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关已经闯过来了 正面临另一道难题
■智鸿和爸妈一起闯过移植难关,期待迎来新生。
■冯智鸿的捐款二维码。
广东公益 恤孤助学促进会公众号
倾尽所有为儿子做移植手术,最后关口陷入经济困境
11年前,初为人母的李柱琼怎么也没有想到,儿子智鸿半岁时,被确诊患有重型地中海贫血,这意味着如果不做骨髓移植手术,他终生都要靠输血和排铁存活。李柱琼夫妇倾尽所有、借遍亲朋好友让智鸿能做了骨髓移植手术。如今,历经艰难的父母夙愿得偿,但后续长期的抗排异治疗,又是横亘在她与丈夫面前的另一道无解之题。
白胖小子竟确诊重型地贫
李柱琼老家在广西的农村。2005年,在中山打工的她认识了来自茂名市农村的冯超,两情相悦的他们于2009年结婚。
2011年,李柱琼生下一个7斤多的大胖小子冯智鸿。她回忆说,儿子出生时奶奶正巧中风,无法照顾母子,而丈夫一直在中山打工,难得抽身帮手照顾孩子,智鸿半岁时,李柱琼就抱着孩子回到娘家,想在广西小住一段时间。
母子二人回到广西没多久,智鸿突然高热不退,间或还有抽搐的症状,这让毫无育儿经验的她手足无措,马上带孩子到梧州市人民医院求诊。
原以为是重感冒,结果医生的诊断书让李柱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重型地中海贫血!我从来都没有听过的疾病。”得知孩子需要终生输血、排铁才能活下来,李柱琼如遭雷击,呆呆站在原地,“现在回想起来就像一出默剧,剧里自己摇摇欲坠,却连一句哭喊的声音都发不出来”。
妈妈三地奔波为儿子输血
尽管心痛又彷徨,但李柱琼知道,必须每个月带智鸿去输血,否则孩子会有性命之忧。“在输血时,碰到很多同病相怜的孩子和家长,慢慢地大家熟悉了,对这个病也就有了更深的了解。”李柱琼说,当她知道骨髓移植手术是带给孩子重生的唯一途径后,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给智鸿做手术。
智鸿一岁后,迫于家庭经济的压力,李柱琼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母亲照顾,重返中山打工。“每月到了孩子要输血的时候,我就回广西带他去医院。”李柱琼说,因为以前输血每月要预约,还要住院,每次一折腾就是7到10天,所以她只能干临时工,能赚一点是一点。
2015年,年迈的外婆也没办法再照顾智鸿,李柱琼只能把儿子接走。“2013年,孩子爸爸工作的厂子调他去了珠海,但我去珠海找不到什么临时工干,2015年就把儿子送到珠海和爸爸一起生活,我还在中山打工,每到输血的时候我再过去珠海。”李柱琼说,也就在这一年,他们下定决心在广西南宁医科大学建档,开始为小智鸿寻找合适的骨髓。
十年等待终于圆了移植梦
不知不觉间,距离智鸿寻找骨髓已过去4年,非亲缘的匹配率极低,找到合适的供者,谈何容易?
“想过为智鸿再生一个‘救命宝宝’,但实在害怕又生出地贫孩子,就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她说,直到2021年4月,才传来匹配成功的好消息。但好事多磨,因为疫情,即使找到合适的骨髓,手术的时间也一推再推。
去年11月9日,小智鸿终于入院,一家三口拥抱在一起相互加油打气。
自孩子确诊以来,每月输血要花费2000多元,加上每天的去铁药品,十年一共花了多少,李柱琼早就算不清了。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凑齐移植费非常艰难,“2021年11月29日孩子回输了造血干细胞,为了筹钱做手术,孩子爸爸刷爆了两张信用卡,我们还四处找亲戚朋友借,网上也筹到了8万元,这才终于凑够了手术的钱。”李柱琼说,十年的等待,终于圆了梦,希望能给回儿子一个健康的身体。
后续抗排异治疗难以为继
2022年的春节,李柱琼陪着儿子在医院里度过。那段时间,因为术后的各种排异反应,小智鸿一直都没办法出院。“医院在除夕当晚,给我们每个住院的家属都送了饺子,胡萝卜肉馅的,很好吃。”李柱琼说,这一点一滴来自陌生人的关怀和温暖,再次坚定了她坚定不移走下去的决心。
如今,小智鸿已经出院,正在医院附近的出租屋休养,每隔一段时间还要回医院做各种检查和吃抗排异药物,粗略加起来,每个月仍要几千到上万元不等。
“孩子爸爸就是制衣厂的工人,我也一直做临时工,我们这些年挣的钱,都给孩子输血、排铁用掉了,现在手术让我们家债台高筑,但医生说抗排异治疗至少还需要一到两年,对我们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柱琼说,智鸿在班上一向学习成绩良好,从没有因为输血而耽误学习,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治好病,再也不用输血排铁,能像班里其他健康的孩子一样每天跑跑跳跳。
“如果一切顺利,今年9月儿子就能回到学校上课,拥有全新的学习和生活。”这也是李柱琼对儿子最美好的期许。
公益指引
●公益账户: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银行账号:44032601040006253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
注:捐款时请注明“新快报温暖×号×××(受助者姓名)”, 如“新快报温暖1489号智鸿”。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请务必将银行的转账回执传真至新快报(传真:020-85180284),逐日登报明细以传真为准,分批公示以天天公益基金到账为准。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严蓉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