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听·非凡十年】何世良:雕梁画栋,营造岭南

来源:金羊网 作者:吕楠芳 发表时间:2022-10-04 07:47
金羊网  作者:吕楠芳  2022-10-04
他让濒临失传的岭南砖雕艺术重焕生机,但他没有止步于此,仍在不断探索岭南传统建筑文化和当代建筑设计的融合。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吕楠芳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勃

清朝末年,慈禧大修颐和园,在全国招募能工巧匠。广州番禺沙湾镇匠人黎文源进京应试,没想一举拿下壁画头魁,从此供职于内廷,以待诏命。

2016年,黎文源的乡人、砖雕艺术家何世良,凭借和前辈同样巧夺天工的手艺,以一件立屏式砖雕作品《六国大封相》摘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22年7月,有着“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之称的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和广州分馆揭开神秘面纱,其中也有何世良的作品。

从黎文源到何世良,岭南建筑文化从偏于一隅到登堂入室,薪火相传,文脉绵延。追溯他们共同的来处——番禺沙湾,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岭南文化古镇。黎姓、何姓,都是沙湾镇的大姓。他们的祖上大多是官宦显贵,于南宋末年为躲兵乱相继迁来此地。因为生活富裕,沙湾人兴土建、重文教,至今镇上处处镌刻着历史和文明的印记,其中藏龙卧虎的传说更是为人津津乐道。

何世良

何世良今年52岁了,出生、成长、生活都在沙湾。走在古镇老街上,榕树下的老人热情招呼——“何大师”,他却面露羞涩,从来不多说几句场面话。尽管早已是沙湾名人,他从不以“大师”自居。在他看来,他只不过是自小浸染在沙湾的“古风古雨”中,和古建筑结缘是宿命使然。

从一块块砖头着手,何世良沉迷于雕梁画栋、营造岭南。说出来人们可能不信,身为广东首届传统建筑名匠、全国“砖雕大国工匠”,他习得砖雕技艺几乎全靠自学。和很多民间艺术奇才一样,他学历不高,无师自通。过去十年,非遗的概念深入人心,作为传承人,何世良将许多精力投入到“传帮带”。他希望和徒弟们一起努力,通过传统艺术和现代审美的融合创新,让砖雕这门艺术从景区展馆走进寻常生活,从岭南古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2015年,何世良(左三)为广东粤剧博物馆创作戏台砖雕面墙《六国大封相》,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奇人:从家具厂学徒到砖雕名匠

沙湾古镇有着8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保存着岭南传统文化的许多“活标本”,包括广东音乐、飘色、鱼灯、古祠堂等,这让沙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

在一块青砖上用小刀刮出各种图案,对儿时的何世良来说不过是一种打发时间的娱乐。何世良出生的地方,老房子、老祠堂上都留有砖雕的遗存。当时只道是寻常,面对这些“雕虫小技”,何世良并没有发愿以此作为志业,相比之下,他更爱画画。

直到初中毕业后进入一家家具厂当学徒,他被师公和师傅的木雕技法迷得神魂颠倒,以至于半夜不睡,偷偷拿出白纸临摹他们的设计图纸。七十多岁的师公发现后,不但没有怪罪,反而生出了爱才之心,手把手教何世良雕刻和绘图,俨然将他视为接班人。

师公胡枝本是岭南木雕厂大师傅,退休后继续从事木雕设计工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广式家具木雕行业是“大腕儿”。师傅胡敏强是师公的儿子,得到了师公的真传,对家具木雕造诣精深。跟随师公和师傅学习木雕这段经历,改变了何世良一生的命运。

1996年,他有机会参与番禺宝墨园的重建,承接了其中木雕的任务。当时的工程总指挥想做一幅大型的砖雕照壁,看中了何世良的雕刻手艺,硬是让他从木雕转砖雕——要知道这时候何世良还从来没碰过砖雕。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何世良花费三年时间,完成了长22.35米、高5.83米的艺术砖雕《吐艳和鸣壁》。这幅砖雕作品融合了圆雕、透雕、浮雕以及挂线雕等技法,整体气势恢宏,细致的工艺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单体砖雕艺术品展示的先河,并入选当时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记录。

一时间,何世良声名大噪。中国传统建筑的三样“文”饰,木雕、砖雕、石雕,何世良由此精通了两样。2001年,他创办了以砖雕为主题的工艺美术工作室。在外人看来,这却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选择。以何世良的手艺和名气,如果开一家木雕家具厂,可以很快发财致富。但何世良想的是,岭南砖雕已经濒临失传,他必须把这项传统而精湛的工艺重新发扬光大。

