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客丨岭南无山水?
有朋来,
自远方或不远方,
不亦乐乎!
3月9日的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
谈笑有鸿儒。
有人来这看展,
有人来这喝茶,
有人来这晒太阳。
但在羊晚艺术研究院见网友的,
今天还是第一次。
他们都是教授,
他们谈了许多,
包括:
岭南无山水。
按:广州国际金融城缺乏高品质文化论谈活动,
欲扭转局面,
或从此始。
刘彦顺、郭万新,
性别均为男,年龄均不详,
职业均可在百度查到,
爱好均为古典音乐。
他们也看展、喝茶、晒太阳,
除此之外,还谈论索尼耳机、岭南山水、
巴赫与德彪西以及《包法利夫人》。
两位“古典音乐发烧友群”网友,
同时是两位中年教授,
他们有些莫名其妙,
又十分合情合理地,
相聚在羊晚艺术研究院。
我们没看见尴尬,
没看见客套,
总而言之,
一场毫无目的的漫谈就此展开。
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曾常住浙江的安徽人
和熟悉北京的东北人聚在了一起。
当他们谈论山水,
某种隐形的“鄙视链”便悄然出现。
“说实话,广东没什么山水。”
即便跑去广东三大名山,
似乎也比不过杭州那份自然与人文的天作之合。
于是忆起浙师大窗外的北山云雾,
想起“中国最美县城”桐庐县,
又论到中国画的“上帝视角”。
谢灵运来到浙江永嘉,
由此开创中国山水诗。
浙江人生活在山水之间,
而“我们”把山水养在笼子里。
我们是谁?
请您自辨。
按:谢灵运最后在广州离世。
“北京的山水亦不失韵味,
尤其是秋日里的西山。”
“广东多水但不亲水,
江南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溪流。”
所以,大家为何都在广东?
好吃!
养人!
包容性!
按:据说最近尹吉男南下广州,
其重要原因之一,
是广州太多好吃的了。
人工智能可以替代书法吗?
“生活方式的转变,
艺术的精进与极限,
让书法进入了完成态。”
可喜爱仍然存在,
喜爱跳脱章法,
喜爱入神临摹,
喜爱狂狷后现代,
即便喜爱中带些旧时代的无奈。
按:黑格尔说:历史终结了。
“书法终结了。”
按这样的说法,
山水也应该终结了。
我们今人画山水,
意义何在?
当他们聊起哲学,
便无法绕开许多人弄不懂的胡塞尔。
弄不懂没关系,
他们最后说:
“综合大学不开哲学系,
说明它没品味。”
中年男性们也对躺平充满期待。
躺平是有心力坚持健身减脂,
是热爱散步与拍花鸟、树叶与阳光。
中年男性仍思辨自由。
自由是获得或者放弃。
谈论之余,
刘教授忍不住拍下这面墙
——由一幅大量留白的画,
以及被开水烫过的竹子构成。
郭教授说,
这是研究院里他最喜欢的角落。
日光晒背,
郭教授看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出品的《乡村寻美记》。
这是中国第一本献给留守儿童的审美启蒙读物。
“献给留守儿童,好极了。”
好极了,
在日光下翻开《乡村寻美记》,
讨论是否看过书中《瑞鹤图》的原作,
与艺术忽远,忽近。
最后,
聊起了文学。
“可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是西方文学的高峰。”
“《包法利夫人》值得一读再读。”
“它好在哪?”
“读了就知道。”
刘教授每年都会读一遍《包法利夫人》。
《红楼梦》也很好。
至今没有耐心读完《追忆似水年华》。
按:大家聊起某人居然会背诵《十三经》,
大惊。
刘彦顺
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美学、美育理论研究,尤以审美时间哲学、现象学美学、中国礼乐美学为主,著有《时间性:美学关键词研究》《西方美学中的时间性问题——现象学美学之外的视野》《中国美育思想通史·清代卷》《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生态美学读本》,发表论文数十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篇,作为主要作者的《中国美育思想通史》(9卷本)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郭万新
曾担任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策划主管、2005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策划总监、首届北京大地文化艺术节总策划、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馆策划总监、三星堆主题公园策划等。主要作品有《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解读中国馆》、《专业化项目管理流程》。
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
微信公众号微专栏“来客”
等着您来投稿
您来了
就是投稿
剩下的
交给我们
出品:李宜航
策划:张演钦
统筹:赵旭虹
文案:罗淑欣
摄影:黄京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