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刘斯奋:自由自在,诗书文画无边界|走进名家工作室⑪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文艺 发表时间:2022-05-08 09:37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文艺  2022-05-08
物质产品的规律是推陈出新,但精神创造却会历久弥新

文/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文艺(画作除外)

“岭南美术名家工作室”
融媒体系列报道

刘斯奋,1944年生,祖籍广东中山。作家、书画家,通才式的文化名家。在小说创作、学术研究、美术书法等领域均有建树。文学方面,长篇小说《白门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美术方面,被誉为当代文人画代表之一;学术方面,对古典诗词、文艺理论等深入研究,卓然有成。

曾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等。2015年被授予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刘斯奋在工作室

【走进工作室】

勾勒点染一切从心

“我没有专门的工作室,这里就是我的家。”刘斯奋把家中二楼辟作工作室,此处集画室、书房、会客厅于一体,推门而入,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连片的书柜,摆满了纸墨笔砚的长案,几张红木靠椅,一套茶具,还有一面一开七米的“工作墙”……刘斯奋说他当年就是冲着这面墙搬进来的,“够长够宽,能从事比较大的创作”。

高1.36米、长14米的《出尘图》就是在这面墙上分段完成的。该作以传统长卷形式出之,既有传统山水画的风神韵致,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是刘斯奋的绘画题材由人物转入山水后的代表作之一。

《开了桃花便过年》

如今墙上展示着刘斯奋的新作:国画《开了桃花便过年》《小憩》,以及六尺对联“万水浮天外,千帆落照中”等。

他用四个字形容自己在工作室的状态:自由自在。在他看来,这四个字也是艺术创作最佳的状态。

一楼是起居室,兴致来了,刘斯奋就上二楼来画上几笔,勾勒点染,意趣横生。“我跟专业画家不太一样,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画,一定要有灵感才会提笔,所以我的画几乎每幅都是独一张,没有重复的。”

年近八旬的刘斯奋先生笑称,到了这个岁数,没必要给自己设定目标或者任务,一切从心。无论是画画、书法还是写作,于他而言,早已与生活融为一体。“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生活、创作、思考本就是一体,是他生活方式的一种。”

工作室有一面七米长的墙

采访的间歇,刘斯奋还特意给记者们冲了茶。工作室中间有一张大茶几,浸淫传统文化多年的他,也会经常邀年轻人来坐坐,品茗畅聊,了解年轻人的新思想、新想法,以及他们正在写什么、画什么。

他拿起手机告诉记者,他现在报纸杂志渐渐看得少了,更多是通过手机看新闻,了解社会动态,“我不排斥新观念、新技术,时代的话语权也往往掌握在新人的手里,我们不要总留恋过去的东西。”

上承文人“多栖”传统

“我是个文人。”刘斯奋自号“蝠堂”,拟蝙蝠于鸟、兽之间,声称自己既非纯粹的画家,也不是纯粹的作家,而是一个多元跨界的文化人,在诗书文画不同的境域中游走。2014年3月,“贯通融会——刘斯奋书画诗文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全面呈现了他在绘画、书法、诗词、小说创作、文化研究等多方面的成就。

刘斯奋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家学的滋养和熏陶。父亲刘逸生是现代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家学渊源,刘斯奋从小醉心于文学艺术,尤爱古典诗文和绘画。高中时他与父亲同住,一人一张书桌,相对读书。刘逸生曾有诗描摹这一幕:“狂来诗兴欲摩天,有子如斯亦莞然。偶向几边搓倦眼,分明两我在灯前。”

虎年创作的《小憩》

刘斯奋称父亲对他的影响,不是直接的教导,而是一种学习氛围的营造,一种以身作则的无声榜样。从作诗、写文、绘画、书法再到学术研究,他皆靠自己摸索。

就绘画而言,他只是通过观摩浏览来学习,从未师从某一个人,更注重将切身的感受化之笔端。刘斯奋的作品个性鲜明,文气充溢,王肇民先生对他曾有“笔墨潇洒,风格雅异”八字之评。作为一位通才式的文人,他既上承了古代文人的多栖传统,又具有自觉的现代意识,使其作品既继承古代文人画的优良传统,又散发着强烈的现代气息,被誉为当代文人画的杰出代表。

“未来必将开启一个‘通才’的时代,许多现在的‘专业’,又会回到‘业余’的状态。”刘斯奋称,诗书文画其本质是紧密结合的,会互相渗透、互相启发,只有这样才能让艺术通往更加广阔的天地。

诗心尽入《白门柳》

出版于1984-1998年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即将推出最新增订版,新版除了22幅插图出自刘斯奋本人之手外,还增加中篇小说《破茧》和《“墓门深更阻侯门”析证》两篇重要续作。

《白门柳》是刘斯奋耗费16年心血写成的,分《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三部。迄今为止,已有11个版本问世。

