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军:不论摄影如何转换,最终都要服务社会 | 文化强省深访谈⑫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4-20 11:38
  作者:  2022-04-20
摄影“一条道走到黑”是走不远的,必须要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跨界融合,形成新的表达语境

文/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文艺
图/受访者提供

文化强省深访谈⑫

日前,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新快报》副总编辑李洁军荣获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无论是作为新闻传播的报道者,还是作为记录历史的摄影家,其双重身份往往是重叠的。作为广东摄影事业领头人,李洁军都一直专注于广东摄影与岭南文化的结合。

又逢广东召开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会议要求聚力实施“六大工程”。结合相关话题,本期“文化强省·深访谈”邀请李洁军接受专访。

1
 摄影创作是
向人民学习的过程 

羊城晚报:本次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您最大的感受是?

李洁军:在这次全国表彰的过程中,组织上对我的评价是“用影像记录弱势群体,并帮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的生活问题”。一位摄影家、摄影师,从艺术及摄影的层面,或者是从新闻报道的层面去拍摄,固然是职责所在,但要怎么做一名真正的摄影工作者,从感情上进行投射,我还要继续扎根生活、走向人民。

无论何时,我作为一名职业的新闻人,要致力于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今年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的三位广东文艺家李洁军(右一)、林蓝(右三)、魏葆华(右五)与广东省文联领导等合影

“德艺双馨”称号是党和人民对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的褒奖,沉甸甸的荣誉也代表了对艺术与人生的更高期许。我是在与人民群众接触的过程中,懂得了什么才是一名真正的摄影师。这几十年的摄影创作过程,就是向人民学习的过程。

羊城晚报:您是新闻工作者,同时也是职业摄影家,新闻摄影在社会中应担当怎样的角色?

李洁军:无论是作为新闻报道者,还是作为记录历史的摄影家,我的双重身份往往是重叠的。文艺工作必须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创作处理好人民与文艺的关系。

李洁军

一个新闻摄影记者,可能比普通的摄影家掌握的信息资源、社会资源更多,更应该为社会做点事、尽一份力,把纪实摄影的功能延伸开来。真实地留存影像是纪实摄影最基本的功能,服务社会才是纪实摄影最根本的目的。

2011年刘翔勇夺亚运110米栏项目三连冠   李洁军 摄

一直记得1997年11月,我和新华社的记者一起去三峡大坝景区的神女峰上拍摄三峡大坝的全景,乘坐的一辆采访车上喷了几个字:三峡截流新闻采访车。

当行驶在一条偏僻的小路上时,有几个戴红领巾的孩子向着这辆新闻采访车敬礼。那一瞬间,我心里很受震动。我只是一名平凡的摄影工作者,却在远乡僻壤里受到孩子们这么由衷的尊重——难道不应该多为这个社会贡献点什么、多为他们做点什么吗?

2
 摄影人要“延伸手臂”
到基层去 

羊城晚报:再说到您带领摄影家协会所做的工作上来。近年广东摄影事业有哪些亮点和特色?

李洁军:这五年来,广东摄协陆续策划推出了一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的大型摄影展,如《时代影像——广东改革开放40载变迁摄影大展》《我们的中国梦——向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礼粤港澳大湾区摄影大展》《粤澳追梦 家国情怀——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摄影展》等。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深入基层举办各种活动

围绕服务基层文化,我们开展“广东摄影目的地”活动和“广东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活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广东摄影人与广大医务工作者坚守在第一现场,他们用生命换取的珍贵影像激发人们抗击疫情的斗志、为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做出了努力。

我们是希望摄影人学以致用,积极行动起来,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延伸团结和服务的“手臂”,为基层摄影爱好者送去新时代文艺思想,提供新时代摄影创作的指引。

羊城晚报:其他方面呢?

李洁军:从理念来说,广东摄影近年来尤其重视学术引领。我认为,没有摄影理论的引导,摄影创作是走不远的,在这方面广东应该先声夺人,善待摄影评论和摄影理论的构建。这一块我们是有潜力的,而且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同时,我们的商业摄影在全国也比较有特色,广东摄影家每年的金像奖获奖类别中都有商业摄影。

3
 服务岭南文化“双创”
摄影大有可为 

羊城晚报: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尤为重要。摄影如何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李洁军:不论摄影的角色怎么转换,它最终目的都是服务社会。我认为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靠思想的转化和发展。在岭南文化“双创”方面,广东省摄协正在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是“广东摄影目的地”项目的打造。广东摄影目的地的评选已经做了三届了,每年评选10个摄影旅游目的地,这是广东摄协的有益尝试。

《光荣使命:解放军驻澳部队进驻》  李洁军 摄

现在是全民摄影时代,摄影协会如何服务好社会?我们尝试用摄影目的地的建设,为广大乡村带来新流量,服务于广东省建设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服务于全域旅游以及基层乡村振兴工作的转型。