何世良(右)在沙湾镇的工作室

奇才:从岭南砖雕到岭南建筑

岭南砖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南越国时期。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发掘的广州中山四路西汉南越王宫苑宫殿遗址内,曾出土一段砖石走道,地砖面上刻有几何图案花纹以及小篆字样。一些涂上朱色或绿色的砖雕饰件和砖雕窗棂等也相继被发现。到了明清时期,砖雕已在岭南的祠堂、庙宇和民居中广泛采用,形成了独特风格。

不过,何世良对砖雕艺术的热爱并不仅仅因为它是“古董”,相反,他喜欢岭南砖雕散发出来的生活气息,日常、亲切,充满活力。“岭南砖雕和其他地方的砖雕不一样,有着非常独特的魅力。如果说北方砖雕豪放、江南砖雕儒雅,岭南砖雕是在粗狂中见精细,在题材的选择上更有平民性和烟火气。”

在何世良创作的砖雕作品中,荔枝、芭蕉、佛手、红棉、荷花等岭南风物是常见元素,南粤特色跃然其上。这些物象还有着更深的寓意,比如,荔枝谐音粤语念“来子”,佛手谐音粤语念“福寿”。这属于藏在砖雕里的岭南文化密码,只有本地人才能心领神会。

何世良砖雕作品中的岭南风物,图为东莞粤晖园《百蝠晖春》的一部分

正因为岭南砖雕别具一格的民间气息,何世良理想中的砖雕艺术,不是摆设在博物馆或景区的展品,而是真正融入岭南建筑格局中的艺术,兼具功能性和装饰性。

“每个时代的岭南砖雕特点都不一样,但它的发展和岭南建筑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像沙湾镇的留耕堂,是典型的清朝古建筑,它用砖雕斗拱代替过去的木质构件,功能性更强,风格也更为古朴、粗放。但到了陈家祠,你会发现砖雕的特点和用途完全不一样,技法更繁复,题材更丰富,装饰性盖过了功能性。”一谈起岭南砖雕和岭南古建筑的结合,何世良就非常兴奋。然而,砖雕的“威水史”到了近代已近尾声。后来广府地区流行的骑楼、小洋房等建筑类型,逐渐取代了传统建筑,砖雕在建筑工程中再难找到用武之地。

直到最近几年,岭南砖雕作为一门非遗越来越受到关注,何世良得以参与到一些城市地标建筑的集体创作。2015年,何世良为广东粤剧博物馆创作了戏台砖雕面墙《六国大封相》,作品还原了同题粤剧中热闹的场面和丰富的人物造型,将传统岭南砖雕工艺发挥得淋漓尽致,荣获第12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工艺美术作品奖。

以砖雕为起点,何世良花了大量心血研究岭南古建筑,并致力于从各方面探索传承岭南建筑文化。他没有止步于做“凿花匠”,在建筑的空间设计、构件打造、装饰装修等方面都颇有造诣——2022年,他为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翰阁制作了200扇岭南特色的满洲花窗,为广州分馆定制了两个富有岭南文化气息的贵宾室。“我很珍惜这样的工作机会,能让更多人不用到陈家祠或留耕堂,也能感受到岭南建筑的魅力。希望我们当代的城市地标建筑能有更多融入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和技艺的精品项目,引领我国的当代建筑设计向更高、更丰富的艺术层次发展。”

何世良为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制作的满洲花窗

奇志:从民族的到世界的

2008年,岭南砖雕被列为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何世良一开始对于非遗传承人这个身份,心情是复杂的。他担心非遗的定位意味着宣布砖雕正不可避免地变成“古董”,这是他最不想面对的。

于是,以工作室为据点,何世良开始四处招募学徒。为了养活自己和徒弟们,何世良开了一家工厂,承接一些砖雕和木雕的商业项目,用来为他传承岭南砖雕工艺“输血”。

丁军允从2004年开始跟着何世良从零开始学习雕刻,参与过东莞粤晖园《百蝠晖春》的雕制。《百蝠晖春》是何世良继《吐艳和鸣壁》后打造的又一幅照壁砖雕巨作,长约50米,高9米,从设计、制作、安装到竣工也花费了将近三年时间。丁军允回忆,那三年他几乎每天跟着师傅早出晚归,陪伴他们的是刺耳的电钻声、沉闷的雕凿声,以及扑鼻而来的扬尘。

在当时还不到20岁的丁军允看来,砖雕是一门艰苦而枯燥的工作。他选择跟着何世良当学徒,只是为了谋生。直到整幅作品完成,丁军允被深深地震撼了。他把作品拍照发给广西农村的老家人看,没有人相信那是他参与的杰作。

“我一开始并没有底气能学好砖雕,是师傅鼓励我要有耐心,要多看多想,慢慢地我喜欢上了这门艺术,也希望让更多人了解砖雕。”丁军允现在是何世良所有徒弟中最热心参与公众宣传的,经常进学校、进社区展示和解说砖雕技艺。2018年,他被评为广州砖雕项目的区级非遗传承人。

