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北京冬残奥会丨冰橇上的力量与激情——冬残奥冰球摄影手记

来源:新华社 作者:才扬、邬惠我、张可任、马希平、胡星宇 发表时间:2022-03-19 20:13
新华社  作者:才扬、邬惠我、张可任、马希平、胡星宇  2022-03-19

↑3月13日,北京2022冬残奥会残奥冰球颁奖典礼后,新华社残奥冰球项目小组成员:邬惠我、才扬、胡星宇、马希平、张可任(从左至右)与中国残奥冰球队守门员纪延昭(中)合影留念。

残奥冰球比赛时双方上场队员各6人。比赛分三局进行,每局15分钟,中间休息15分钟,进一球得1分,得分多者为胜。队员们用冰橇代替冰鞋,球杆较尖的一端用来推行冰橇,用像船桨的另一端击打冰球。

冰球运动员的护具有头盔、护胸(护肩)、护肘、手套、护裆、护腿等,所有运动员必须戴冰球头盔,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冰球项目的激烈程度。

↑3月13日,加拿大队球员在与美国对的比赛开始前进场时,一个假肢留在场边。

我们这个负责残奥冰球项目的团队共有5人:马希平、张可任、邬惠我、胡星宇和我。赛前我们多次采访、观摩各队的训练,并一直在预赛中调整点位布置。大家交流拍摄心得,轮流到Pool位置与高点互相配合。比赛拍完,我总结了四条拍摄经验:

一是拍摄位置要安排合理。冰球场地是一个椭圆形,以透明塑料板保护周围工作人员。Pool位置在球场外侧一圈,可以以平视的角度拍摄球员。双方球门的正后方高处有网防止球飞出后伤人。根据多日积累的拍摄经验:两名记者在地面Pool位置拍摄,可以近距离拍摄到球员拼抢、激烈冲撞等极具张力和现场感的瞬间;两名记者在高点位置拍摄,可以拍到以冰面为背景的画面相对干净的争抢瞬间,以及球员射门以及赛后庆祝画面。

↑3月11日,中国队守门员王伟(右一)在比赛中扑救。

二是拍摄时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冰球项目攻守转换极快,最快1、2秒球员就可以从己方球门到达对方球门附近,所以拍摄者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有的时候球员开球之后马上从前场到后场,或者从左道变到右侧。

↑3月11日,韩国队守门员李在雄Jae Woong LEE在比赛中扑救。

三是拍摄时做好预判。冰球很小,要表现球员在比赛中的激烈拼抢等画面最好是预判他们的行动。拍摄初期我几乎是追着球拍,但往往都拍不到人和球在一起。后期经验多一些,我可以先把镜头对准可能出现冲突的位置,这样球员带着冰球的画面就大大增多。

↑3月9日,中国队球员白雪松(右)与对方争抢。

↑3月12日,中国队员胡光剑(左)与对方拼抢时撞到一起。

四是比赛之外留意值得记录的瞬间。记者也要注意拍摄开场前双方球队入场准备,穿戴假肢等画面,以及拍摄比赛后庆祝画面以及离开的画面。这些画面充满情绪,不同于比赛的动作瞬间,是值得被发现和记录的画面。

↑3月11日,新华社记者才扬在国家体育馆拍摄冰球比赛。

此次冬残奥会是我第一次拍摄残奥冰球项目。冬奥会期间,我在后方编辑部负责了多场冰球比赛的挑片工作,从其他同事们的照片里感受到了这项运动的火爆,对拍摄这项充满激情碰撞的“冰与火之歌”满怀期待。

↑3月3日,中国队教练尼古拉(左二)指导球员训练。

在完成了探馆、训练等前期拍摄任务后,“冰球组”小分队正式投入了冬残奥会的赛事报道。在16场比赛的拍摄工作中,我们不仅需要捕捉竞赛画面,拍摄运动员们在比赛中的精彩瞬间,同时也要积极寻找报道角度,反映残疾人运动员自强不息的精神。

↑3月6日,中国队球员邱殿棚(左)、汪之栋在比赛后。

残奥冰球也被称为冰橇冰球,参加比赛的队员需坐在冰橇上参加比赛。中国残奥冰球队于2016年初才开始组建,在近年来的世锦赛上一路“升级”后,最终如愿闯入北京冬残奥会。因为队伍太过年轻,在开赛前甚至有朋友暗示我,让我对中国队的成绩不要太抱期望。

然而中国队在比赛中展现出来的实力,让我怀疑赛前的消息都是迷惑对手的“烟雾弹”。前四场比赛中,中国队展现了惊人的实力,一路闯入半决赛。在半决赛中因实力差距过大不敌美国队后,中国队最终在铜牌争夺战中战胜韩国队,冬残奥会首秀就斩获铜牌。观众和志愿者的热情更让我始料未及,汪之栋、申翼风等颜值实力兼备的运动员成为了他们新的偶像。

