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榆的百岁人生:常思粤剧兴衰 长留好戏连台

来源:金羊网 作者:艾修煜、李丽、龚卫锋 发表时间:2022-05-14 07:53
金羊网  作者:艾修煜、李丽、龚卫锋  2022-05-14
2022年5月12日凌晨3时,被誉为“新中国粤剧革新推手”的林榆,在佛山陈村医院逝世,享年103岁。
林榆生前多次接受羊城晚报采访 郑迅 摄

“新中国粤剧革新推手”逝世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艾修煜 李丽 龚卫锋

2022年5月12日凌晨3时,被誉为“新中国粤剧革新推手”的林榆,在佛山陈村医院逝世,享年103岁。

作为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前身)的组建者和首任团长,林榆不仅是新中国粤剧工作的组织者,还是现代粤剧改革发展过程中有重要贡献的艺术家。他将一生的主要精力,都奉献给了粤剧艺术:共导演了36台粤剧,其中不乏《山乡风云》《屈原》《关汉卿》等具有相当艺术水准的剧目,还编写了《宝镜奇缘》《北郭奇兵》《金鸡岭》《花蕊夫人》《伦文叙传奇》等10个粤剧剧本,代表作《花蕊夫人》《伦文叙传奇》早已成为常演不衰的经典剧目。

“我父亲这辈子不仅是艺术家,更是革命的艺术家。”林榆之子——珠影集团原副总经理、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前会长林西平5月13日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父亲林榆生前并无太多病痛,“他在睡梦中去世,很安详”。

从街头宣传抗日的热血青年到东江纵队中的文艺骨干,从北上京城受到主席接见的文艺代表到南下广州接管粤剧事业的改革者……林榆的一生,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胸怀大义,学艺青年投身革命

1920年12月,林榆出生在东莞厚街一个富裕的农户家庭,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广东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话剧。1938年,中华大地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山河破碎,尚不满18岁的林榆在一间小木屋内秘密参加了入党宣誓仪式,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胸怀热血的他发挥艺术特长,频频组织同学们走上街头,用文艺形式宣传抗日。

1943年,林榆从艺专毕业,义无反顾地前往东莞大岭山加入华南敌后抗日武装力量东江纵队。在这支革命队伍里,林榆创作出《人民军队来啦》《光荣输出》等多首广东方言革命歌曲,并在队伍中传唱开来。他还自编自导自演了《大地回春》等多部话剧,在各部队巡回演出,鼓舞革命士气。

部队生活锤炼了林榆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回忆起那段革命岁月,林榆曾说道:“我们白天随部队转战山沟丛林,出入于枪林弹雨之中,晚上就趴在油灯下创作,虽然艰苦,但总是充满激情。”

1946年,因遭叛徒出卖,中共广东省委遭受严重破坏,为保存实力,党中央决定广东地下党暂停活动。组织关系突然中断,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搜捕,林榆机智地在国民党县党部谋得了一个职位,并利用这个身份掩护,积极寻找党组织。“父亲曾经跟我说过,那时身处‘狼窝’,哪怕说漏了半句话,随时都会被杀头。即使在那样的恶劣环境下,父亲的政治信仰都没有半点动摇。”林西平说。

经不懈努力,林榆终于与党组织联系上。1946年年中,他辗转至香港,参与组建中原剧艺社。其时,中原剧艺社一方面组织香港的进步学生排演进步话剧,发掘培养进步青年文艺人才;一方面自筹资金,排练了《白毛女》《升官图》等剧目,并连续在香港天星皇家戏院公演,引来好评如潮。剧社中,林榆、李门、符公望、梁克寒、李明等文化名人,在新中国成立后纷纷成为了文化战线上的领导或业务骨干。

林榆(左)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林西平供图

南下改革,南国红豆绽发新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林榆作为代表赴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和中华全国青年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10月,广州解放,参加了广州军管会工作的林榆,被分配到军管会文艺处任接管组组长,任务是“接管有关文艺方面的所有敌产”,包括乐善戏院、大华电影院(后改称南方戏院)、九曜园和沙面的电影仓库等大众文艺娱乐场所。

