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讲粤有古|中国第一家西医院就在广州,来听广州医疗发展史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曾潇 谭铮 李焕坤
音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曾潇 谭铮
4月8日以嚟,广州市发生新嘅本土疫情,广州街坊都已经齐齐动员起身,携手抗疫。疫情期间,医疗工作者尤其辛苦,广州大部分医院都抽调人手支援全市嘅核酸检测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嚟,无论系支援外省市抗疫,定系正面迎战本地疫情,我哋广州嘅医疗力量都表现神勇。今期嘅《粤讲粤有古》,就嚟倾下近现代广州医疗嘅发展历程。
4月8日以来,广州市发生新的本土疫情,广州街坊都已经齐齐被动员起来,携手抗疫。疫情期间,医疗工作者尤其辛苦,广州大部分医院都抽调人手支援全市的核酸检测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支援外省市抗疫,还是正面迎战本地疫情,我们广州的医疗力量都表现神勇。本期《粤讲粤有古》,就来聊聊近现代广州医疗的发展历程。
广州是中国西医学和西医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医师(Peter·Parker)在十三行开设了“广州眼科医局”,成为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它拥有一座三层的楼房,候诊室可容纳200人同时候诊,病房可供40人同时住院。在当时来看,绝对是一家大医院。
1865年眼科医局搬迁,命名为“博济医院”。 1886年秋,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以“逸仙”之名,进入博济医院附设的南华医学堂学习,并进行革命活动。
孙中山被认为是博济医院当时最杰出的学生,他给同学的印象是“聪明过人,记忆力极强”。他兼做医院的翻译工作,解决了学费和伙食费。他还向医院谏言,应当改变当时禁止男生参加妇科临床实习的规定,因为男医生日后也会遇到妇科病人。
在校时期,除了精进医术,孙中山先生一直致力宣扬革命,身边不少师生都受其影响。比如同学郑士良,成为了孙中山的亲密战友。1900年惠州起义中,郑士良成为了实际指挥人。孙中山曾回忆说,正是这次起义,国人才开始渐渐了解革命、同情革命,意义十分重大。
解放后,博济医院曾易名“华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中山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1985年,卫生部命名其为“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02年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成为了今天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除了较早接触西医的思想以外,广州的中医药发展也一直与时俱进。
广州市拥有陈李济、中一、敬修堂、采芝林、王老吉等12个中医药的中华老字号,它们的历史大多已超百年。
“北有同仁堂,南有陈李济”。陈李济药厂,始创于1600年(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22年历史。陈李济是我国中药行业现存最老的老字号之一,曾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最长寿制药厂”。
明万历二十八年,广东南海县商人陈体全从水路前往广州,匆忙中不慎将巨额货银遗落在船上,被同船的南海西樵人李昇佐拾获。李昇佐整日在码头等候失主,终等来陈体全,悉数归还货银。
陈体全本想支付报酬,却被李昇佐谢绝。由于李昇佐精通医道,陈体全便拿出半数货银,投入李昇佐在广州经营的中草药店。两人为药店取名“陈李济”,以示同舟共济、存心济世的愿望。
到了19世纪末,岭南的中医界人士开始思考中医药的出路。
1913年初,广东中医药届人士联合粤九大善堂力量,商议筹办专业的中医药学堂,成立了“中医药学校省港筹备处”。 1924年,广东中医专科学校正式开学。1933年,为了方便学生实习,广东中医院创办。这正是今天我们熟知的广东省中医院的前身,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医医院之一。
近年来,广州的中医药届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2年末的“非典”疫情中,国医大师邓铁涛研制出预防“非典”的凉茶配方,收到积极的效果。邓老所在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取得了“零转院”“零死亡”“零感染”的佳绩。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州市成功研制“肺炎一号方”在全省定点救治医院临床使用并捐赠武汉2万多份,有效率达94.2%。
“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广州大力整合优质中西医医疗资源,截至2021年7月,全市143所综合医院开设中医科,21家成为全国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中医床位1.7万张,居全国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