↑3月6日,中国队球员在比赛前入场。

↑3月6日,中国队球员崔玉涛在第1节比赛后。

在铜牌战结束后,场馆内《歌唱祖国》歌声响彻全场。正如汪之栋所说,球队的首次冬残奥之旅,足以用“非常完美”来形容。能够见证并记录这场完美的旅程,遇到那么多自强不息的人们,是我莫大的荣幸。

↑3月6日,中国队球员申翼风(左)在比赛中射门得分。

↑3月12日,中国队球员申翼风在比赛后向观众招手。

↑3月11日,新华社记者邬惠我在国家体育馆拍摄冰球队员入场。

这是我首次参加冰雪项目的报道,对我而言冰球是个比较陌生的体育项目,残奥冰球更是第一次接触。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次报道任务,我在冬奥会做编辑的时候研究了记者们的冰球照片并且就相关拍摄心得和技巧请教了负责冰球项目的同事。通过沟通,我发现冰球场馆比较难以掌握的拍摄难点主要在于灯光色温和周围玻璃护板的反光对焦问题。在获取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我通过提前踩点场馆、拍摄训练的方式使自己能够更快地投入到正式比赛中去。

↑3月11日,中国队球员在比赛前加油。

残奥冰球虽然不如传统冰球的比赛节奏和速度快,但是在球场上依然是瞬息万变。球员频繁的肢体接触和冰车碰撞也一次次体现了残奥运动员不断拼搏、永不服输的精神。

↑3月11日,中国队球员张政(下)和美国队球员布罗迪·罗伊鲍尔在比赛中。

通过几场比赛的拍摄,我也逐渐熟悉了残奥冰球的特点:例如在球门后和边线位置容易拍摄到冲撞的画面,进攻球员过了半场以后可以提前对焦在守门员身上通过球员挥动球杆射门的声音来提前拍摄进球瞬间等。

在我所拍摄的比赛中,中国队的比赛令我印象深刻。在面对劲敌美国队时,虽然在身体素质和技巧上和队手有着明显差距,但是中国队选手依然全力以赴地去拼去抢,他们用身体去撞击对手试图延缓对手的进攻,用尽一切办法去封堵对方的射门。虽然中国队在这场比赛大比分落败,但是这种勇于挑战、战斗至最后一刻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3月13日,美国队球员在比赛后庆祝胜利。

↑3月13日,美国队选手德克兰·法默(左)和布罗迪·罗伊鲍尔在比赛中庆祝进球。

↑3月5日,中国队选手朱占福在比赛中。

通过这次残奥冰球的拍摄,我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有了新的认识。在提高自身拍摄技巧的基础上,我认为体育拍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比赛的瞬间来表达运动员的精神。照片不仅仅是影像的表达更是情感的流露。赢球的喜悦、输球的落寞、友好的交流、拼搏的信念,这些元素构成了残奥会冰球项目的核心,也是我的照片中所希望展现出的运动员们的风采。

↑3月11日,新华社记者张可任在国家体育馆拍摄北京2022冬残奥会残奥冰球半决赛。

给他们一块冰,就能创造奇迹

北京2022冬残奥会,作为新华社摄影团队残奥冰球项目小组的一员,在比赛进行的8天时间里,通过镜头,我看见太多有关“平等、参与、共享”的故事。赛场上,一个个头盔下愈掩愈明的笑容,最抚人心,也最能点亮这个春天。

参加残奥冰球项目的运动员,比赛时用冰橇代替冰鞋,手持曲棍击打冰球。这是一场速度与力量、策略与配合的比拼。

中国残奥冰球队是首次参加冬残奥会,他们的表现备受瞩目。3月12日晚,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的残奥冰球铜牌赛中,中国残奥冰球队以4比0战胜韩国队获得铜牌。

冲刺、急转、急刹、传球、射门……铜牌赛中,中国队球员胡光剑与韩国队球员崔广玄拼抢过程中,胡光剑用双臂拼命向前将冰球控在自己手中,就像一位在战场上匍匐前进的士兵。

↑3月12日,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的北京2022冬残奥会残奥冰球铜牌赛中,中国队球员胡光剑(左)和韩国队球员崔广玄在比赛中拼抢。

没错,就用双手、用冰橇座椅、用不服输的劲儿……给他们一块冰,就能创造奇迹。

比赛间隙,中国队球员崔玉涛向观众挥手。他的掌心,画着一个像他脸上一样精彩的笑容。

↑3月12日,在北京2022冬残奥会残奥冰球铜牌赛中,中国队球员崔玉涛在比赛暂停间隙向观众挥手。

是啊,在疫情这个大背景下,在家门口的世界级比赛,正当他们的美好青春之时,当然要开心赴赛、不负韶华。中国残奥冰球队队员平均年龄26岁,他们把青春献给了冰场。

我的镜头记录下中国队的00后球员吕志把两根曲棍挨在脑袋旁庆祝得分;也记录下中国队球员徐金强在获得铜牌时,骄傲又自豪地扯起衣服向观众展示胸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3月12日,中国队球员白雪松、田金涛、吕志(从左至右)在比赛中庆祝得分。

