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听·非凡十年】杨浩贤:在手术台上和机器人“共舞”

来源:金羊网 作者:郭文瑜 吕楠芳 发表时间:2022-10-03 07:37
金羊网  作者:郭文瑜 吕楠芳  2022-10-03
杨浩贤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栏目“青听·非凡十年”的专访,分享了他和手术机器人结缘的故事。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他用十年时间关注胸外科微创手术的精准化,助力中国机器人肺癌外科水平迈向国际一流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文瑜 吕楠芳

图/受访者提供

他是“赶潮儿”,敏锐捕捉到微创胸外科的最新发展方向,赴美学习、研究机器人精准微创胸外科最前沿技术;他是“弄潮儿”,创新性地研发出适合中国人体型特点的机器人肺癌微创手术入路和方法,让这一术式更加容易学习和推广;他是“领潮儿”,曾在美国一举拿下机器人胸外科模拟手术比赛的冠军,如今还在主导开展全球第一个系统比较机器人肺癌微创手术和普通胸腔镜肺癌微创手术长期疗效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学习、工作了近20年,杨浩贤笃定做好一件事:将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精准化、个体化、智能化。他每天的临床、教学和科研都围绕这个主题开展,今年还作为主编,集中全国各大知名医学中心的胸外科专家的力量出版了全国首部系统阐述机器人胸部肿瘤外科的专著——《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将国内最先进的临床经验和微创胸外科理念分享给同行,以推动机器人微创胸外科的发展,让更多患者和医者受益于国际前沿的科技创新成果。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主任医师杨浩贤接受羊城晚报全媒体栏目“青听·非凡十年”的专访,分享了他和手术机器人结缘的故事。

杨浩贤

为“追”机器人远赴美国

时钟拨回四年前,那是一台寻常的肺部肿瘤切除手术,但却是由机器人和医师共同“主刀”。杨浩贤为此准备了十多年。

寂静的手术室里,手术台上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只听见机械的转动声以及监测仪规律的“滴、滴”声。昔日无影灯下,医生全副武装、护士紧张忙碌等场景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杨浩贤坐在手术室的机器人控制台上,“指挥”机器人在病人的体内灵活转动机械臂,成功将患者肺部的病灶切除。直至肿瘤组织被机器人手臂放入特制标本袋,杨浩贤深深呼了一口气。

这是杨浩贤的第一台机器人微创胸外科手术。在前期扎实的专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手术前他反复推演,保证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到位。鉴于东西方人体格的差异,为避免机器手臂在患者体内可能会互相干扰,他还专门改良了手术方法。手术后,杨浩贤记录下所有细节,以备复盘、研究。到今天,杨浩贤带领团队已主刀完成约600台机器人微创胸外科手术。

杨浩贤和机器人结缘的故事要追溯到2008年。当时他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师从知名胸外科专家傅剑华教授。在临床打基础的同时,杨浩贤一直对国际前沿胸外科的发展保持关注。他的英文底子好,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当时还是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全英班。通过查阅大量的学术期刊和专著,他对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意识到机器人精准微创外科就是未来胸外科发展的方向。

于是,他决定远赴美国学习更先进的技术。2014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计划的资助下,他终于如愿进入世界肿瘤学殿堂和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学习机器人胸部外科手术并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在国际上首次配对比较分析了机器人、传统胸腔镜及开胸三种手术模式对早期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该研究发现,机器人肺癌根治术与普通胸腔镜肺癌手术相比,有提高长期无复发生存率的趋势,最终这一成果全文发表在外科学领域最权威的国际杂志。在美国长期的严格训练和扎实的科学研究为杨浩贤回国开展机器人微创外科手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087179_dzzzz9_1664721100393_b[1].jpg
杨浩贤在机器人手术控制台前

前瞻性研究发出中国好声音

如果说漂洋过海去美国研学是在追赶国际前沿,回国后杨浩贤与同行们开展的一系列前瞻性研究,致力于推进中国机器人肺癌外科水平迈向国际一流。

机器人手术不是新鲜事,但针对早期肺癌的长期疗效,机器人手术是否一定优于普通胸腔镜手术?杨浩贤不是“机器人迷”,他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他在开展研究时心里始终装着患者。患者最关心的,当然还是机器人手术的疗效。

