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奋斗者|孜孜钻研20年,他希望更多人免遭“失足”之痛
一个寻常工作日的早上,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逸仙楼18楼,内分泌科住院部,糖尿病专科主任杨川正穿梭于各个病房。
他时而向病人耐心询问病情,同时回答病人家属提出的疑问;时而又向身边的学生指导如何护理病人的患处。讲话条理清晰,干脆利落。随后,他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刚坐下,他就从抽屉掏出手机,在微信回复框逐字逐句回复传照片问诊的病人。糖尿病足的患处都稍显血腥,他笑称“我们经常一边看着这些照片一边吃饭讨论的。”多年如一日,他的工作就是如此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杨川/受访者供
杨川:现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糖尿病专科主任。内分泌代谢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足及外周血管病变学组副组长。近5年来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加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2余项。1项国家发明专利。
1
一切从病人出发:
以最优方式达成最佳治疗目的
从医30多年,杨川教授近20年一直从事有关糖尿病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和皮肤溃烂,严重者还需进行截肢。他所在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近几年不断探索糖尿病足的治疗手段创新,将糖尿病足大截肢率由30%降低至6%;多数糖尿病足的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高,杨川教授这些年走遍岭南,指导基层医院建立了大大小小的糖尿病足治疗中心十多个,探索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糖尿病足院外管理模式,确保糖尿病足患者在较小的经济负担与心理负担下最终促进溃疡愈合。
在我国,糖尿病属于常见病与多发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1997年糖尿病的患病率约为3%,到2010年,上升为10%,严重的糖尿病足的五年生存率不到60%。相比之下,很多恶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都已超过60%,杨川教授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糖尿病可以理解为一种恶性肿瘤,而在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中,糖尿病足属于较为晚期的并发症之一。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目前是糖尿病界乃至内分泌界,甚至是医疗界的一大难题。
糖尿病人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发生了神经病变从而导致足部发生溃疡和坏疽的情况,往往这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甚至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就会出现感染等一系列的并发症,危及生命。
杨川教授团队发现,这类糖尿病足患者一旦感染,就容易出现炎症反应,大量的炎症因子会导致本来受损的心脏、肾脏、脑血管更为严重。因此,杨川教授所在的内分泌科,组建了以内分泌科为核心,包括骨科、整形外科、血管外科、超声科、介入科等多学科的糖尿病足防治团队,成立了中山二院糖尿病足中心,实施对疑难病人定期会诊制度。可以说,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糖尿病足的诊疗效果,改善了糖尿病足病人的预后。
杨川教授为病人治疗中 受访者供图
糖尿病足溃疡难愈是由于患者皮肤本身的抵抗力及再生能力下降,糖尿病导致的血管病变、神经病变都可能加深这些变化。基于此,杨川教授团队首先发现一款含碘的消毒制剂可以在减小刺激的同时有效治疗创面,并对创面内的细菌进行控制,让新的肉芽组织得到生长。同时,团队主张用小切口对创面进行治疗,减少感染机率;为了让肉芽组织更快、更好生长,杨川团队选择用人造胶原蛋白做灌注填塞,在创口的窦道之间搭建支架,让肉芽组织得以快速生长,最后通过负压完成创面封闭,多重手段让糖尿病足伤口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愈合。
此外,多数糖尿病足的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高,杨川教授团队又探索出一种“医院--家庭糖尿病足治疗模式”。通过多重手段使病人的创面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后,让病人出院回家进行家庭延展护理,病人也可以在家回传照片给医生,进行实时的免费问诊。此举大大方便了大部分行动不便的糖尿病足患者,同时也有助于减轻他们的治疗费用负担。
杨川教授分享了实际操作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2020年疫情期间,在广东德庆的病人无法到广州看病,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病人在杨川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换药与治疗,没想到过了两个月,病人的脚就基本恢复。“我甚至没有见到这个病人,就已经将他的病治好了,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2
跨越千里:
将“更便宜”的治疗方案带到基层
