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80后、90后、00后……二十四载接力奔赴,青春之光照亮大山深处

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5-05 11:31
新华社  作者:  2022-05-05

“把你所有的梦想

都当作理想

然后去实现它

你会成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第2届支教队员杨锋

写给宁夏学子王玉娜的一句话

王玉娜一直记在心里

中国科大研究生支教团第2届支教队员在海原合影,左一为杨锋。(受访者供图)

从1999年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派出学生

分赴青海、甘肃和宁夏支教

从第2届支教队开始

中国科大研究生支教团扎根宁夏海原县

先后共选派154位队员在宁夏海原接力支教

从最早一批“70后”到现在的“00后”

这场接力还在继续

第5届支教队员与同学们的足球课。(受访者供图)

2000年8月

杨锋来到海原县西安中学支教

他记得给学生解释“lake”这个单词

无论怎么形容

学生们都不明白“湖泊”是什么样子

海原缺水、信息落后

孩子们想象不出一个地方有那么多水

这是海原三中曾经的一个水窖,作为干旱时节的储水库。(受访者供图)

杨锋等支教队员的到来

让海原的孩子有了朗读的习惯

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

当时走了十几里路到学校找杨锋

只为说一句话:

“非常感谢老师

这辈子我第一次

在家里听见了读书声

是我的孙子在读书”

杨锋老师在支教结束时送给每位学生一张自己的照片作为留念,王玉娜一直保留着。(受访者供图)

后来

杨锋的学生王玉娜考上大学

现在是宁夏医科大学的一名老师

在王玉娜的记忆里

杨老师嘴角总是挂着笑容

还给班里每位同学取了英文名

“老师像朋友

更是榜样!”

第11届支教队员宫成在家访。(受访者供图)

在刘福丽支教前

她对“海原”这个词的想象

是蔚蓝大海和碧绿草原

但实际上

海原没有海

也没有草原

“海原的植被少、风沙大”

第8届支教队员刘福丽与学生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2006年

第8届支教队员刘福丽来到宁夏海原教信息技术

3名学生共用一台计算机上课

但孩子们对计算机课很感兴趣

“当时教学条件比较差

我上计算机课只能靠嘴来讲

这种困难需要我不断摸索、调整”

第11届支教队员樊春丽在宁夏海原。(受访者供图)

“85后”吴茂乾是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负责人

作为第13届支教队队长

他认为支教很酷

吴茂乾和队员想点子、拉赞助

建立校园科普实验室和梦想书屋

在当地设立就业创业资源平台

支教影响了学生

也丰富了吴茂乾的人生

第13届支教队队长吴茂乾在给学生上课。(受访者供图)

2021年8月

第23届支教队员温雅琴

奔赴海原二中支教

有一次

温雅琴给学生分发心愿卡

让他们写下自己的心愿

一名学生在心愿卡上写

“温老师,您的愿望是什么?

我来帮您实现!”

温雅琴确实有个心愿

她希望孩子们学习进步

拥抱美好人生

这是学生送给温雅琴的小礼物。(受访者供图)

第23届支教队员温雅琴和学生们合影。(受访者供图)

勤劳、刻苦、乐观、质朴

这是“00后”刘航宇对海原学生的印象

中国科大物理学院2021级研究生刘航宇

目前在海原一中支教

他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

在支教中遇到困惑时他总会跟父亲交流

刘航宇想通过支教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养

为他们播下科学的种子

第23届支教队员刘航宇给学生上科普课。(受访者供图)

“中国科大支教队员有活力

知识结构全面

他们更新了孩子们的认知

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

海原三中李贵校长说

这是宁夏海原一所学校的雪后景象。(受访者供图)

这些年

海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论是吃水、交通、生态

还是学校的条件

都有了很大改变

这是第21届支教队员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在当地学校建立第一个科创中心

为海原添置第一台净水机

给学生拍第一张全家福

带学生第一次走出大山

支教队员创造的许多个“第一次”

照亮了大山孩子的人生

宁夏海原的学生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参加科技周活动。(受访者供图)

二十四年间

中国科大研究生支教团

将青春与大山相连

不断奔赴

让希望的繁花

盛开在黄土地上

第24届支教团成员与科大附中指导教师合影,今年他们将奔赴海原支教。(受访者供图)

记者:张端王鹏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