摆放在工作室的印章

刘斯奋从书房里拿出最早的三部曲精装版,说:“当时没有电脑,都是手写,一天几百字,哪天能写到上千字就很开心了。”他对小说语言非常讲究,是用写诗一样的态度写《白门柳》,书中频频出现替古人代笔的诗词、书信、说书话本,凝练雅致,足以乱真,可谓“处处飘逸着文化诗魂,流淌着浓郁的诗化色彩”。

“如果作家写作语言都不过关,基本的表达都做不到准确生动,怎么能写出好的作品?”刘斯奋说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把白话文雅化。在他看来,中国古文典雅优美,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了,后来白话文运动兴起,文言不再流行,这个趋势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不可阻挡,但是白话文发展到现在才100多年,远远没有成熟。“要想让白话文达到古文那样的审美高度,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古诗词的学习。”

工作室往里走是书房

除了语言,今天再来看《白门柳》,对当下历史小说的创作依旧具有示范意义。刘斯奋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审视历史,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兴亡观、小人君子观和才子佳人观,而且将目光聚焦在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破壳而生的过程,以小说的形式演绎思想史。“历史小说除了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之外,还应着力挖掘其中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刘斯奋说。

作为中国当代历史小说的鸿篇巨制,《白门柳》曾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也是广东省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学作品。当被问及广东何时能再出一部“茅奖”之作,刘斯奋称,他还是对广东文学充满信心,“广东有丰富的创作素材,有好的环境和氛围,我们需要的只是耐心等待,好的作品总会出现的。”

《杲杲日出》     2020年

【艺 谈】

我没有一幅画是相同的

▶▶“新文人画”和传统文人画是两回事

羊城晚报:您跟其他画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刘斯奋:我并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训练,是凭着天赋和文化修养画画的——灵感来了才动笔,不来就搁在那里等着。目前许多画家都经过严格训练,基本功很好,技术很熟练,随时随地都能画。但也有一个问题,就是难免大同小异,缺乏激情。

我没有一幅画是相同的,因为十分注重灵感和激情,而这种状态是稍纵即逝、无法重复的。加上我是一个文人,要写两篇一样的文章、写两首一样的诗,心里那道坎就过不去。画画也是一样。

羊城晚报:您提到您的画是“文人画”,而非“新文人画”,这两者有何区别?

刘斯奋:传统中国画的文人画,作者是不愁衣食的士大夫,画画主要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因此爱怎么画、就怎么画,技术不必经过严格的训练,凭借的是文化的修养和个性的发挥。这不像工匠画、宫廷画,本质上要受雇于人,技术上精益求精,但无法随意发挥个性。

至于现在所说的新文人画,则是一批美术学院科班出身的画家,试图打破原来那一套严格的绘画规程,通过大力发挥个性来作画。这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陈绶祥等人提出“新文人画运动”的产物,时至今日也开创了一种新风格,取得了成果。但无论从技术背景还是文化基础,乃至生存状态,与传统文人画都是两回事。

《冬日阳光》     2016年

▶▶画家要注意提升文化修养

羊城晚报:当下社会主流很重视美术,您觉得有什么是值得艺术家注意的?

刘斯奋:我依然认为,画家要孜孜不倦地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尤其是中国画的画家。中国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当代画家要在艺术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不能只埋头画画。

年轻的时候,也许可以依靠自己敏锐的触觉,捕捉到艺术的闪光点,但随着年纪增长,文化修养会在创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今天不少画家的画面挺不错,但是画面背后的内涵依然还有所欠缺,这涉及创意、审美、眼界的问题,都不是单纯的技术所决定。

同时,现在摆在艺术家面前的,是对市场和历史的价值选择。这两者虽然不是绝对对立,但作为画家始终会趋其一而取舍。如果单纯地迎合通俗的审美,就很可能得不到历史的认可。如果画家一心追求占据历史上的位置,并为之付出努力,这种选择更容易成为高峰。

《静夜》      2011年

▶▶个性和激情是作品成为永恒的关键

羊城晚报:您偏爱中国传统艺术,但艺术形式总是求新求变的,未来您会调整创作对象或者手法吗?

刘斯奋:不会。精神创造不同于物质生产,物质产品的规律是推陈出新,但精神创造却会历久弥新。所以尽管时代产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今天还是在读《诗经》《楚辞》,读唐诗、宋词,读“床前明月光”,这些伟大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

其实从书斋到展览,从纸媒到网络,传播的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在更新,受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有的线上展览还可以把你的作品放大来看。但是这些变化同精神创造并不是一回事。

羊城晚报:那您觉得作为精神创造永远不变的内核是什么?

刘斯奋:不同行业有不同情况。我是搞艺术的,我觉得想获得永恒,最起码要有两条:一是要有个性,尽量做到与众不同、不可复制的独一个,共性只是体现了一时的风气,风尚一过很容易就被淘汰;二是要有激情,只有把高尚的情感贯注到作品中,才能永久打动人。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2022年5月8日《羊城晚报》A7版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孙爱群 陈桥生
执行统筹:邓 琼 吴小攀 朱绍杰

主办单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合作单位: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画院 广东美术馆 广州雕塑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琼
编辑 | 文艺
校对 | 谢志忠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