除了在医院给患者治疗,杨川教授一直致力于将自己在医院积累了20多年的诊治经验和方案,带到更多的地方,帮助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提高诊治糖尿病足的水平,更好地为当地群众服务。
“我们常说‘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其实对于糖尿病足患者而言,他们更需要这样的政策。”正是如此,这些年来,尽管腿脚不便,杨川教授仍然走遍各地,并在广东省内建立了十多个大大小小的糖尿病足治疗中心,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让民众就近治病。
2020年,杨川教授跨越千里,前往陕西省富平县医院进行对口帮扶,他一共接诊病例200余个,其中糖尿病足患者10余例。据了解,当地糖尿病高发且患者常由于经济条件有限等问题得不到良好治疗。因此,在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的支持下,杨川教授将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带到富平,帮助当地建立糖尿病足诊疗中心,并完善了当地内分泌常见疾病的诊疗过程。
杨川教授指导诊疗 受访者供图
令杨川教授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有一位62岁的患者,患糖尿病10年、左足外侧溃疡2年,平日里饱受糖尿病足的困扰。然而,患者的经济情况无法负担长期住院的费用,同时,杨川教授还了解到患者患有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更揪心的情况是,这位患者没有家属的照顾,也负担不起护工服务的费用,无法做到对足部的“完全减压”,足部支撑的动作也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痛苦。当这一棘手的情况反馈到杨川教授时,他第一步想的就是如何制定一套既在患者经济能力内,又能有效缓解患者痛苦的治疗方案,经过进一步的问诊和检查,他决定让患者实行“糖尿病足家庭延展护理模式”。
“在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之后,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是最适合患者的”,杨川教授介绍道,病人和家属出院后在和医生保持良好沟通交流的情况下,可在医生指导下自行进行家庭护理和换药,而这种家庭护理的方式能够很好地缓解病人在住院期间需要承担的经济压力,“只需要付一点纱布绷带的钱,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三个月后,杨川教授收到了一个“大惊喜”:病人复查时,脚部伤口已经愈合,情况有了很大好转。患者也激动地对杨川教授说,困扰了自己两年多的糖尿病足终于有了好转,多亏了教授在微信上的耐心沟通和督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花更少的钱,看好棘手的疾病。
杨川教授认为,不仅在贫困地区,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糖尿病足家庭护理是在目前中国医疗制度及配置下最有利于糖尿病足治疗的模式。“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及10%左右的糖尿病患病率,以目前护理力量,完全依靠糖尿病足医疗中心、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完成糖尿病足治疗的全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院外护理的重要性在于如果操作不当,将直接导致前面在医院里的治疗效果毁于一旦。”因此,杨川教授团队会为患者设计简单可行的护理方案;尽量不留需要进行清创的伤口出院;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创面护理,并尽可能使用简单便宜、容易获得的敷料和操作手段。
3
最大心愿:
愿我的患者免遭“失足”之苦
从1991年开始参加工作,杨川教授至今已在一线奋战30年。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主治医师成长到科室主任,中间需要付出超于常人的努力。他不仅一次感慨,十分珍惜现在的位置,希望能够在这个位置,治好更多的病人。
谈及最初从医的经历,杨川教授坦言,由于自己自小腿脚不便,因此从小都需要跟医生打交道。也正因为这样的经历,他更能对病人的体会感同身受。“所以我从医的初心,就是更好地去给患者服务,为他们解决困难,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他也感慨,现在的压力会比过去纯粹当医生的时候大得多。“虽然表面上看杨教授没在干什么事情,就是这里管管,那里看看。”杨川教授对自己打趣道,但实际上,他不仅要对自己科室的下级医生、主治医生进行管理,还需要对病房的病人与家属乃至护士都有不同方面的叮嘱。
“大家都是看着你的,你的一个决定,这个人的命就有救了,又或者这个人的腿就没了。”任何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都需要慎之又慎。“有一些病人,在别的医院诊断都是需要截肢的,但是来了我们这里,我们还是以保住脚的前提,克服各种困难给他做治疗方案。”在杨川教授看来,他的责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给予病人周全的考虑与治疗,切切实实为病人解决困难。职业生涯中无数感动瞬间,都源于病人痊愈后欣喜感谢的那份真诚。
为病人治疗受访者供图
“作为一个腿不太好的医生,希望通过我的不懈努力,能让世上减少一个,或者减少更多缺腿的人。”谈及对于职业生涯的期待,杨川教授讲出他最朴素、也是需要他为之持续奋斗的愿望。
监制:刘丽君
策划:谢江涛 左志红 高春明
统筹:林少娟 刘婕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设计:郑柏琪
编辑:林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