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徐悲鸿怎么临摹伦勃朗!一幅百年之作在顺德和美术馆展出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朱绍杰 发表时间:2022-03-22 17:31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朱绍杰  2022-03-22
从“精微”处感知徐悲鸿的艺术生涯的“广大”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日前,“尽精微, 致广大——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修复研究展”在顺德和美术馆展出。

展览以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为主线,以技术与人文交织的视角走近该作,寻找此画背后关于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故事,从“精微”处感知徐悲鸿的艺术生涯的“广大”。展览将持续至6月5日。

《妇人倚窗像》,徐悲鸿,布面油画,88 × 66.5 cm,1922,和美术馆藏,展览现场

技术视角:百年之作重回大众视野

这幅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为近现代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首任院长徐悲鸿于1922在德国柏林的临摹之作。

《妇人倚窗像》原作出自油画大师伦勃朗之手,这张临摹画作不仅见证了徐悲鸿当时对西画的推崇,也展现了他心系祖国、试图利用西方绘画体系力挽国内美术界颓势的决心。

该作是艺术家留欧研习美术、从画家向大师升华时期的重要作品。伦勃朗在绘画中对光影的处理,对散涂、平涂及厚堆技法的运用,都对徐悲鸿有着深刻影响,他本人也曾在文章中写道“时最爱伦勃朗画”。

作品X射线成像,图片由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材料与油画修复工作室提供

该作品几经转手,经历了托裱、补色、重涂上光油等多次修复,这些痕迹已然影响了作品的审美观感和保存状态。据悉,此画在被赠送给至交、好友孙佩苍后,漂洋过海几经转手,现为和美术馆所藏。

2022年,正值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一百周年,这张具有代表性的临摹之作重回大众视野。

展览首个单元“修复台上的报告”呈现画作修复过程的研究与分析,从科学技术这一“精微”角度感受画作的修复过程。广

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材料与油画修复工作室通过红外成像、紫外成像、X射线成像等非破坏性科学手段,对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图像采集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材料与油画修复工作室 供图

人文视角:从个人实践到为国育才

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展现了徐悲鸿从个人实践到为国育才、建立范式的艺术经历。展览还集结徐悲鸿、戴泽、孙宗慰、李斛、宗其香等师徒几人的画作,展现徐悲鸿为美育事业贡献的毕生心血。

“尽精微,致广大”是徐悲鸿在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时提出的校训,这六字即是其美术教育理念的精炼概括。徐悲鸿注重素描的基础训练,要求学生通过寻找“精微”细致之处,打磨准确性,从而表现出刻画对象的“广大”精神世界。

和美术馆展览现场

从徐悲鸿的漫长艺术生涯中,可以看到其艺术主张经历了从雏形到成熟的几个阶段性演变。

孩童时期,徐悲鸿跟随父亲学习中国传统职业绘画,践行父亲教导的“惟妙惟肖”;在上海打拼时结识革命志士,开始接触“革王画的命”等改革思想;旅日留欧期间,再次深刻认识到“中国画学之颓败”,而“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是改良中国画的一大方法,因而萌生留学想法。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油画教育体系是一片空白。自1919年以公派留学生的身份抵达巴黎,至1925年学成归国,徐悲鸿的留学时光并非一帆风顺。

1921年,仍在巴黎高等艺术学校学习的徐悲鸿,由于国家公发学费迟迟未到,只好移居到货币贬值的德国柏林,并相对安稳地度过了22个月时光。

期间,徐悲鸿并未荒废学业,而是拜师于时任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并在各大博物馆与动物园进行临摹和写生,《妇人倚窗像》于此际完成。

以《妇人倚窗像》为代表的一系列油画临摹作品,不仅是徐悲鸿画艺精进的直观表现,也反映出临摹、写生等西画传统训练方法对其早期寻找自我风格的重要性。

《孙佩苍夫人与女儿画像》,徐悲鸿,布面油画,84 × 66.5 cm,20世纪30年代,和美术馆藏

归国后,徐悲鸿以西方绘画理论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现状,基本确立了以“写实主义”为导向的绘画观,并以此为基础推行美术教育。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徐悲鸿都坚守着西画阵地,洋画运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而随着民族矛盾的出现,包括徐悲鸿在内的一些画家逐渐走向了“中西并陈”的道路,其绘画题材开始更多地体现中国社会现实,绘画语言也渐以国画为主。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