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史】全球最长寿的制药企业“陈李济”——济世四百年 驰名海内外

来源:金羊网 作者:黎存根 发表时间:2021-06-22 07:08
金羊网  作者:黎存根  2021-06-22
“陈李济”创建于公元1600年,比大名鼎鼎的北京同仁堂还要早69年,如今,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最长寿制药企业。

“陈李济”北京路旧址历史风貌 陈李济供图

杨殷烈士一度寄身于此领导工人运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存根

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黎存根

日前,在广州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内,一场以杨殷烈士生平为背景创作的《用生命捍卫信仰》情景剧,正在加紧排练。作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的杨殷,是“陈李济”早期的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部情景剧通过杨殷与自家后代、90后共产党员的隔空对话,呈现了杨殷的感人事迹,也传递了中华老字号“陈李济”融合红色基因、创业精神、奋斗精神的发展故事。

中药老字号

“至今仍活力四射的中药企业‘陈李济’,有‘三老’,即老字号、老地方、老产品。”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陈进伟介绍。

作为全国现存最古老的中药企业之一,“陈李济”创建于公元1600年,比大名鼎鼎的北京同仁堂还要早69年,如今历经420多年风雨,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球最长寿制药企业。

据称,公元1600年岁末,广东南海县的药医李昇佐拾获药商陈体全的货银,拾金不昧,原银奉还。陈有感于李的诚实品德,遂投资入股其中草药店。两人签下十六字合伙文书“本钱各出,利益均沾,同心济世,长发其祥”,并在各自姓氏中,各取一字,将其店号定名“陈李济”,寓意“陈李合作,同心济世”。

“老地方”指的是“陈李济”自广州城南双门底(现北京路194号)创立起,一直身处北京路闹市中心,门前过客每日成千上万。1998年,“陈李济”迁厂至广州大道南1688号,实现了现代化生产。2004年,为更好地展现百年老字号风貌,“陈李济”斥资筹建陈李济中药博物馆,至今已扩建为陈李济中药文化园。2019年,“陈李济”重回千年古道北京路,还原旧铺岭南建筑风貌,重现四百年传统文化光辉。未来,“陈李济”北京路旧址将建设成集“商贸、体验、客厅”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中心。

“老产品”则指陈李济的“家规”——所制各项丸药,悉遵古法及家传良方,采药必选地道,配制务依法规……一直以来,“陈李济”坚持药材选购地道,如平日备料不足,宁可停产。在清代,同治皇帝因服其“追风苏合丸”,药到病除,称其神效。由此,当时以“杏和堂”为商号的广东陈李济名声大噪。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内还原的研磨场景 陈李济供图

扶危救济

“火兼文武调元手,药辨君臣济世心”是“陈李济”的企业古训,至今仍挂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内,警示着后人不忘“济世”初心,保持老字号该有的匠心精神。

在“同心济世”宗旨的引领下,历代陈李济人以行善为乐事,并将免费为劳苦大众服务列为店铺规章,这一传统延续了几百年。在饥民、难民较多的旧社会,常有行人晕倒不省人事,“陈李济”铺中的员工见状必出门营救施药,代其通知家人。夏日炎炎,广州街头挑担、拉车的苦力众多,“陈李济”又在人行道设茶缸,免费供应茶水。

在陈李济中药博物馆,记者还看到一件“古董”——从英国进口的“火烛车”复刻模型。清末民初,广州城池环绕,横街窄巷,民房多为砖木结构,居民又以木柴为燃料,经常发生火灾。由于当时缺乏消防设备,一旦有火灾,只能各家自救,常常损失惨重。“陈李济”当时的司理和股东研究,决定成立义务消防队,重金从英国购置了三部消防水车及有关器材,组建了城中义务消防队。他们除了配备消防用具外,还备上药箱随行应急,消防水车写上“杏和堂”“救济扶危”字样。一旦某处发生火灾,立即提供义务施救。

历史远去,但“陈李济”的善举,依然在羊城口口相传。

陈李济中药博物馆内还原的制药工序场景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存根 摄

红色印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陈李济”开展了一系列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情景剧《用生命捍卫信仰》就是其中一项。该情景剧剧中演员大多是“陈李济”的职工。饰演杨殷女儿杨爱兰的苏子珊感慨,原来英雄就在我们身边,就在“陈李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在杨殷烈士身上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和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杨殷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工人运动的先驱、军事情报安全工作的重要领导者。15岁时,杨殷考入香港英文书院,后转读广州圣心书院(今广州市第三中学) ,并居住在父亲生前好友“陈李济”少东主陈少泉家中,青少年时期几乎在“陈李济”度过。

大革命期间,杨殷以工人身份在“陈李济”的各个车间宣讲革命,当时陈李济车间的师傅都亲切称呼他为“殷哥”“黑炭头大哥”。1925年,杨殷在“陈李济”发动工人、组织工会,和李伯、冯应林、谭灿新等车间工人交为朋友,并秘密发展他们为广州市第一批工人党员,在“陈李济”成立了中国第一批由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工会。

1927年,国民党“四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杨殷在“陈李济”建立情报站,开展地下情报工作,为筹备广州起义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当年广州起义前夕,在杨殷的安排下,中共广东省委在广州北京路陈李济药厂二楼(当时为“禺山杂货铺”)召开了广州工农兵代表会议。此处也就是位于今天北京路广药陈李济大厦的侧门,已被列为广州市革命遗址。

