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赶考路上,奔跑深圳正青春——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1周年之际
迎着初秋的阳光,深圳又开启充满挑战和希望的新一天。
今天,对深圳人来说,是一个平凡的工作日,却又是特别的——深圳经济特区41岁了,祝福在这座城打拼的每一位奋斗者!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深圳人披荆斩棘、埋头苦干,将昔日落后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今天这样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书写了“五个历史性跨越”的精彩篇章,成为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奋楫新时代,用奔跑彰显正青春的状态。把握“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深圳正奋力在新的赶考路上跑出下一个“加速度”。
新赶考路上,改革开放引领先行示范区建设向纵深推进
前海国际会议中心。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展览”展厅里,布置有一条“时光隧道”,从荒芜田地到繁华都市,一组组今昔对比照片视觉冲击强烈,呈现了深圳经济特区的沧桑巨变。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锤定音。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前海实现了形、神、质的美丽蝶变。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摄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深切关怀下,深圳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敢闯敢试,杀出一条血路来。40多年来,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改革的全国“第一”,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路先行,充分发挥了“试验田”作用。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深圳再次被委以重任。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近三年来一年一个重磅政策,使深圳成为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地。这是总书记、党中央对深圳如山似海的关怀厚爱,也是对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殷殷期盼。
用足用好综合改革试点关键一招,深圳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治理等领域多点突破、深化改革、先行先试。
放宽国际新药和医疗器械准入,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开展破产制度改革试点,成立首家个人破产事务管理机构;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重构市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探索建设用地分层设权;建立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GEP)核算平台……
截至目前,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和首批清单细化分解的122项改革任务中有60项取得实质性进展,首批清单40个事项中有8个落地见效、14个取得实质性进展,实现任务过半。
7月27日,国家发改委发文推广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经济特区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涉及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开放格局、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5方面47条,鼓励各地学习借鉴。
8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深圳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改革的受益面不断扩大,‘实施方案+授权清单’作为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受到各方广泛认可和借鉴吸收,对全国以及其他地区的示范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深圳有条件、有责任、有能力担当新作为。
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核心引擎的作为更好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要“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建设枢纽型城市,强化深港澳一体联动作用、重大平台引领作用、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今年以来,深圳出台实施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18条措施,定向港澳招录公务员服务“双区”建设,“深港通注册易”“深澳通注册易”服务在全市推广……如今,深港澳合作愈加紧密,要素流动愈加便捷,创新资源不断深化协同配合。
启动编制深圳都市圈规划,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随着深汕铁路开工建设、深中通道加速推进、深圳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指挥部会议举行,深圳进一步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为广东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提供强劲动能。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改革开放正引领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向纵深推进。
新赶考路上,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八月风高,光明科学城建设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轰鸣。
建设中的光明科学城。 新华社发
这座“未来之城”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集聚了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学、综合粒子设施等大科学装置,汇聚了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湾实验室等高端创新资源。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40多年来,深圳奋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0年的2.77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
这里诞生了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等创新型企业,培育了英飞源、科安达等一批极富创造力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86万家。这里是全国创业密度最大的城市,全市365.46万户商事主体,平均每千人就拥有企业131.5户。这里的专利授权居全国首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9.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0209件,连续17年居全国首位。
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圳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提出实施创新发展“五大行动”,深化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形成“六个90%”为鲜明特点的企业创新生态,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唱主角。
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
制定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率先以法定形式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比例,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培养科技人才。
目前,深圳已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广东省实验室4家、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
深圳湾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工作。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摄
在鹏城实验室,汇聚31位院士、160余位国际会士、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初步建成“鹏城云脑”“鹏城云网”“鹏城靶场”“鹏城生态”四大科学基础设施。在南方科技大学,前沿制造科学实验室瞄准超高速加工装备与技术与企业开展合作,产学研用生态一体化建设迈入新阶段。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超过140个高端科技项目落地,规模效应初显。