学成回国后,杨浩贤针对中国人的体型特点,对国外的手术入路进行了改良,创新性地研发出适合中国人身材的机器人肺癌微创手术入路和方法,使机器人肺癌微创手术更加容易学习和推广,并进一步减小了患者创伤。研究表明,这种改良的创新手术方法不仅简化了手术流程,降低了手术难度,而且能够使之前不能微创手术切除的患者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得以微创切除,大大减少了患者创伤,甚至可以推广到复杂纵隔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

随着我国医疗保健水平不断提高,肺癌患者中的早期诊断率也不断提高。对部分早期肺癌患者,之前的肺叶切除手术正在逐渐被更加精准的、可以保留更多正常肺组织的精准肺段切除术所代替。但是,精准肺段切除术比肺叶切除术难度更大,对手术技巧的要求也更高。将机器人应用于早期肺癌的肺段切除术是否更有优势?治疗效果如何?在前期技术积累的基础上,杨浩贤带领团队用我国的前瞻性研究数据证明,机器人辅助肺段切除术不仅具有非常好的手术安全性,而且降低了手术难度。这项研究结果在2021年第35届欧洲胸心外科学会(EACTS)学术年会上作了大会口头报告,证实了机器人辅助肺段切除术在技术层面的优势。

但是,杨浩贤团队的研究并未止步于此。他们进一步思索:机器人肺段切除技术操作层面的优势能否转换成治疗效果的改善?患者能否从中获益呢?经过又一年的沉淀研究,2022年7月,杨浩贤在第30届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学术年会的报告给出了答案:机器人辅助肺段切除术不仅提高了手术效率,而且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技术创新和推广是研究型医院的职责所在。借助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世界一流的外科手术培训和观摩平台,杨浩贤已经组织举办了5期全国机器人和微创微创胸外科新技术培训班,为国内兄弟单位培养了大批机器人微创胸外科人才,使他的精准微创胸外科理念在祖国大地开花结果。经过4年的临床探索和学术积累,由杨浩贤担任主编的机器人胸外科专著——《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正式出版,现已被列为我国机器人微创胸外科的培训教材。

从一名普通的医学院学生,到如今成为国内外机器人胸外科的知名专家,杨浩贤一直保持着开拓进取的劲头。我国在机器人手术领域起步晚,但杨浩贤一步一个脚印,在自己的岗位上奋起直追国际第一梯队。他相信,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对外科手术是巨大的革新。随着我国健康产业的不断发展,研发能力和工业水平不断提高,国产机器人手术设备也在不断进步,成本也将越来越低,未来机器人手术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患者,还能缓解我国公立医疗资源紧缺及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随着5G网络的发展和覆盖,手术机器人可以实现远程操作,这意味着大城市三甲医院的先进资源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地服务中小偏远地区的基层医院,让更多患者受益。

2019年5月,杨浩贤在第四代机器人胸外科模拟手术大赛中荣获世界冠军

【记者手记】

有温度的医生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机器人是冰冷的,杨浩贤给人的感觉却十分温暖。

他有个给再多钱也不卖的“宝”,就是他每天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电脑里保存着他所有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的随访资料——这不是普通的病历,而是杨浩贤和每个病人促膝交谈的结果。从病人的家族病史、病情要点到心理状态等等,杨浩贤全部做了详尽的记录,为的是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量身定做适当的治疗或者随访方案。

他经常教导他团队的医生和学生:“不能仅仅把病人当作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还要将他当成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不能只关注人的‘病’,更要关注病的‘人’,还要关注他的心理、他的家庭、他的工作情况等。要遵循‘全程管理’的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而不只是医疗服务。要做有温度的医生,多跟患者交流互动,这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杨浩贤经常劝病人不要做手术。曾经有一位病患CT检查结果显示肺部磨玻璃结节,有医院建议做手术,但是到了杨浩贤这里,却只让他定期复查。还有外地患者慕名来广州,一定要杨浩贤给他做机器人手术,杨浩贤仔细问诊后,也绝不照单全收,能拒绝的都拒绝了。“目前我们的医疗资源有限,机器人手术的费用不低,能用传统手术解决的,为什么要多花冤枉钱呢?”