其次,我们编撰的《广东摄影史》将于今年年底出版。广东省摄协1958年成立到现在已经64年了,对地域摄影史进行一次完整的梳理迫在眉睫。在摄影术的引进、首创方面,岭南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在革命战争年代,广东的红色摄影更是走入了中国革命史、也影响了中国摄影的走向。从先贤邹伯奇到红色摄影家沙飞,将数代人的摄影奋斗史梳理出来也是对岭南“双创”转换工作的极大丰富。

另外,在影像典藏方面,摄影能不能产业化、能否进入收藏品市场?我们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珠海特区建区40周年、中国摄影金像奖广东获奖者等主题,尝试做了三次影像典藏拍卖,效果都非常好。

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承办的展览

羊城晚报: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提升?

李洁军:广东文化的气质是包容、实在,但有时候确也需要加大对本土艺术家和作品的推介。近年来,广东在历届国展和国际展中始终保持摄影大省地位,尤其这五年以来,共有六位摄影家斩获中国摄影金像奖。

此外,我们陆续整理出革命战争年代的广东红色摄影家资料,例如作家、战地摄影师黄谷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拍摄的前线照片,13岁参军的小八路、广东老摄影家张超的作品等,让今天的观众看到许多在教科书里所看不到的珍贵历史细节和战地画面。

这些都是岭南文化的品牌和资源,应该进一步传承、光大。

广东摄协也需要进一步树立品牌,今后会继续打造跟中国摄影家协会合作的各项品牌活动,延续对红色摄影、岭南影像的挖掘和梳理。今年是沙飞诞辰110周年、同时也是建军95周年,现正在考虑做相关的展览。

4
图像时代远未过去
但摄影需要跨界融合 

羊城晚报:摄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您对摄影的普及与提高有什么体会?专业人士应有怎样的作为?

李洁军:摄影可以怡情,也可以记录社会、记录时代。现在不少摄影爱好者关注社会万象,喜欢“扫街”。当然,走马观花式地拍照没问题,但这样的作品要深入老百姓的心中则不容易。

我的建议是,可以尝试关注某一个特定的点,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某个特定地域,真正渗透进去,了解其渊源、记忆、特性等,拍出成系列、成风格的摄影作品,这才是真正的纪实摄影。

此外,很多人以为随手拍下美景就是艺术摄影了,其实这是个误区,很难往深处走、往文化里走。现在摄影界常将数码摄影进入后期,通过二次创作来表达意境,有一个关键词是“融合”,如将摄影和绘画融合等。

我在广东摄影家协会主席的任上,也提出了“融合、跨界、创新”的要求。摄影“一条道走到黑”是走不远的,必须要与其他艺术门类进行跨界融合,形成新的表达语境。

羊城晚报:我们注意到,您在将中国传统山水的审美、岭南历史文化脉络融入摄影方面,已开始了新的创作探索?

李洁军:是的。为了实践“融合、跨界、创新”,我和画家姚涯屏合作完成了一批追溯岭南新画意摄影的作品,在形式上致敬传统,精神上则希望展开对文化本源的全新探索。

我们是有意识地把摄影的写实逼真融于中国画水墨的审美,也与国画独特的图卷形式相结合,重构新的图式语言,去表现古今岭南的独特风貌,追求一种摄影新境。

《海上丝绸之路之黄埔古港》 李洁军 姚涯屏 作品

羊城晚报:在艺术界,有观点认为图像时代已经过去。您怎么看?

李洁军:我不认同这个观点。时代在发展,对真实性的渴望永远存在。比如“脱贫攻坚”工作是一个阶段,你记录下来,这个阶段的影像就没有缺席。现在是“乡村振兴”时代,成系列、成风格地记录下来,关注两三年后,这个个性化的观察就留下来了。

社会发展史也是影像的发展史,杨小彦曾经提出“读图时代”就是个很好的概念。虽然现在媒体形式越来越多样,但是图像始终都是一个重要的记录载体。

现在涌现大量的视频影像,堪称“全民摄影摄像”时代。不过,这些海量信息有多少能够留下来?我想,当后来人回顾这个时代,可能检索出来的更多还是严肃的纪实摄影。

比如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带队去武汉拍摄的《抗疫天使》系列,就体现了纪实摄影最强有力的使命担当。

2022年4月20日羊城晚报A11版报道

【链 接】

李洁军常年工作在新闻战线最前沿,其作品曾获第十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第九届、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第五十二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肖像类(组照)三等奖等。

他曾被中国摄协授予“抗击非典先进个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50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等称号。

25年来,李洁军用影像记录并倾注感情关心关爱麻风病康复者的生存状态,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历时六个月、行程约 5500 公里在“脱贫攻坚”的一线拍摄,每年春节坚持为边防海岛、敬老院、边远山区群众拍摄。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 琼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