砖雕制作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

何世良经常劝徒弟们多读书、多看展览。他希望徒弟不仅仅把自己定位为传统的建筑工匠,而是把砖雕当成一门艺术去钻研。他想要改变人们对非遗的刻板印象——并不是一味追求复古和守旧,而是要创造性地发展传统艺术,真正建立起人们对自己的美学传统的自信和自豪。

在何世良看来,审美比技法更重要。一块砖变成一件砖雕艺术品,要经历打稿、打粗坯、定坯、打磨、安装等多道工序,不仅要求匠人有绘画设计功底,还要对立体纵深有着精确的把握。此外,传统的砖雕主题创作要求对地方文化、民俗历史、古代小说戏曲等有着非常扎实的知识储备。何世良为了“补课”,曾到处搜罗有关岭南文史的书籍。由于砖雕喜用花鸟兽,他反复研究《百鸟谱》《百兽谱》《百花谱》。他甚至拜师学摄影,每年花费很长的时间在珠三角各地寻访古建筑,回家后再将照片冲洗出来,拿放大镜一一研究,以求博采众长。

何世良在他的砖雕工厂

“何世良身上有一股韧劲,他学什么都要学到极致。别看他经常不出声,做出来的东西却总是出人意料,不同凡响。”羊城晚报记者邓勃和何世良相识于二十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他对何世良的第一印象是“口才奇差”。等到熟络起来后,邓勃才发觉何世良身上的闪光点,那是一种不容易在艺术天才身上见到的谦逊。

档案学家王恩汉也是因为采访认识了何世良,他遍访过全国各地的砖雕名家,但是像何世良这样既能在工艺技法上超越前人,同时能把握宏大主题创作的,几乎寥寥无几。“民间艺术的神奇之处在于艺术家本身,他的很多成就是个人天分造就的。这是很难复制的,也导致民间艺术很容易绝迹。”

不过,何世良本人并没有这么悲观。尽管效益惨淡,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经营着工作室和工厂。2020年,他还在沙湾古镇中心广场一手打造了何世良艺术馆,其中陈列了50多件砖雕、木雕作品,都是他的匠心精工之作。2021年,他为沙湾镇创作的照壁砖雕《古韵薪火·盛世腾芳》横空出世,成为古镇内又一个新建筑地标。“传统一定落后于时代吗?我从来不这样认为,有一句话说得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岭南建筑全身都是宝,理应让更多人看到。”

image.png
2021年,何世良为沙湾古镇创作大型照壁砖雕《古韵薪火·盛世腾芳》

对话何世良

羊城晚报:从一块青砖到一件砖雕作品需要经历哪些步骤?

何世良:砖雕的工序分为选材、开料、打坯、出组、打磨、安装、整体、收拾等。开料是把老青砖表面的毛坯层裁去,成尺寸均等、角度方正的砖块。打稿是按照作品大小、表现题材等设计、构图、画图。打坯是在线条底稿的基础上,凿掉图中底图的部分,雕出作品的轮廓、高低层次和立体造型。最后的工序是出细,在粗坯基础上深入地刻画细部,达到精雕细琢的效果。岭南砖雕分单件砖雕和组合砖雕两类,单件砖雕结构简单,常嵌于檐下斗拱、窗花、神合边框或小型座饰等处。组合砖雕的应用范围较大,常用在墙面、孱头、门楣、挂络乃至照壁等大面积的装饰,施工时需要根据图案逐块雕琢,大的话需要用到成千上万的砖头,然后按照部位拼接、镶嵌、修磨施工痕迹,直到组合成完整的作品。

羊城晚报:为什么砖雕一定要用老青砖?

何世良:青砖的硬度比红砖小,不容易风化,而且质地细腻。选砖很重要,所谓“选老不选新”,我们都是从老房子拆下来的砖中去找优质的砖块,像宝墨园《吐艳和鸣壁》用的3万多块砖就是广州地铁一号线修建时拆老房子拆下来的,被我们从建筑垃圾中找了出来。这些老砖经历了数十乃至数百年的风雨,质地已经“退火”,雕刻时不容易迸裂,雕出来的成品古拙淳朴,富有韵味。

羊城晚报:您觉得岭南砖雕的传承还面临着哪些挑战?

何世良:传承岭南砖雕最关键的是守住品质,以及推广传统工艺的审美。首先需要团队合作继承,把先辈的技术水平、作品的传统韵味延续下来,继而是创新,将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结合起来。就当下的创作来说,还需在古老技法上给作品注入更多新颖的手法和现代元素,更应倾向于题材贴近生活、构图磅礴大气、造型精巧别致、雕琢透凸玲珑的方向发展,适应社会审美所需并为大众接受,才具备传承发展的动力。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胡泉 孙朝方

执行统筹:区健妍 彭佶群 郭斌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