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粤来粤好】广东:以超常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绿水青山成为亮眼名片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仁政 陈亮 通讯员 粤环宣
图/通讯员提供
近日,生态环境部通报了2022年1-8月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广东省有深圳、珠海、惠州、中山、肇庆、江门、佛山七座城市进入前20,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这正是广东省生态环境质量近年来发生巨大变化的例证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让祖国大地绿起来、美起来。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新时代广东改革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任务抓紧抓实。
近年来,广东在经济总量长期领先和人口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和改善幅度持续走在全国前列。空气质量连续7年达标,2021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4.3%;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原有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消除,茅洲河、练江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生态保护红线占国土面积比例约20%,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首个国家级森林城市群,森林覆盖率提高至58.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南粤落地生根
推动广东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美丽湾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近年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南粤大地落地生根。
“广东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省改革发展全过程、各领域。”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介绍,在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国家战略时,广东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美丽湾区;在谋划全省“1+1+9”工作部署时,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其中重要内容,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时,对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均提出明确的生态保护要求;在研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时,提高一级指标绿色权重。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群众共治让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工作落脚点,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从环保的角度来说,广东的好水在全国是排在前面的,是非常安全的。”今年,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曾表示,西江、东江、北江、韩江、鉴江的干流水质以及市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的水质100%达标,是广东环保一张亮眼的“名片”。
难以想象的是,广东早些年有部分区域性的河流和河段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累积性污染,在全国“拖后腿”的“坏水”也曾经地处广东,如茅洲河、练江。
“近年来,广东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坚持保好水、治差水,这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说道。据了解,近年来广东为了保好水,大力推进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作,科学地进行了一轮全省全覆盖的新的水源保护地的划定,系统地理顺、解决了供水安全、水质保障等方面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
在治差水方面,广东也交出了高分答卷。
茅洲河的“回归”便是治差水的优秀案例。“四五十年前,门前这条河水清澈见底,孩子们都在河边嬉水玩闹,好不快活,可后来却愈发浑浊、臭不可闻。如今呀,这清澈的茅洲河终于又回来啦!”东莞市长安镇居民李伯在茅洲河边散步时感叹道。
上世纪90年代,随着茅洲河两岸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加上排污管道等治理滞后,导致污水大量排入茅洲河内,原本清如明镜的茅洲河一度成为珠三角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水质长期排在全省倒数第一,是环保治理领域的一块“硬骨头”。
治差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进行系统化治理。为了让茅洲河“回归”清渠,深莞两地联手,由之前的碎片化治污转为全流域、系统性的治理。
2018年,为提速推进茅洲河污染整治工作,东莞市成立茅洲河整治总指挥部和现场指挥部,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围绕“全流域、全河段、全天候”综合整治目标,实施“六强化六推动”攻坚措施。
“为了快速整治茅洲河污染,我们启动了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和污水处理能力建设等多项工程。自2016年至今,东莞对茅洲河的整治投入近60亿元。”据长安镇副镇长江耀举介绍,“高峰时有299个施工作业面、2000多人同时在茅洲河开展污水管网工程建设。”截至2022年6月底,东莞强化污水管网建设茅洲河流域共建成污水主干管31.7公里、污水次支管418公里,其中长安镇建成截污次支管390公里,黄江镇建成截污次支管27.85公里,实现污水管网延伸至每个排水地块。
如今,碧道环绕、水草萋萋的茅洲河再次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每天都吸引很多市民前来休闲娱乐,成为东莞市的城市新名片。
近年来,广东“治差水”改变的不只有茅洲河,清甜甘冽的练江水也再次回归潮汕大地。据悉,练江原本因河水清澈蜿蜒如一道白练而得名,然而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粗放发展和流域人口快速增长,水质逐年恶化,成为广东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让练江被污染的水质再次清澈如白练,是我们最艰巨的任务。”汕头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为了整治黑臭水体,当地呼吁广大群众成为练江的“保护人”,在媒体设立“曝光台”,打造群众参与环保共建平台。
在新闻媒体和网络平台,汕头同步开设“曝光台”栏目,把“曝光台”制度从练江推广到全市生态治理方方面面工作,专项曝光环境污染问题,对群众举报的问题及时予以回应、落实整改,有效推动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工作。同时,在练江干支流沿岸竖河长牌、监督举报牌等,通过奖励手机话费等方式鼓励群众“随手拍”,畅通群众参与和监督渠道,营造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群众发现污染问题后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很快就会将问题处理好,效率高了很多。”相关负责人介绍,“曝光台”制度建立以来,共曝光并解决群众反映的练江污染问题417个,群众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感、幸福感与获得感明显提升。
据统计,截至目前,广东原有9个劣V类国考断面全部消劣,527条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茅洲河、练江由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2021年149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为90.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0.2%,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
“十四五”期间将实现城市污水全链条管理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对于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广东以空前的力度补齐生活污水管网短板,以超常规的举措强化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弱项,取得显著成效。
