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篇】专访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余小莉:让青少年了解城管工作,增进对城市的认同与热爱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文聪;王俊伟 发表时间:2021-04-13 15:43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文聪;王俊伟  2021-04-13
东莞已有5所学校创建为省级校园生活垃圾教育基地学校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聪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伟

视频来源: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走进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班级的走廊和校园公共区域里都摆放着按四分类标识设置的垃圾桶,学校持续通过日常管理和宣传教育,培养同学们自觉分类后投放生活垃圾的好习惯。如今在东莞,各中小学、幼儿园都将垃圾分类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整个社会”的良好氛围。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东莞市教育局怎样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落实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接下来又将如何以课堂为宣传主阵地,加强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力度?东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余小莉就此接受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专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东莞市教育局副局长余小莉

推广生活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记者:教育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下一代的公共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请问您认为教育系统在东莞生活垃圾分类这项工作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余小莉:无论从瑞典、日本等实行生活垃圾分类走在前列的国家的经验来看,还是从我国实施垃圾分类的工作实际来看,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真正融入生活,都需要从幼儿园、中小学学生时代就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提高儿童青少年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知晓率、垃圾分类的参与率以及投放的准确率。持之以恒去做,对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实施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东实集团设立的环境教育实践基地

为此,我们结合教育系统工作特点,切实推动校园垃圾分类管理工作。一是加大学校对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教学,推动学生从小培养形成良好的垃圾生活分类习惯;二是切实做好学校生活垃圾的管理。为做好东莞市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教育局根据《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部署要求,于2020年印发了《东莞市校园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确立了指导中小学、幼儿园坚持普及化教育、长效化管理和全员参与的工作原则,明确要求要依托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平台,切实加强中小学、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并组织开展学校、家庭、社区垃圾分类互动实践,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知晓率和参与率。

东莞城市品质逐渐提升

推动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学校建设

记者:东莞正在打造“绿色学校”,目前已有162所学校获评省级“绿色学校”,这一数量还在持续增加。请简单介绍东莞打造“绿色学校”的整体理念以及目前的工作部署,是否计划把生活垃圾分类融入当中,作为“绿色校园”的一个特色项目?

余小莉:为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着力提升师生生态文明素养,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东莞市积极推动“绿色学校”创建工作。

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培养

根据省教育厅部署,结合东莞市实际,市教育局制定了东莞市《2020-2022年绿色学校创建计划》,组织各学校紧紧围绕创建标准,依照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施行绿色规划管理、建设绿色环保校园、培育绿色校园文化、推进绿色创新研究等五方面内容,把创建工作与学校常规工作有机结合,将实施“绿色教育”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全面发动师生员工,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目前,已有162所学校获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2021年我们将大力推动省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计划推荐约300所学校参加省教育厅评审。

各中小学、幼儿园将垃圾分类只是融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是“绿色学校创建”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求学校在创建“绿色学校”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对全体师生进行垃圾分类知识教育,提高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以及投放的准确率。此外,我们还积极推动垃圾分类教育基地学校建设,目前已有东莞中学、石龙镇中心小学、沙田镇第一幼儿园、石龙镇黄家山幼儿园、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5所学校创建为省级校园生活垃圾教育基地学校。

让青少年参与城市管理实践体验

记者:无论生活垃圾分类还是城市精细化管理,都是全民工程。请问您对城市管理职能部门牵头的这两项工作,从顶层设计到组织实施方面有什么建议?

余小莉:近年来,城管部门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推动实施“洁净东莞”“公厕革命”“千景绣东莞”等专项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也实实在在感受到城市环境的美化和城市品质内涵的提升。

中心广场
东莞大道

青少年学生是城市未来的主人,无论是生活垃圾分类还是城市精细化管理,我觉得广大青少年学生都要参与其中。建议城市管理部门一是可以结合实际考虑设置一些实践体验类的活动,让青少年学生通过参与实践体验,进一步了解和支持东莞市城市管理工作;二是可以建立广泛听取青少年群体从自身实际出发对城市管理提出意见建议的渠道,对一些可取的意见建议进行反馈并付诸实施,进一步培养和增进他们良好的公民意识和对东莞这座城市的认同与热爱。

中心广场缤纷的木棉
“千景绣东莞”让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城市的变化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张德钢

编辑:张德钢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