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化侨乡优势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交出新答卷
汕头以“绣花”功夫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焕发城市新活力,积极打好“侨”牌撬动产业新格局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汕头考察调研。他来到小公园开埠区,走进开埠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了解汕头开埠历史、设立经济特区以来的建设发展情况以及潮汕侨胞心系家国故土、支持祖国和家乡建设的历史。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侨批文物,做好“侨”的文章。
为把总书记的厚望重托转化为实现迎头赶上的实招硬招,汕头近年来坚持以“绣花”功夫做好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保育活化,依托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蕴,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多渠道将潮剧、潮绣和工夫茶等潮汕文化载体发扬光大,让城市更有底蕴、更有温度、更有活力,“绣”出了一份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新答卷。
在“修旧”的同时,汕头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能级,全力推进“绿美汕头”生态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营商环境建设、文旅资源开发等重点工作,营造“近悦远来”的城市发展环境,绘就高质量发展的文明底色。
汕头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战略机遇,明确提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的发展思路。
按照这一经济发展蓝图,汕头正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搭建“政产学研金”合作平台,深入实施“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培育计划,加快建设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立讯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中心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产业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随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图景渐次展开,如今的汕头依托自身侨乡优势和丰富的侨务资源,持续加大招商引侨力度,不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争取吸引优质侨资企业到汕合作经营。
接下来,汕头还将以筹办2024年第二十二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和第十届国际潮商大会为契机,不断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全力推进海外华文教育创新发展中心、侨情资源库、数字虚拟潮汕家园平台“三大工程”,开展文化引侨、平台联侨、政策惠侨、经济聚侨“四项行动”,谋划推动重大产业、交通设施、民生保障等“七个一批”工程项目落地落实,把汕头打造成为经济繁荣、开放包容、绿色生态、智慧宜居的活力特区和全球潮人精神家园。
回访: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 “微改造”重燃“烟火气”
狮头鹅、鱼丸、牛肉丸、水晶球、杏仁茶……继今年1月镇邦美食街火爆开业后,曾是酒楼的汕头大厦也在时隔多年后再次飘出潮菜香味——4月上旬,一场以“潮菜传乡情”为主题的潮汕美食文化荟在这里举行,吸引不少海外华侨华人寻味而来。
而近日在全国公映、全程在汕头取材取景的谍战动作大片《暴风》,更是重现了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历史风貌,以地道的“汕头味”勾起了众多海内外潮籍乡亲的浓浓乡愁,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往寻迹“打卡”。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是汕头城市发祥地、百载商埠历史见证,是海内外潮籍乡亲共同的精神家园。总书记在此考察时指出,要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2021年初,汕头制定出台《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提出以小公园开埠区为重点,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商埠文脉统一起来。同年,小公园中山纪念亭街区、西堤街区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不止于此,近年来,汕头以“微更新”“微改造”和“绣花”功夫,对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育活化,通过文化赋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让历史文化融进城市更新中,实现传承与突破、保护与重塑。在业态控制和引导上,汕头探索打造文化IP,提出要发展首店经济、遗产经济、夜间经济、内巷经济、楼上经济五类特色业态,加快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得益于一系列保育活化工作的有效推进、烟火气重现的场景,如今在小公园开埠区内随处可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从大年三十至年初六,小公园录得超过177万人次“打卡”,这里成了汕头最具特色的文旅符号和游客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走出对外开放的新路子
位于汕头市金平区永平路1号的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三层半欧陆式建筑。作为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文化地标和文化名片之一,该馆从2020年10月起,举办“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全面开放——汕头城市开放史展览”,浓缩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头开埠以来的发展,记录着汕头从被动开埠到主动开放,再到新时代全面开放的历史进程。
总书记在此考察调研时指出,汕头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内涵、条件、要求同过去相比有很大不同。希望汕头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思考谋划,拿出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来,路子对了,就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久久为功。要充分利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找准定位,扬长避短,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如今,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里游人如织,其中不乏来自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参观团,他们在图文并茂的展览中回顾历史,感受汕头开埠历史和经济特区发展成就。而除了参观人数增加外,该馆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不断完善馆内设施,增设了互动屏幕,让展陈形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并且通过强化培训和实践操作,打造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讲解队伍。
