一座丰碑”。陈残云用系列极具岭南特色的作品开拓了不同于北方小说的南国风格,也成为许多读者脑海中对于广东、对于岭南想象的样本。

联合主办

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羊城晚报社

合作网站:

“文史广东”http://www.gdwsw.gov.cn/


编辑:正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