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元素出彩出圈,广东更加坚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周欣怡
作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广东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地位。在广东视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关注当地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018年10月24日,在广州永庆坊,习近平总书记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
2020年10月12日,在潮州广济楼,习近平总书记察看潮州非遗文化作品。他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今年年初,在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后不到一个月,2023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召开,提出“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示范省”的目标。精心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等系列部署,正在南粤大地上稳步推进。
奋进新时代,文化当自强。岭南儿女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更加坚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展现广东新担当、贡献广东新作为。
发力“双创” 岭南文化绽放新光彩
近年来,广东牢记殷殷嘱托,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程,将其列为文化强省建设“六大工程”之一,绽放岭南文化新光彩,实现文化发展新突破,助推广东高质量发展。
上月底,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华第二天,便到访了广州市老城中心区永庆坊,感受“老城市新活力”,赞叹广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成果,认为永庆坊的改造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个好范例。
今年春节假期,潮汕英歌舞刷屏朋友圈。社交平台上,英歌巡游的视频火爆“出圈”、持续“吸粉”。在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非遗品牌大会上,英歌、广东音乐、客家山歌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展演,让观众再度领略了岭南文化的非凡魅力。大会现场,近150个品牌参展,签约项目共10个,签约金额近3.3亿元。
这些都是岭南文化持续焕发新活力的生动体现,彰显了岭南文化的自信自强。
2022年,岭南文化“双创”增添了更多新名片——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通过验收,成为广东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潮州工夫茶艺”作为联合申报项目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广东拥有的人类非遗代表作项目增至5项;推动非遗品牌大会升格为部省联办并永久落户广东;谋划早期岭南探源,计划实施早期岭南探源研究;持续推进“南海I号”世界级考古品牌建设,谋划建设广东省文物考古标本馆……
锻造精品 广东文艺勇攀新高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放在培根铸魂的高度来谋划发展。文艺精品提升文化自信,文艺繁荣筑牢文化自强。
近年来,广东文艺界实施“精品力作质量提升工程”,卓有成效。据统计,广东现在每年推出的大型舞台艺术精品多达三四十部,其欣赏性、艺术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凸显。
与此同时,文艺精品捷报频传。近年来,广东文艺精品420余项(次)获国家级和国际性奖项,9件获评第十六、十七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问鼎“文华大奖”的《沙湾往事》,掀起国风新浪潮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斩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文学作品《月光下》《飞发》,由广州美术学院团队设计的冬奥“顶流”吉祥物“冰墩墩”……广东文艺精品强势“出圈”,勇攀文艺新高峰。
在2023年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广东特别提出:“在文艺创作展演上出实招,高水平打造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其中包括,实施党的二十大专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广东美术创作工程,在找准选题、选好主创团队上下功夫,在题材、内容、形式、平台、渠道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重点创作推出粤剧《九龄开山》、话剧《羊城·暗哨》、舞剧《万家灯火》《山海芳踪》、音乐剧《雄狮少年》、交响乐《湾区之光》、民族管弦乐《丝竹管弦再和鸣》等。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本土原创音乐剧《广交天下》将于4月15日第133届广交会开幕当日正式与公众见面。该剧以歌舞的形式,反映广交会自1957年至今的发展历程,为广东文化市场和新一届广交会献上青春之礼。
产业兴旺 文化业态引领新潮流
实现文化自强,文化产业和文化新业态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广东文化产业占据全国领先地位。据统计部门核定,2018年广东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5787.81亿元;到2021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6910亿元,连续19年居全国首位。
今年4月6日,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第四届动漫奖揭晓,广东动漫界揽回两项大奖,获奖数量居全国前列。其中,华强方特(深圳)动漫有限公司的新型动漫角色表情绑定技术荣获“最佳动漫技术”奖项,广州漫友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荣获“最佳动漫创作者或团队”奖项。
近年来,广东动漫界屡获殊荣。这背后,是庞大的动漫产业、雄厚的创作实力。2021年,广东动漫产值超过600亿元,约占全国份额的三分之一,位列全国第一。喜羊羊、熊出没、猪猪侠等知名动漫IP均是出自广东。
广东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更是引领潮流。目前,广东的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视听等文化新业态持续领军全国,4K/8K超高清视频产业迅猛发展,沉浸式交互式业态崭露头角。广州、深圳打造了若干个千亿级文化新业态集群,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
实地看实践
汕尾:让非遗绽放时代芬芳
汕尾渔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有九个年头。近日,汕尾开启申报“广东渔歌之乡”,助力文化强市建设。近年来,汕尾努力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芬芳。汕尾渔歌的保护传承,是其中一个缩影。
作为闽南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的交汇之地,汕尾民间活动非常活跃,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但这些非遗被列为市级以上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的不多。”汕尾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鉴于这种情况,该市于2021年底开始实施汕尾非遗基数“倍翻计划”,加大推荐申报和组织评审认定工作力度。