工作之余,杨浩贤每星期坚持跑步。在医生、教师、临床医学科学家三种身份之间切换,他需要时刻保持充沛的体力。“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不能只追求做流水线上的‘开刀匠’,一定要做到手动、心动、脑动。”

他还是追求极致的“细节狂魔”,每次做手术都要把全过程详细记录下来,他再反复地回看手术视频和影像资料,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手术技能,就像体育教练训练乒乓球运动员一样,研究录像是很好的办法。”这种对职业一丝不苟的态度可以追溯到他读研究生时,杨浩贤特地跑到广州海印电器城买了一台二手数码相机,将典型或者罕见病例的CT胶片等资料逐一拍下来,只为了反复研究每一个病例。

杨浩贤主编的全国首部机器人胸部肿瘤外科专著——《机器人胸部微创外科手术》近日正式出版

对话杨浩贤

羊城晚报:相较于传统的胸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有哪些优势?如何评估患者是否适用机器人手术?

杨浩贤:相较于传统的胸腔镜手术,机器人具有放大10~40倍高清三维视野的特点,能清晰地看到人体内细微的组织结构。机器人手臂多角度自由移动,突破了常规手术器械的极限,在狭窄解剖区域顺畅操作。此外,我们的研究发现一个肺段切除平均可以节省27分钟手术时间,术后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天,最新研究数据证明机器人微创胸外科手术对病患还存在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肺癌患者都适合机器人辅助手术。有些患者病灶位置不深,或者手术难度不大,普通胸腔镜手术就可以快速高效解决,没必要用价格相对昂贵的机器人微创手术,这是从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给患者提供的最优方案。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是我们技术创新的出发点。

羊城晚报:未来人工智能将为我国的医疗行业带来哪些机遇?

杨浩贤:在推动微创外科手术智能化方面,远程手术被视为未来之光。而开展远程手术的前提是保障手术安全,这就对网络时延及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此外,国产机器人的陆续上市也给未来开展远程手术打了一剂强心针。相信未来能够突破手术操作的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在5G技术加持下开展机器人远程手术,这样能极大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缩小分级诊疗差距,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未来边远地区的病患不用跑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就能接受远程手术将不再是梦想。

羊城晚报:您主编《机器人胸部微创外科手术》这部专著的初衷是什么?书中介绍了哪些独到的经验?

杨浩贤:这本书是由我与全国24家单位知名专家们一起编著的,全书约67万字,还能通过扫码观看经典手术视频。该书介绍了机器人微创胸外科手术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机器人外科手术管理及团队建设、麻醉及护理,机器人手术在肺癌、食管肿瘤外科、纵隔肿瘤中的应用实践等,这也是我国最全面地系统阐述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的书籍。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改良的适合中国人身材的机器人肺癌微创手术方法,简化了手术流程,降低了手术难度,使患者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拓展了微创胸外科手术适应症。写书的初衷是想把机器人微创胸外科手术的经验分享出来,这样可以更好地推广机器人微创手术这项理念和技术,让后来者少走弯路,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胸部肿瘤患者服务。

羊城晚报:在机器人手术方面,您接下来还有哪些工作计划开展?

杨浩贤:除了前面提到的推动微创外科手术智能化外,还会在肺癌防治的科普工作上多下点功夫。我特别要强调的一点是,很多病患只是简单地把肺癌微创手术理解成在身体上打几个小孔,其实不是那么简单。微创手术不仅要关注在身体上打几个孔,更要注意如何保护胸腔内正常的血管和神经束等组织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产生的胸闷、刺激性咳嗽等并发症。在减小外伤的同时,更要减小内伤,这些都是围绕病患术后对生活质量需求而展开的。此外,关注病患的心理健康也是新时代对医务工作者提出的要求,鼓励病患参与到整个诊疗规划中,不止追求活着,还要活得有质量、有尊严。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胡泉 孙朝方

执行统筹:区健妍 彭佶群 郭斌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