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这五年 |“软”“硬”联通齐发力 大湾区发展再提速

来源:大洋网 作者:申卉 发表时间:2022-05-21 14:23
大洋网  作者:申卉  2022-05-21
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热火朝天建设中的前海。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轩慧摄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心、关注、关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17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亲自见证《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启动。2019年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9月,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方案对外发布,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引擎。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实干者。在“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人民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都在粤港澳大湾区,比2017年净增加了2万多家。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硬联通提速 引擎“马力全开”

南沙港旁,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后,从满载40个集装箱进口木材的首趟海铁联运班列驶向大湾区重要木材市场江门,到开出首趟“海南自贸港-南沙港-西南地区”粮油海铁联运专列……一个覆盖湾区、辐射内陆、联通全球的综合物流网络体系正在成为现实。

伶仃洋上,随着最后一块面网安装到位,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猫道实现全线贯通,标志着大桥空中施工通道搭设完成。这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计划全线2024年建成通车。

如今,大湾区基础设施正加速互联互通,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三地往来更加快捷,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

珠江口东西两岸,一座座跨江跨海通道飞跃天堑。从北往南看,黄埔大桥、南沙大桥、广深港高铁、虎门大桥、港珠澳大桥,已建成的4条公路跨江通道以及1条铁路通道次第排开,与在建的佛莞城际铁路、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深中通道等架起大湾区的“横向走廊”。与此同时,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

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雏形初显。白云机场三期、深圳机场三跑道、香港机场扩建等加快建设。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0万标箱。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跨城跨境通勤持续优化。新横琴口岸、青茂口岸相继开通,创新实施“一站式通关”“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通关模式,2/3出入境旅客通过自助方式通关、基本实现排队不超过30分钟。作为在广州工作的内地首批港澳籍公职人员,澳门青年刘延鑫告诉记者,以前回澳门主要在南沙港搭船,等未来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铁路通车后,他可以直接从南沙出发,回家将更方便。目前,广东携手港澳大力推进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逐步实现一张车票、快速换乘的湾区轨道“一小时生活圈”。

2022年一季度,南沙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通讯员南宣摄

规则软对接 释放“化学反应”

如果说“硬联通”着力建设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那么以“湾区通”工程为代表的“软联通”,则聚焦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

今年3月底,广州正式开通“穗澳通”一站式商事登记服务,创新推动开办服务前移、离岸全程电子化办理,便利澳门特别行政区申请人在穗创业投资,快捷落户广州。如今,港澳企业商事登记已实现“一网通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内办结。

广州还在跨境法律服务领域率先破局,积极推动法律服务集聚区建设。2020年1月,广州市首家、全国第三家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在南沙成立。截至今年3月,广东省已批准合伙联营律所15家,共有108名港澳律师派驻到合伙联营所,204名港澳居民经批准成为内地执业律师。随着“湾区通”工程的深入推进,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更多企业和人才选择大湾区投资兴业。

如今,在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广东对港澳实施更短的负面清单,基本实现与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港澳企业在法律、会计、建筑等领域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而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方面,“深港通”、债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措施落地实施,人民币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香港、澳门居民通过代理见证开立内地银行个人账户超18万户,拓展银联港澳版“云闪付”APP、微信和支付宝香港电子钱包等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大湾区居民享受跨境金融服务更加便利。

与此同时,职业资格认可和标准衔接范围的拓展也为更多港澳专业人士打开了通往内地市场的新空间。近年来,广东在医师、教师、导游等8个领域,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带动30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同时,广东还在全国率先试点面向港澳居民招聘公务员、出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管理办法。

要创业来广州,要创新到广州。听着这样的感召,来自澳门的“85后”青年陈祥辞去澳门公务员,选择在广州闯出一片天地。广州也开启定向港澳招录公职人员,为港澳青年拓宽就业空间。南沙区产业园管理局的洪逸曦是首批入职的港澳青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部工作一年多,很快他就能见证新校区的开学。如今在南沙区政数局港澳政务服务中心担任服务专员的陈慧兰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香港女生。在她看来,内地公职机构行政方式之新、改革创新之快令她惊讶。而在不断适应快节奏的同时,她也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更多港澳企业更好地在大湾区投资兴业。

重大合作平台齐发力 共筑开放新格局

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个个重大合作平台如大珠小珠落入大湾区的“玉盘”之中。建设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探索、积累经验,有利于“以点带面”,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深化合作。