2022年,汕尾完成市级第三批非遗项目和第五批非遗传承人评审工作,新增市级代表性项目17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脸谱绘制”被列入第八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目前,汕尾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9项、省级30项、市级75项。
除了加强非遗项目名录建设,汕尾还创新非遗展示展演形式与宣传模式,推动非遗资源创造性转化。2022年广东省“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暨“冬养汕尾”嘉年华活动在汕尾举行。该活动的非遗直播吸引了众多观看者,卖出106万单产品,销售额达1.6亿元。
通过调查、挖掘、整理和勘探,再现民间非遗宝藏,是汕尾进行非遗保护的另一个探索。据悉,汕尾戏剧资源丰富,有大量的古老剧本散落民间,亟需抢救保护。为此,汕尾成立了古老剧本抢救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汕尾市地方戏曲创作研究室”。目前,该研究室已收集到古老剧本500多套,并对征集到的123张海陆丰西秦戏脸谱进行编辑出版。
此外,汕尾还不断丰富文化服务供给,促进非遗项目在生活中“活化”。当地每年都会在传统节日举办各种文化惠民活动,鼓励组织各级非遗项目的传承群体开展演出活动。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等传统戏剧,在经历疫情寒冬之后迎来春天,各个民营剧团今年的演出场次远超预期。据统计,2023年春节至元宵期间,汕尾全市民营剧团演出超过800场次。
访谈
广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广辉:非遗传承发展,重在融入时代年轻化
近日,中法元首在广州非正式会晤,吸引全球目光。凤凰单丛、广彩瓷器、精美粤绣、岭南画派佳作……会晤现场中浓浓的岭南元素“出圈”。
“广彩、工夫茶、粤绣等广东非遗元素在这次元首会晤中出现,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不仅展示了广东非遗的风采,也给了我们非遗传承人一个极大的鼓舞。”广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谭广辉对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表示。
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视察永庆坊时的场景,谭广辉记忆犹新。“当时我正在制作广彩作品,总书记走到我的工作台前一边看一边仔细询问。我向总书记介绍说,这是极具广州特色的广彩,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一直都是广州重要的对外商品之一。”谭广辉说,“回想起当时的场景,现在依旧心潮澎湃。总书记对传统非遗和传承人的关心,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让我对做好非遗传承工作充满信心。”
近年来,广东非遗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及“双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把非遗技艺带进校园,让更多孩子认识到传统工艺的光彩。我们与省残联、广州市残联通力合作,让那些对传统工艺感兴趣的残障青少年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我们还与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合作,开展非遗传承教育,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采用‘双导师’的培训方法,通过三年制培养传承人。”谭广辉介绍,近年来,他不仅致力于让非遗进校园,还让非遗进社区,让广大社区群众感受传统技艺的精湛魅力。
“如今还要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我觉得要把市场培养起来,让更多年轻人认识并喜爱这些传统艺术瑰宝。”在谭广辉看来,有了年轻人的认同,才能扩大市场。近年来,谭广辉运用跨界思维,创作出融合文创、非遗等多种元素的新作品,并选用了一些年轻人喜爱的纹样与图案,让广彩瓷器作品更年轻化、更有吸引力。
展望未来,传统非遗在新时期如何高质量发展?谭广辉说:“作为传承人,一定要加把劲,跟上时代的潮流。我将努力传承好广彩技艺,传承好广府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现代都市生活。”
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推进全民阅读,强化高品质文化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多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这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磅举措,共同助力公共文化事业和全民阅读事业加速推进,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前不久,2023广州读书月正式启动,“世界读书日”也即将在4月23日到来。在广州图书馆馆长方家忠看来,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阅读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最基础性的路径。
方家忠介绍,在广州,目前有逾四分之一的市民成为图书馆的读者。最新数据还显示,广州全市176个镇街均设立有公共图书馆(分馆),图书馆覆盖率达到100%,全市公共图书馆(分馆)建筑面积为54.83万平方米,能提供阅读服务的图书馆总馆、分馆、服务点、阅读空间等已超过1400个,堪称图书馆“千馆之城”。
近年来,广东采取了多种举措,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中完善图书馆体系的建设便是重点工作之一。“如今,政府投入更多资源去建设图书馆体系,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这对全民阅读的推进作用非常明显。”方家忠表示,随着公共阅读空间等资源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图书馆。
除了图书馆体系层面的建设,广东还不断强化高品质文化供给,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例如,各地重大文化设施纷纷落地,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广州粤剧院新址已建成,正在试运营;广州美术馆新馆即将建成使用。”方家忠提到,2022年,广东建成各类新型文化空间2000多家,其中新建粤书吧72家、粤文坊32家,推出了20个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案例。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接下来,我们要让这个体系充分发挥作用,在提质增效方面继续努力。”方家忠认为,未来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与人文湾区建设相结合。“例如,珠三角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或可与港澳实现同等的服务保障水平目标,在服务人口覆盖率、设施保障水平、体制机制运行等方面持续提升。”
数说
●据统计部门核定,2021年,广东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6910亿元,连续19年居全国首位。
●2022年,广东全年推出超过40部舞台艺术精品,艺术创作展演摘得13项“国字号”荣誉。
●截至2022年5月,广东共建成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50家、博物馆366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4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000多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全覆盖。
●截至2022年底,广东共有备案博物馆377家,数量居全国第四位;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82家,定级总量居全国第二位;博物馆藏品总数251.98万件/套,数量居全国第四位。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