林榆生前曾对羊城晚报记者回忆过这段往事。他表示,当时广州市民娱乐消遣除了到电影院便是到大戏院,但“电影院上映的片子很少,只有少数的国产片和苏联片,因此观众都涌向大戏院”。当时的广州城内,有海珠、乐善、太平、东乐等戏院和大新公司天台、先施公司天台等六七个演粤剧的舞台,“每天都有成千上万观众进进出出”。然而,市内戏班的素质参差不齐,戏院上演的剧目也很混乱,很多粤剧只是一味追求离奇故事,甚至存在宣扬迷信、暴力、诲淫诲盗等问题。

“如何管理剧团的剧目、如何改革粤剧、如何排出更多好戏便成为当务之急,我们也开始意识到改革粤剧是一件复杂而长期的工作。因为它牵涉到民族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问题,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不能简单地或粗暴地行事。”林榆对羊城晚报记者坦言,尽管是话剧专业出身,但南下之初,自己对粤剧并无感觉,只因工作所需,才开始思考钻研,意想不到的是,他从接管戏院变成参与接管粤剧,此后更与粤剧结下了“兴衰常入梦”的大半生情缘。

谈及其时的粤剧改革,林榆强调有一个系统的过程:先是聘请陈卓莹、杨子静、林仙根、傅伟生、李文申等人组成粤剧编剧组,创作、改编、移植了一批剧本,如《白毛女》《愁龙苦凤两翻身》《红娘子》《珠江泪》等;后来,为鼓励剧团演“新粤剧”,接管组还获得税收单位的支持,免收“娱乐税”。“所以,当时的‘新粤剧’是颇受粤剧团欢迎的”,林榆曾回忆,1951年春节,永光明剧团在人民大戏院(原海珠戏院)上演新粤剧《红娘子》,场场满座,盛况空前,“观众很喜欢,每天戏院的售票处都要用麻包袋来装钞票,一时传为美谈”。

此后,林榆带领广东粤剧代表团参加全国汇演,又于1953年组建了首家国营粤剧团——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前身),把粤剧改革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佳作也逐渐增多。

1956年,由林榆主持改编,马师曾、红线女主演的粤剧《搜书院》赴北京汇报演出,周恩来总理观看后,在座谈会上对广东粤剧界的革新和发展作了充分的肯定:“粤剧是南国红豆,应该重视。”《搜书院》的成功,使粤剧在全国戏剧界树立起了自己的艺术形象,奠定了“南国红豆”的社会地位,可谓“红豆谁言无亮色,居然一剧动京华”。

1964年,林榆导演的现代粤剧《山乡风云》再获如潮好评,被行内誉为“现代粤剧改革里程碑式的作品”。林榆与《山乡风云》主演也再次受到周总理接见。

痴翁不倒,魂牵粤剧笔耕不辍

1985年,65岁的林榆正式退休,但他对粤剧事业的热情和关注并未就此中断。相反,他在家伏案写剧本,一写就是20多年,《伦文叙传奇》《花蕊夫人》《一剑啸南天》《唐伯虎别传》《饮马珠江》等六个剧本均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直到2011年左右,林榆大病一场,才被迫停下笔来。

在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看来,笔耕不辍正是林榆最可贵的地方:“林老是一个对艺术非常有追求的人,不管是做导演、做院长、还是退休后,他一心都放在粤剧上。八九十岁还在写剧本,而且创作水准极高,让我觉得非常了不起。”

1993年推出的《伦文叙传奇》和《花蕊夫人》剧作构思巧妙、唱词文采飞扬,剧作界给予了很高评价。截至目前,《伦文叙传奇》演出已超过800场次,成为历演不衰、观众爱看的好戏,更摘得了包括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和第五届广东省艺术节编剧一等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在内的多个国家级、省级奖项。全国著名戏剧专家刘厚生看罢该剧,曾给予“南国新花,名不虚传”的评价。

