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绿色事业”为城乡大地增绿添彩,林业大省向“绿”而生开新局

来源:金羊网 作者:黄婷;胡彦 发表时间:2022-10-13 14:21
金羊网  作者:黄婷;胡彦  2022-10-13
00:00
00:00
详情
收起
00:00
00:0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婷 胡彦

提到广东,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经济大省,实际上广东也是拥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林业大省。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全面深入实施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林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

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58.7%,森林蓄积量6.24亿立方米,建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个。十年来,全省森林资源质量更高、生态产品更丰富、城乡环境更宜居、人与自然更和谐,绿色日益成为广东发展的鲜明底色,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品牌不断擦亮。

古树为乡村添底蕴
森林城市群建设让湾区更宜居

201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近年来,广东深入开展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绿美南粤三年行动,扎实推进森林碳汇、生态景观林带、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南粤大地掀起植树护绿、保护环境热潮。

如今,在广东大地上空俯瞰,一张绿色版图正在不断扩展,而古树名木保护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也是一方民众寄托乡愁的情感载体。长期以来,广东通过普查建档挂牌、制度建设、责任落实以及持续不断地采取抢救复壮等措施,已探索形成了具有南粤特色的古树名木保护“广东模式”。

广东省林业局局长陈俊光表示,全省各地纷纷出台措施强化古树名木保护,实施系列保护工程,使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当前广东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一是在全省范围开展古树名木资源补充调查工作,推动实现省、市、县对古树名木动态化监控。二是实施一级古树名木视频监控工程,对全省重要古树名木中的衰弱株与濒危株开展抢救复壮。三是健全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古树名木保护措施,非政策规定特殊情况外不得迁移、砍伐古树名木,迁移、砍伐古树名木须依法从严审批、从严监管,并充分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今年,古树名木保护工作被纳入广东省政府十大民生实事。为确保对每株古树名木“知根知底”,年初广东再次部署开展古树名木资源补充调查。截至8月底已完成1606个镇补充调查工作,完成率100%,新发现古树6077株。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省现有古树名木83042株、古树群917个。

乡村有了古树名木的庇荫,更添人文底蕴;而现代化的湾区城市群有了绿色生态屏障,更加宜居宜业宜游。2016年广东率先部署、全面推动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2021年4月顺利通过国家专家组检查验收。21个地级以上市全部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已有11市成功创建,森林城市建设已成为广东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亮丽名片。

“十四五”时期,广东将构建以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为引领的城乡绿色生态体系。推动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实现生态一体、互联互通,努力建设生态优美、绿色宜居的国际一流森林城市群。到2025年建成高质量水源涵养林500万亩、大径材示范基地250万亩、沿海防护林94万亩。

加快打造“两园一中心”
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迎来新突破

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成为全国设立的第二家国家植物园;全省首个国家公园——南岭国家公园加快创建;国家林草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今年以来,“两园一中心”国字号平台的建设进展,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生态热点。

打造新时代广东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品牌,离不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创建。根据现阶段广东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成果,全省规划设立自然保护地1073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250处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823处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见规模。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361个,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的12.56%。

南岭国家公园的创建,成为广东维护生物多样性、夯实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的重要写照。根据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完成南岭国家公园主要建设任务。2021年10月,国家公园局批复同意广东《南岭国家公园创建方案》,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已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的国家公园范围和名称论证。

在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同时,广东统筹开展珍稀濒危物种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快推进国家林草局穿山甲保护研究中心建设,省、市两级全面建立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随着就地与迁地保护的强化,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和逐步恢复。广州长隆、深圳兰科中心等各类迁地保护机构在野生动植物繁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近两年来,监测发现有白鹤、勺嘴鹬、紫纹兜兰、丹霞兰等20多个珍稀濒危物种在广东有新分布、新纪录。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展示广东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窗口,各类自然保护地和迁地保护机构也成为自然教育、科普宣教的重要场所,全民共建共享生态文化蔚然成风。今年7月,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随着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相关的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公众教育等工作也步入了新阶段。“我们创建自然教育基地,是以现在华南国家植物园对外开放园区的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我们对这些物种进行收集和深入研究,也把物种研究的知识带给广大人民群众。”华南国家植物园园艺中心主任王瑛介绍。

2019年以来,广东全面启动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不同类型的自然教育管理和服务模式,建设各具特色的自然教育基地,目前已建设省级自然教育基地100个,其中自然保护地类型的基地超过50家;已建成101条特色自然教育径,总长度达176.4公里,其中有81条自然教育径免费向公众开放,为全省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9.6万名林长共护森林
林业产业链积蓄绿色财富

绿水青山既为广东风光添彩,也是功在千秋的绿色金矿。2021年广东省林业产业总值8607亿元,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这一数字有望持续提升,《广东省林业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将达1万亿元,森林资源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体系。在亮眼的林业成绩单背后,是一条正在做长、做强的产业链。

广东林业产业前景开阔,生态富民的新增长点正在拓展,林下经济成效不断显现。“去年6月种的这棵五指毛桃,当时才10来厘米高,现在已经长到了一米半左右。”在梅州白渡人工造林点,林下种植代表洪楷祥介绍,该林下种植区的五指毛桃、岗梅和楠木等长势良好。肇庆也大力发展油茶、竹木、南药、食用林产品等林下经济产业,林产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广东引导各地加快发展林下特色种养业,用好地域优势、发挥产业特色,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已培育国家级、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69个,改造低产低效油茶林70多万亩。

各地也推进森林康养和森林旅游等配套产业建设,进一步拓展了林业产业链。“竹子之乡”肇庆广宁县依托100多万亩竹林,建立了从全竹种植生产销售到森林康养旅游的产业链,获得全国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广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县的称号。2021年,当地以竹子为主要依托形式的生态旅游接待游客92.3万人次。广宁县是广东积极培育林业新业态的缩影。近年来,广东加快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孵化发展,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目前,认定森林旅游特色线路100条、新兴品牌地100个,南粤森林人家74家,建设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53个,经复核授予首批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10个。

共护丰厚的生态资源,有赖于制度保障的“指挥棒”。广东平稳顺畅完成林业改革任务,改革后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各类自然保护地,统筹管理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了制度和机制保障。广东还持续深化林业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林长制促“林长治”,有效压实地方生态保护责任。目前,全省已设立各级林长9.6万名,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体系基本建立。

出品人:杜传贵 林海利

总策划:胡泉 吴江 李艳文

策划/统筹:张爱丽 吴珊

执行:汪海晏 程行欢 陈泽云 黄婷 曹敬 莫晓航 庞倩影 钟凌瀚 蓝景然

来源 | 金羊网
责编 | 汪海晏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