“记得在早些年,大家都没有生活污水治理的意识,用过的水随便那么一倒就完事儿了,村里到处都是泥洼地,简直是一步一打滑,环境非常差。”家住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邓村的陈阿姨近些年眼看着污水治理的管网通到各家各户,竖起了大拇指,“污水都被统一收集,村里路面也铺上了硬化路面,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处理向来是“老大难”的问题,为此,邓村启动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工程,近十多年来,全村累计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站点4座和资源化利用站点5座,铺设污水主管约6.37公里。全村累计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站点4座,铺设污水主管约10.9公里。
“近年来广州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努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广州市生态环境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在设施建设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应治尽治、以用为本”,通过在各村建设污水管网(或暗渠)统一收集,将生活污水纳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就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污水资源化利用(或自然生态消纳)等一种或多种方式,组合实施治理输送至城镇污水处理厂或自建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者通过资源化利用的模式进行生态治污。
截至2022年6月底,广州列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的7224个自然村中,2306个接入城镇污水处理系统,3362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556个通过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实现生态治污。共铺设农污管网8831公里,建成设施站点2489个,污水处理能力达15.3万吨/日。
“通过实施治理,广州市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收集处理,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水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用水安全都得到了保障。”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2018年以来,广东省新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约2.9万公里,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城市生活污水管网7.4万公里,处理能力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2018年以来,全省新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900万吨/日,目前全省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2947万吨/日,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根据《广东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十四五”规划》,预计“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新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7500公里以上,新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能力达490万吨/日以上,预计带动基础设施投资达800亿元以上,实现从排水户、小区管网到市政管网,再到污水处理厂的全链条、一体化管理。
全省空气质量持续稳中向好
PM2.5平均浓度今年创新低
“全省PM2.5平均浓度19微克/立方米,这是之前不可想象的。”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今年上半年,广东PM2.5平均浓度取得了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新低(最好)记录。
据统计,2015年,广东空气质量已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域实现了PM2.5年均浓度在35微克/立方米,今年上半年以来广东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无重污染天气发生。
“广东坚持高质量发展,结构转型、结构调整比较深入、比较全面。”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介绍,结构减排在广东当前仍然是大气污染质量改善的一个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
广东省大气环境治理坚持科学治理为主要方针。在2018年之前重点防控PM2.5、PM10,即以颗粒物、细颗粒物防控为主。后来,臭氧逐渐成为影响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因素,到2018年,广东适时提出要转向以臭氧防控为主。
到了2020年,为了达成空气优良率95.5%的目标,广东坚持以臭氧防控为核心,提出了32字治理防控的措施和方针,即“突出减排、狠抓重点、精准降超、应急削峰、省市联动、区域联治、专班指导、探索示范”。防控以臭氧作为重点,根据臭氧多发、频发的时段,精细到加油站的日常管理。
据了解,广东将继续围绕美丽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先行示范区建设目标,聚焦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继续开展工业锅炉、炉窑等行业治理和移动源污染防治,及时有序依法做好污染天气联防联控工作,继续保持全省空气质量持续稳中向好。
广东五年投入7500亿元治理环境
进一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广东以全国1.9%的国土面积,全国8.9%的常住人口,全国10.9%的经济总量,在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的前提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发生巨大变化。”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介绍,近五年来,广东累计投入近7500亿元,以超常规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五年来,广东环境基础设施大幅提升,2021年全省城市(县城)污水处理能力达2947万吨/日,污水管网长度达7.34万公里,相比2018年分别增加41%、33%,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2018年不足20%提高到45%以上。珠三角9市全部纳入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达850万吨/年,与2017年相比翻番,基本满足全省危险废物安全处理处置需求。
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人说道,生态文明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重要的保障,但要“深入打好”,意味着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
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广东尤其重视环境科技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上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广东已基本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涵盖全要素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以及包含智慧监测、智慧监管、智慧决策、智慧政务四大应用体系于一体的生态环境智慧云平台。
省生态环境部门一直在谋划生态环境领域高端科研平台,推动环保科技研发创新。2020年,省生态环境厅与广州市、黄埔区共建粤港澳生态环境科学中心,在生态环境领域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并被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体系。
在环保科技方面,为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广东大力推广感潮河网区溶解氧调控、区域臭氧污染VOCs和NOx协同防控、碳捕集封存和利用、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污染物溯源智慧监管技术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