横琴、前海合作区起步成势,有效拓展港澳发展空间。去年9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先后出台,目的就是通过横琴和前海这两个合作区建设加快推动粤港澳三地合作,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让粤港澳三地共享各种合作带来的发展和推动力有更大的作用、更大的进度、更大的力度。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创新粤澳双方共商共建共管新体制,管委会、执委会和省派出机构揭牌运作,“澳门新街坊”综合民生项目启动建设,将为澳门居民提供约4000套住房,合作区累计注册澳资企业4700多家、近两年增长2倍。澳门街坊总会理事长吴小丽坦言,合作区给澳门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面向未来,她期待进一步放宽横琴药品和医疗器械市场的准入门槛,开辟一条境外药品、医疗器械申请的“绿色通道”,便利澳门医生跨境执业以及居民跨境就医,推动合作区医疗“一体化”发展。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聚焦与香港现代服务业合作,统筹推进“物理扩区”和“政策扩区”,坚持1/3以上土地面向港企出让,累计注册港资企业1.19万家,2021年前海合作区(扩区后)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55.7亿元、同比增长10.5%。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皇岗口岸重建、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等加快推进,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40个。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赋予大湾区建设新的重大使命。下一步,广东将全力以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以及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数据

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

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

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

比2017年增加8家。

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比2017年增加2万多家。

粤港澳大湾区孵化器、众创空间全国最多,发明专利的有效量、PCT国际专利有效申请量均居全国首位。

广东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3.14%。

“十四五”时期,广东规划建设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居全国首位。

省、市科研项目财政资金跨境拨付超3亿元,惠及十余所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

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能力超过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0万标箱。

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运营,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近2500公里,“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形成。

广州实践

探索与港澳司法规则衔接

随着大湾区各地市不断强化合作,粤港澳协同发展进入“深水区”。由于粤港澳三地分属于不同法域和关税区域,法律服务的“跨境壁垒”为大湾区发展提速带来挑战。

广州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在与港澳规则衔接方面,南沙被赋予重任。近年来,广州南沙在跨境法律服务领域率先破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广州·南沙)法律服务集聚区,正是南沙积极探索与港澳司法规则衔接中的创新之举。

2020年9月,位于南沙蕉门河畔创享湾的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广州·南沙)法律服务集聚区(简称“南沙法律服务集聚区”)正式启用。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汇聚了诉讼、仲裁、公证、司法鉴定、调解、律所等法律服务资源,目标是打造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法律服务业示范区。

目前,南沙法律服务集聚区已进驻了南沙国际仲裁中心、南沙区(南沙自贸区)人民法院涉外和商事审判中心、“一带一路”域外法查明(广州)中心等近30家专业法律服务机构,吸引各类法律专业人才超300人。“这些机构的入驻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跨境和涉外法律服务的生态圈。”金桥司徒邝(南沙)联营律师事务所主任黄志勇指出。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南沙法律服务集聚区共受理民商事和涉外诉讼案件832件,案件标的额约7300万元;受理商事仲裁案件427件,涉标的额约26亿元;开展涉外商事案件调解162件,涉案标的额约7000万元。这里还诞生了一批规则衔接典型成果,创下了24天成功调处标的额超24亿元的商事纠纷奇迹,展现了商事仲裁的广州速度。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申卉

“双区”建设发力,激发乘数效应

——迎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系列评论

□ 广言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推进“双区”建设,是使命所在,亦是机遇所在。近年来,广东举全省之力推进“双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步伐坚实,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能。

湾区“通脉”,活力涌现。“硬联通”成绩斐然。交通先行,助力发展“乘风破浪”。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珠江口东西两岸跨江通道陆续建成,“轨道上的大湾区”不断提速,“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人便其行、货畅其流,活力涌动。“软联通”蹄疾步稳。机制改革,赋能开放。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全面提速,港澳企业商事登记“一网通办”,港澳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执业资格……种种改革举措推动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形成。

创新驱动,“引擎”欢鸣。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近年,粤港澳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投入运营,推动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企业和领军企业建成,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全国排名“五连冠”,“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蝉联全球第二……

跬步千里,功在不舍。继续做好“双区”建设大文章,持续释放强大“双区驱动效应”,勠力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大引擎,我们就定能在服务全国大局中不断书写优异答卷。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