深圳经济“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324.47亿元,经济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其中,全市二十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5630.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9.3%,增加值增长13.0%。
创新赋能,动力澎湃,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深圳正奋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新赶考路上,以法治智治共治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新路子
华强北核酸采样区里,秩序井然。
日前,深圳全市设立120个免费核酸采样点,为所有外地来深人员及其他有需求人员提供免费采样核酸检测服务。
在深圳北站西出站口,刚刚抵达深圳的旅客排队接受核酸检测。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摄
疫情防控是城市治理水平的集中检验。
“深圳为超大型城市疫情防控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深圳市民感觉像平常一样,这是防控的最高境界”……这是防疫专家对深圳防控水平的高度评价。
去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使用健康码,打赢社区小区防控、入境人员集中隔离、深港联防联控等多场硬仗,抗疫经验和做法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
今年,面对病毒载量更高、传播力更强的变异毒株,深圳在“5·21”“6·14”疫情中科学应对、精准防控、高效处置:采取动态优化防控措施,寻找做好疫情防控和保持城市活动的平衡点;建立数据交换共享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开展疫情风险研判、人员流动预测等态势监测;高效率完成全市全员核酸检测,全民并肩作战,展现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最终,深圳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只用16天便稳定控制阿尔法变异株本地传播,只用7天成功阻断德尔塔变异株本地传播,充分展现了城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一流的城市,要有一流的治理。
今年5月17日,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全市常住人口1756.01万人,相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713.61万人,增长68.46%,年均增长5.35%。
作为一座超大型城市,经过40多年高速发展,深圳面临着城市治理承压等诸多挑战,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势在必行。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图为深圳光明区举行普法活动。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邱海彬/摄
法治,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运用法治思维方式破解城市治理顽症难题。今年,深圳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全链条立法;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围绕大数据杀熟、强制化推荐广告等种种问题重拳出击,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智治,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深圳地铁10号线华为站。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摄
深圳不断推进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设,为服务提速、治理增效、生活增智。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鹏城自进化智能体和数字孪生城市;“i深圳”App已成为市民日常必备,覆盖全市8300多项服务,已提供超18亿次指尖服务;深圳连续两年在国家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和智慧城市排名中位居重点城市第一。
共治,是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机制。
城市的精细化治理,关键在于释放城市共治的潜力和活力。深圳持续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引导更多社会组织、志愿者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如今,社区、城中村面貌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道路更加干净整洁、车辆停放更加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居全国前列,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生态圈”在深圳基层悄然形成。
新赶考路上,以优质均衡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南连深圳湾、北通大学城,全长约13.7公里的大沙河生态长廊水清岸绿、花草掩映,每天吸引不少市民在河畔绿道漫步。
快节奏的深圳也有“慢生活”。
这是一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超40%,已建成各类公园超1000个;“深圳蓝”成为生活常态,去年全年优良天数354天,灰霾天数仅有3天。
这是一座“推窗即景”的城市。既有滨海岩岸沙滩,又有森林河流碧道,全市种植观花乔木20多万株,建成花景道路80条,花漾街区、街心花园星罗棋布。
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离不开深圳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深圳用4年时间补齐近40年水环境历史欠账。如今,全市159条河流水体、1467个小微水体稳定消除黑臭,五大河流考核断面平均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IV类及以上。去年,深圳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自然景观心旷神怡,文化景观滋养人心。
沉浸在书香世界。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如今的经济特区也越来越有“文化范”:这座“图书馆之城”共有各类公共图书馆(室)、自助图书馆合计1012个,现有博物馆49座,南头古城、大鹏所城等“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推进改造提升,深圳歌剧院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设计方案已全部出炉,一批世界级公共文化地标呼之欲出。
“深圳真的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近期,深圳入围“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选城市名单,引发市民网友点赞。这座高速发展的城市,正不断将改革开放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让越来越多人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之所系、政之所向。
围绕“住有宜居”,深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完善“4+2+2+2”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今年计划供应商品住房用地149.3公顷,计划新开工商品住房建筑面积700万平方米,计划建设筹集公共住房8.3万套,计划建设筹集租赁住房10万套。
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深圳打响基础教育百万学位建设攻坚战,今年全市计划新改扩建公办中小学学位10.37万个,新增幼儿园学位2.5万个;龙岗高中园、光明高中园、坪山高中园等启动建设;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国家“双高”建设计划;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双双跻身新兴经济体大学中国内地榜单30强。
围绕“病有良医”,深圳大力建设医疗卫生服务高地,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三名工程”,7家医院跻身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行列,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落户;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5298家、床位6.29万张、执业医师4.26万名,三甲医院总数达到23家。
今年上半年,深圳九大类民生领域支出规模占财政支出比重68.0%,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等支出同比分别增长41.5%、53.3%、22.3%、19.6%。
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深圳奋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
奋斗者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深圳“十四五”规划蓝图已绘就,肩负起新时代历史使命,深圳将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新赶考路上,奔跑吧,正青春的深圳!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捷兴/文 何龙 刘羽洁 邱海彬 周雨萌 齐洁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