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这五年 | 活化利用老街区 留风韵成气候吸引人

来源:大洋网 作者:吴多 发表时间:2022-05-21 14:23
大洋网  作者:吴多  2022-05-21
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活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促成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落地……

千年岭南古村泮塘五约焕发新活力。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通讯员荔宣 摄

翻开荔湾的文化“家底”,不得不说丰厚。荔湾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有 14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1家“中华老字号”企业、45项非遗项目, 是“中国曲艺之乡”“全国先进文化区”“中国民间文化之乡”“广东十大传统美食之乡”“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家底厚,还要用得活。上下九、恩宁路、荔枝湾……广州26片历史文化街区里,荔湾占了14片,而广州人的“乡愁”,亦离不开西关。近年来,永庆坊、泮塘五约代表的恩宁路、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案例,蜚声四海。而剩下的12片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到今年,进入密集启动阶段。

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活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促成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落地……在荔湾区南北片,今年以来,全面打造岭南文化中心区的鼓点密集,传递荔湾率先建设老城市新活力示范区的决心和干劲。

在“2022湾区诗会之上巳节雅集”活动中,诗人泛舟荔枝湾吟诗赏景。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实习生林潇雅 摄

5月20日,在广州永庆坊,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5月19日,荔湾区和平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公众咨询委员会(下称“公咨委”)成立,探索居民协商共建,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升级。20天的时间里,荔湾已陆续成立4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公咨委。此前,荔湾全市率先成立区级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为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贡献专业力量。

荔湾提出,将发挥岭南文化中心核心区的历史文化优势,依托全市资源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岭南文化特色,把北片区精心打造为看点集中、业态丰富、魅力十足的文商旅活力区。荔湾文商旅活力区12.1平方公里,其中2.36平方公里的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抓手。今年,荔湾将全面完成所有历史文化街区的底数摸查和方案编制,开工上下九—第十甫、耀华大街等6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

截至目前,上下九-第十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一期)实施方案已提请区规划名城委审议;逢源大街-荔湾湖(西关记忆项目)实施方案已完成专家评审,正在修改完善方案;耀华大街、和平中、多宝路、恩宁路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实施方案正在开展第三轮深化修订。

在“三月三·上巳在西关”活动中,学童诵读《新三字经》。

公众意见织密“绣花功夫”针脚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利用不可能采用同一个路径,必须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因而更需有章法可依。据了解,《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工作机制》已经拟制,该机制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的5个阶段、12个工作步骤,并完善了公众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规则,着力构建“党建统领、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公众参与、社会协同”工作格局。

“历史是城市文化最深刻的记忆、城市特色的来源,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广州城市发展的脉络,明白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从而明确未来的发展之路。”荔湾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蔡云楠表示。他呼吁,不能要求历史文化街区的人们按照原来的生活方式来生活, “保护不是把好的东西供奉起来,需要体现、融入生产生活中。”

他的呼吁与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不谋而合,这也成为荔湾全面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的指导原则。

上下九-第十甫、耀华大街等六个历史文化街区计划在今年6月动工。在这之前,荔湾区广泛开展了 “入户问卷调查”,已收集群众意见约9.95万条。从今年4月底开始,耀华大街、上下九-第十甫(一期)、多宝路、和平中4个历史文化街区公咨委陆续成立,开始运转。

“既要保留历史文化风韵,也要打造出成气候的、能吸引年轻人的氛围。” “希望结合已经完成的微改造来做方案,利用好此前的基础。” “要注重实用性,增加居民晾晒、休闲、锻炼以及电单车充电场地。”在耀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公咨委第一次会议上,委员们提出意见、建议。“增加商业氛围感,引入高端品牌、设计特色招牌。”“满足民生基本需求,在增设机动车停车位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非机动停车空间。”近日,上下九-第十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一期)公咨委委员如是说。

而这些宝贵的意见,将在一次次讨论中被收集,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绣花式”改造的针脚更细、更密。

新旧并存融合

丰富岭南文化时代内涵

“老地方”·新活力

5月18日,位于荔湾区黄沙大道誉江路的广州铁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从1907年7月粤汉铁路起始站——黄沙车站建成通车,到20世纪90年代成为当时华南最大的水陆兼备、站港合一的特等大型货运站,再到2005年6月退出历史舞台,百年黄沙老站如今焕发新活力,纵然乘客变成了游客,经过改造,它代表的广州铁路百年奋斗故事,依然有人聆听。

除了黄沙老站,近一两年来,在荔湾,还有文昌北路的中共广东省临时委员会活动旧址,荔枝湾畔的陈廉仲、蒋光鼐旧居,广州市郊一区农会旧址、广州儿童剧团团部旧址,上下九陶陶居、龙津西路泮溪酒家等,得到修缮或升级改造,为展陈荔湾岭南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等提供空间载体。

“老技艺”·新活力

“老技艺”“老物件”,不再单单打着“情怀牌”博关注,在各方的努力下,它们正展现新的面孔,收获当代人的追捧。

以粤剧为例,越来越多青少年成为代言人、传承者。“如今的家长慢慢转变了观念,不再刻板地把粤剧当作老人家的消遣,有的甚至全力支持孩子来学。”粤剧艺术博物馆少儿粤剧传承基地导师唐沛文表示。“粤剧热”的背后,不仅是新一代文化自信的提升,也离不开近年来荔湾推动粤剧粤曲、“三雕一彩一绣”等岭南非遗精粹传承发展的努力。

新时尚·新活力

现代、时尚的新事物,也在荔湾这片土地生长。今年5月初,一艘已具雏形的“巨轮”闪耀白鹅潭南岸。作为广东省重点文化工程、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广东省“三馆合一”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彰显广东特色、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国际知名、亚洲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化文化博览群体,辐射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全国。

以省“三馆合一”项目为领航,荔湾将升级南片的信义会馆、1850创意园,依托珠江钢琴创梦园等创意园区,吸引文化传媒、动漫影视、时尚消费等企业进驻,实现高质文创园区集聚发展。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 通讯员荔宣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