然而,相比于个人所获的赞誉和荣光,林榆更关心的是粤剧行业的整体发展。2013年3月,已近93岁高龄的林榆出席广东粤剧工作者座谈会,与红线女、黎子流、陈笑风、小神鹰、秦中英等广东粤剧界的老艺术家共同探讨粤剧的发展和困境。在得知由他编写的《伦文叙传奇》入选了由中央举办的全国优秀剧目演出,再次在北京登台表演时,林榆亦喜亦忧地表示:“19年前就出去演过,19年后还是这个剧本?”他希望编剧们能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磨好剧本,更提出剧团应该培养编剧,并期待能有高学历粤剧人才乃至粤剧博士出现。

在对后辈的关怀和提携上,林榆也不遗余力。丁凡表示:“我是1980年到团里的,那时候他是副院长,看到我们一批年轻人进来,他便坚持要成立个青年实践团,让初出茅庐的我们挑大梁。”

谈及过往,丁凡言语中满是感激:“虽然林老年纪比我们大很多,但一点架子都没有,始终很鼓励我们年轻人。100岁生日宴上,他还专门叫我坐在他旁边,不停问我‘你现在怎么样啦?演什么戏呀?做什么活动啊?你注意身体啊!’他对我们后辈始终非常关心。”

感佩于林榆的为人处世,著名漫画家廖冰兄曾赠予林榆一副字画,上提“今晚扮元帅,明日做喽啰,屈伸不介意,处世足楷模”四句,充分彰显了林榆的达观和平和。

2018年,林榆亲笔题字“南国红豆再发新枝”,赠送给广东粤剧院,鼓励后来者继续进步。2019年底,在百岁生日将来之际,林榆又和家人作出决定——将自己十多年来积攒的珍贵手稿捐赠给粤剧艺术博物馆,希望能为粤剧艺术的传承作出一点贡献。

“他身上同时具有老革命家和杰出艺术家的双重精神,宠辱不惊,以平常心看待人生兴衰起落;豁达宽容,用洒脱包容之心待人接物。”林西平总结:“这正是父亲最大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令他经受住了一个世纪的各种风云考验;这种性格,使他在革命事业和艺术创作上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也是这种性格,使他能益寿延年,长命百岁。”

1949年广州解放时,林榆与妻子苏茵久别重逢 林西平供图

粤剧粤曲界缅怀:

先生千古,风范长存

林榆逝世是广东文艺界的一大损失。消息传来,粤剧粤曲界的众多艺术工作者纷纷通过《羊城晚报》表达了对林老的惜别缅怀之情。

广东粤剧院院长、粤剧表演艺术家曾小敏:林榆先生是我们广东粤剧院的老领导,也是一位德高望重备受推崇的老行尊。他编剧和导演的剧目对粤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他导演的《关汉卿》《山乡风云》已经成为广东粤剧院历演不衰的镇院之宝,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

粤剧表演艺术家、“文华奖”“梅花奖”得主丁凡:林老的艺术品位很高,且一直在创新。他的艺术观和创新思维对粤剧的贡献很大。他有眼光、有追求、有时代感,推动了传统戏剧的改革。林榆先生是粤剧改革的旗帜。

粤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陈韵红:我有幸在早年排演林老所编的《伦文叙传奇》,老人家对艺术的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令我至今难忘。《伦文叙传奇》剧本几经修改,林老一次又一次的“不满意”才最终让这部剧有了后来的面貌,他给我们的排练也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伦文叙传奇》能流传至今,历演不衰,我觉得林老下的心血最大。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大师!

曲艺表演艺术家、“星腔”传人梁玉嵘:惊闻林榆老先生仙逝,悲痛万分!粤剧界痛失大师良将。林老前辈为粤剧付出一生的心血,行政艺术两手抓,创排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是粤剧界当之无愧的领军人!愿老先生一路走好,我永远怀念他!

广东粤剧院新生代花旦、青衣谭清怡:第一次知道林老是我在排练《伦文叙传奇》时,剧本上写着他的名字,我一下记住了。虽然和林老未曾谋面,但他编剧、导演的多出经久不衰的经典名剧,都让我印象深刻,我也曾经演出过这些剧目。林老的精神和艺术造诣在我心中长存。先生千古。

广州粤剧院青年花旦陈韵玲:感谢林老这辈子为粤剧作出的贡献,为他的辞世哀悼!我们这些粤剧后辈,一定会秉承他为粤剧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