1929年,杨殷被反动派逮捕,最后牺牲于上海龙华监狱。2009年,国家授予杨殷“新中国双百英雄人物”称号,他作为用生命捍卫信仰的英雄而载入共和国史册。

“多少革命先烈像我外公杨殷那样,为今天的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后人应好好珍惜,继承好红色基因,为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杨殷烈士的外孙女崔静薇观看《用生命捍卫信仰》后说。

记者了解到,除此之外,国内首个杨殷事迹陈列馆本月初在陈李济中药文化园内建成,成为广州党员教育基地之一。“陈李济”还以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和陈李济中药博物馆为定点讲解场所,开展“学党史守初心,讲好杨殷故事”活动等。

守正创新

在“陈李济”成立之初,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陈、李两家轮流坐庄三年,互为监督,选任司理不仅要懂药懂商,还必须德才兼备。这其实是中国民间股份制的雏形,这种较为先进的管理制度使“陈李济”绵延发展数百年。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中医药老字号发展的根本,“陈李济”也不例外。四百余年,“陈李济”坚守“古方正药、真材实料”的宗旨,创造了如参茸白凤丸、千金保孕丸、乌鸡白凤丸、养心宁神丸等多个享誉市场的良药。

目前,“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李济”正主动担起传承中药文化的责任,传承优秀中医药文化。其创办的陈李济中药博物馆,作为岭南地区首家中药行业博物馆,成为民众通过实物展示了解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平台。

“陈李济”的创新代表莫过于行业内首创的蜡壳大蜜丸。这种采用蜡壳包装药物的方式,能防霉防虫蛀,问世不久便引发了当时中药制造的包装革命,直到如今都为全国制药业广泛应用。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蜡壳生产工艺拍成视频,向全世界传播推荐。

创新为“陈李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截至今年,“陈李济”拥有3个省级研发平台,有效授权专利51项。

现在的“陈李济”全称为广州白云山陈李济药厂有限公司,隶属于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正秉承“时尚中药”理念,着力做好“大南药”和“大健康”两篇文章。未来,“陈李济”将继续开发康养文化产业,创造更大的品牌价值。

诚信经营、市场认可是老字号的长寿基因

蓝韶清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长、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羊城晚报:广东中医药行业拥有诸多老字号,它们的“长寿基因”是什么?

蓝韶清:近代以来,广东的中成药业一直很“威风”,产品的数量、质量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因此,中华老字号品牌中,广东中医药行业的占比很高,包括陈李济、中一牌、王老吉、冯了性、敬修堂等。它们见证着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至今仍欣欣向荣。

广东这些中药老字号之所以能够“健康长寿”,首先是因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有着强劲生命力。其次,岭南医学人不断“因人、因时、因地”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结合,促进其发展。再者,广东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中药文化,社会大众信赖中医药。还有关键一点是,这些中药老字号诚信经营、坚持“古方正药”、产品质量上乘,金字招牌获得市场认可。

羊城晚报:在弘扬中药文化、推动中药现代化方面,老字号还需从哪些方面努力?

蓝韶清:对于中药、中成药的创新发展,专家学者从上世纪开始,就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做了很多科研工作。现阶段的创新发展,更重要的是建立适应中医药发展的评价和检测标准。

老字号讲究“古方正药”,我们要保护好地道中药材资源,把质量控制好,改进工艺以适应现代大规模生产需求。还要从宝贵的遗产中发掘新内容,通过二次开发获得新临床证据,寻找新临床定位或新适用人群,培育出质优高效的中药大品种。另外,也要依托大健康产业,把更多中医中药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方式融入产业发展中。

老字号药企有义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药文化。在形式上,老字号应该突出“文化”这一载体,例如“陈李济”陈李两公因拾金不昧、诚信结缘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经历几百年的企业依然存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互相包容、共同发展的理念。相比传统的药品展示模式,这些拥有更好的传播效果。

此外,可以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组织学生开展中草药种植劳动教育、开办中医药特色体验活动等,让中小学生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

老字号“何济公”出了个英雄向秀丽

以“半为慈善半营生,利己利人驰盛誉”为创始理念的广东制药老字号——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也是中华老字号,至今已有超过70年的历史。

1936年间,“何济公”创始人何福庆开始研制“灭痛星”(后改名为“解热止痛散”,现名为“阿咖酚散”),于1938年建立何济公药行。至今,“何济公”制药虽历经多次合并更名,但其“济世为公”的精神薪火相传,一直被奉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圭臬。

老字号“何济公”有一个知名度极高的红色文化品牌——向秀丽。中国共产党党员向秀丽生前是广州何济公制药厂的工会委员、班长。1958年12月13日晚,她所在车间酒精瓶破裂起火,危及烈性易爆的金属钠。为避免金属钠爆炸引起整个厂区和附近居民区的重大火灾,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截住正在燃烧的酒精,避免了严重爆炸事故的发生,但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1959年1月15日逝世,年仅25岁。

向秀丽被誉为“党的好女儿”,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她的英雄事迹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馆中。据悉,1962年,该药厂生产一线职工还组建了“向秀丽·雷锋志愿服务队”,至今服务队仍开展公益赠药、慰问老人等志愿服务。

联合主办

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羊城晚报社

合作网站:

“文史广东”http://www.gdwsw.gov.cn/

编辑:正龙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