↑3月12日,中国队球员徐金强在赛后向观众展示胸前的国旗。

与冰言笑。除了比赛本身,我在现场看到更多的是中国队选手的自信,对自己的接纳,对命运的抗争,对得失的坦然。

下一届冬季残奥会将于2026年在意大利米兰和科尔蒂纳丹佩佐举行。我想那时,中国残奥冰球队与各支残奥冰球队再次相约,依旧会延续2022年的北京之春——朝气蓬勃,敢打敢拼,永不落幕。

高燃的节奏 成长的路口

当我在现场观看残奥冰球时,时常会忘记这些运动员并非健全人。这项运动的精彩程度毫不逊色于普通的冰球比赛——坐在冰橇上的球员们双手各持一支球杆,像双刀在手的骑士般呼啸而过、闪转腾挪,在冰场上竞速、相撞,迸发出激情和能量。

↑3月11日,中国队球员田金涛(下)和美国队球员布罗迪·罗伊鲍尔在比赛中拼抢。

↑3月11日,中国队球员崔玉涛在和美国队的比赛中。

冰球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球员速度快、冰球目标小,这对第一次拍摄重大赛事的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刚开始拍摄时,我一心想捕捉到精彩画面,总是瞻前顾后、顾此失彼。后来我渐渐认识到,要在赛前做足功课、在比赛中不断总结,并且要把自己投入到比赛中,思维和情绪随着场上的局势起伏,这样才能预判到球员们会在何时射门、飞扑、相撞、相拥。

↑3月13日,美国队球员布罗迪·罗伊鲍尔(下左三)和加拿大队球员亚当·狄克逊(下左二)在比赛中相撞。

当两队激战正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中国队曾在小组赛中以5比2轻松击败捷克队,但当两队在晋级赛再次相遇,中国队在3比1领先的情况下被对手顽强扳平,靠汪之栋最后时刻的绝杀才有惊无险挺进四强。

↑3月9日,捷克队球员马丁·库德拉(右)在比赛中扑出中国队球员申翼风的射门。

在意大利对阵捷克的五六名排位赛中,双方先是战成2比2平,在距离比赛结束还有几十秒时,捷克队的米哈尔·盖尔攻入一球,献上“准绝杀”;然而在比赛仅剩12秒时,意大利队奇迹般地扳平了比分,并在加时赛中打入金球战胜对手。赛后,意大利队球员和工作人员们在球场忘情庆祝,久久未离开。

↑3月11日,意大利队球员尤利安·卡斯拉特尔在比赛结束后庆祝。

这次冬残奥会上,中国残奥冰球队的小伙子们“圈粉”无数。由于在这次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担任中国代表团旗手之一,队员汪之栋在赛程开始前就被更多观众认识,队友也因此在训练中调侃他是“大明星”。在得到汪之栋将担任旗手这个消息后,我们为他拍摄了这张肖像照。

↑3月3日,中国残奥冰球队员、北京2022冬残奥会开幕式旗手汪之栋在训练前留影。

面对镜头,汪之栋显得有些腼腆,在我的提示下才露出一个羞涩的笑容。这个帅气的男孩在这次冬残奥会上表现不俗,屡有进球和协助入账。铜牌赛后,他拥抱着队友崔玉涛,闭上双眼,安静地享受这个荣耀的时刻。

↑3月12日,中国队球员汪之栋(左)在比赛后与队友崔玉涛拥抱。

三、四名决赛,当天刚刚获得轮椅冰壶冠军的中国队选手王海涛、闫卓、陈建新和张明亮来到国家体育馆现场为中国队加油。闫卓更是把冰壶场上的气势带到了冰球观众席,她的呐喊声响彻整个球场。

↑3月12日,北京2022冬残奥会轮椅冰壶冠军中国队选手王海涛、闫卓、陈建新、张明亮(从左至右)在现场为中国队加油。

第一次参加冬残奥会的中国残奥冰球队全力以赴,以4比0完胜韩国队,收获一枚宝贵的铜牌。赛后,中国队球员将手中的球杆高高抛向空中,他们的梦想开花了。

↑3月12日,中国队球员在比赛后庆祝。

这届冬残奥会,与这个画面一同印在我脑海中的,还有各国球员急停时身后飞扬的冰雾、受伤时观众鼓励的掌声以及生日时现场响起的生日快乐歌。中国队夺得铜牌那天,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第一个生日。感谢有冬残奥这次机会,让我获得了货真价实的成长。从每一位摄影记者身上,我学到的东西都有所不同。以最准确的画面框住最值得铭记的瞬间,我认为自己还差得远,但经过这次冬残奥会,我开始找到努力的方向。

↑3月13日,在残奥冰球金牌赛后,新华社见习记者胡星宇在国家体育馆与雪容融合影。

编辑:木青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