“自2020年10月以来,每天到馆参观的团体络绎不绝,我平均每天要讲解5场,可以说开埠文化陈列馆已成了人们认识了解汕头的又一个重要窗口。”该陈列馆讲解员黄少彦说,她在工作中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汕头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能够深切理解到开埠带来开放、开放带动发展、发展创造未来的深刻意义。
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汕头按照总书记擘画的蓝图、沿着总书记指明的方向,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完善深汕深度协作机制,推进华侨试验区等平台建设,指导企业用好RCEP便利政策,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交流往来,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走出对外开放的新路子,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开放。
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 发挥优势做好“侨文章”
4月上旬,一场以“侨聚鮀城 共商发展”为主题的“侨助汕头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汕头举行,众多海内外华人华侨回到汕头寻根谒祖、参观访问。其中,与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一路之隔的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尤其受欢迎,这里的一封封侨批和相关实物,向到访者无声诉说着先侨们艰苦创业的历程和他们的家国情怀。
总书记2020年10月13日下午在此考察调研时指出,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如今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结出硕果。据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介绍,至2022年底,汕头市档案馆仍然是国内实寄侨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侨批档案实体已超8.6万件。“与总书记视察前相比,该数量是原馆藏量的2.3倍。我们还建立了数据库,研究工作可以通过数据进一步挖掘、深化,这也是完成总书记提出的‘加强研究、推动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的指示。”林庆熙说。
近年来,汕头聚焦“根魂梦”,做好“侨文章”,充分发挥海外1500多万潮汕籍华侨华人的独特优势,大力推进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侨梦苑”等涉侨平台建设,发挥国家“海智计划”工作基地、南粤侨创基地、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等平台作用,构筑凝侨心聚侨力汇侨智的“侨”头堡,将侨的优势切实转化为汕头发展的优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汕头市现有外资企业897家,其中侨资企业就有697家,投资总额累计达129.99亿美元。
访谈: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讲解员黄少彦:
牢记嘱托当好潮汕文化传播者
总书记到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参观时,担任讲解员的是“90后”黄少彦。“为总书记作讲解,直至今日回想起来,内心还是非常激动的,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耀和鼓舞。”黄少彦说,两年多来她一直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奋勇前行,在忙碌的讲解工作间隙不断学习和历练,进一步提升了对“讲解”工作的理解和体会,“讲解工作其实是集研究、宣传、弘扬于一体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感染和打动参观者。”
黄少彦说,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不久前接待了一个来自澳门的参观团,团友们在认真听她讲解的过程中还时不时询问一些华侨旧址的情况。其中一名年纪稍大的团友还告诉她说,他们虽然没有常回来,但他们的根就在这里。
“听到这句话的瞬间,我觉得展板背后的那份华侨精神是非常温暖的,而这也是我工作的价值所在。”黄少彦说,澳门团的团友们在临走时还请她拍了很多照片,说是要用来跟其他华侨朋友分享。
除了做好自己的讲解工作外,黄少彦也经常会受邀为当地的文化志愿者开展培训。“今年2月份,我就有幸受邀为小公园的导游志愿者们开展相关技能培训,以‘理论+实践’的形式提升导游志愿者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黄少彦说,她希望志愿者们能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学习,提升自我,让前来小公园游玩的市民群众通过他们的工作感受到汕头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充实对汕头开埠文化、潮汕文化的知识储备,把弘扬红色文化内容融入讲解中,讲好汕头故事,当好潮汕文化的传播者。”黄少彦说。
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
矢志不渝做好侨批文化“守门人”
总书记到侨批文物馆时,时年75岁的馆长林庆熙详细介绍了写批、寄批、送批、回批的具体流程,以及一封封“侨批”背后的感人故事。
“总书记当天视察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林庆熙说,他将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矢志不渝做好保护、研究、传播侨批文化等各项工作。
林庆熙如今虽已年近八旬,仍退而不休,几乎每天都坚持到档案馆上班。目前,他正在校对《汕头市档案馆侨批资料丛编》第三批书册,力争于今年底出版。
每当有海内外华人华侨回汕寻根、到馆内参观访问时,林庆熙总会争取亲自上阵,热情地给他们作讲解,“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承载了华人华侨的家国情怀——对长辈的孝敬之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只有讲好侨批背后的华侨故事、广东故事、中国故事,才能延续侨批这一侨乡与华侨乃至全球华夏儿女的文化纽带。”他说。
林庆熙告诉记者,总书记来考察调研后,侨批档案的保护、研究等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政府、民间收藏家、批局经营者后代、侨眷以及侨批文化研究者等五个方面都“动起来”了,这让他倍感欣慰。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历史碎片的打捞者,侨批文化的守门人。只要我还能动,我就愿意一直为这项工作付出努力,把保护侨批这件有益于汕头的事干好。”林庆熙说,接下来,他将继续努力推动侨批档案“收进来”“活起来”“走出去”,更加努力运用侨批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