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全面纵深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

来源: 作者:李晓旭 发表时间:2022-05-21 18:39
  作者:李晓旭  2022-05-21

深圳前海

深圳前海欢乐港湾“湾区之光”摩天轮

文/李晓旭

图/王 磊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踏上“二次创业”的新征程。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意见》印发以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深圳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深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坚决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扎实推动一系列部署安排,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进入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

截至目前,《意见》部署的56项重点任务中,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11项已经完成,海洋大学筹建等45项取得重大进展,5方面47条“深圳经验”在全国推广,深圳先行示范作用进一步彰显。

image.png

深圳欢乐海岸

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穿上实验服,戴上手套,将超低温冰箱里的实验小试管取出,把试管中装有的冻存人源细胞系放在培养皿中……春光不负赶路人,4月的南海之滨,在深圳湾实验室里,从全球范围高标准引进的人才正在开展肿瘤疾病相关的蛋白质活性调控研究。

深圳湾实验室是深圳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行动中全力支持建设的生物医药领域重大创新载体。700多名国际化科研人才,90余个科研团队,100余位院士、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聚到湾里”。“未来,我们的实验室会更大,湾里人会更多,努力把深圳湾实验室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与临床医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深圳湾实验室的相关负责人对此充满期待。

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央赋予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正在这座创新之城拔地而起。相关数据显示,深圳已有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累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创新载体超过3100家。“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这条推广至全国的“深圳经验”也在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实践。

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一批批市场主体不断孵化、壮大,成为深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截至2021年底,深圳全市共有市场主体380万家,数量居全国第一,包括139万家个体工商户和241万家企业,形成了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

如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命健康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已形成20大产业集群,同时,八大未来产业也源源不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深圳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步入正轨,“质量”由此取代“速度”成为深圳经济的主基调。去年,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个产业集群合计实现增加值超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近4成,且增速也显著高于GDP增速。

目前,深圳在5G、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石墨烯太赫兹芯片、柔性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的产量居全球同行前列,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中小型科技企业超5万家。去年全市逾4万亿工业总产值中,超过7成来自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文明让城市焕发生机活力

“深圳在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位居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二。”这是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圳“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亮眼成绩单,更是属于2000万深圳市民的荣誉。文明,是一种深圳温度。它渗透在科教文卫体稳步发展中,良好社会治安和井然社会秩序里,滋养着城市文化品位和群众生活质量。

“4栋的可以下来做核酸啦!”这是此前南山区南头街道前海社区港湾丽都小区志愿者们,用小喇叭呼叫业主下楼做核酸的场景。进入2022年,深圳的文明之光,在抗击本轮疫情的过程中更为闪耀。作为国内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深圳全市目前共拥有注册志愿者280万人。今年3月中旬,深圳注册志愿者人数连续5天增长1万人以上,其中3月17日当天新增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2万人。整个3月份,共有3.3万名、10万人次注册志愿者参与防疫工作,涉及核酸检测引导、封控区和防控区入户排查、防疫物资转运等志愿服务,作出了突出贡献。

“十大特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全面完成,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一期、海滨生态体育公园等建成使用,国深博物馆、深圳创意设计馆、湾区书城开工,深圳音乐学院揭牌,滨海演艺中心启用……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2021文明成绩单尽收眼底。去年,“南山书房”、盐田遇见图书馆、悦海图书馆等一批新型文化空间纷纷亮相,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更暖、更实;深圳推出的大型交响套曲《我的祖国》、舞蹈《烈火中永生》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居民文化自信再上台阶;南连深圳湾、北通大学城的大沙河生态长廊全线贯通,已建成各类公园逾1000个,生活质量的提升让市民身心愉悦。

民生“硬投入”的同时,深圳也有文明“软保障”。2020年7月,深圳市文明委印发《深圳市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方案》,将文明上升到法治层面。电动车骑行者不戴头盔、闯红灯、逆行;不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分类投放;共享单车不文明停放……去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条例》,首推不文明行为治理清单。

以法治促进文明,以机制保障文明,以科技助推文明,以文化滋养文明,以共建共享文明,以传播弘扬文明。去年,深圳审定发布了第三批党史教育基地,推出前海石公园等10处深圳改革开放重要史迹,加强莲花山、阳台山红色资源挖掘开发利用,精心打造“改革开放再出发”等红色旅游线路,并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落实为各项惠民举措。

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

近年来,深圳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和改革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应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把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生态环境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面对学位不足的民生关切,深圳规划布局建设四大“高中园”,大力实施“名校+在办校”“龙头校+新办校”的集团化办学和联盟式发展模式,推动教研资源共建共享,骨干教师互相流动,促进基础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发展。

围绕医疗卫生短板,深圳出台国内首部地方性健康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构建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架构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出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启动全新体制机制医学科学院建设,完善以23家区域医疗中心和20家基层医疗集团为主体的整合型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

深圳坚持“房住不炒”,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去年,深圳率先建立二手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实施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去年建设筹集公共住房9.65万套,供应4.23万套;建设筹集租赁住房11.7万套,新开工住房1528万平方米。深圳还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5个,让老旧小区居民生活更加舒适。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这样的生态环境,在深圳并不只是想象。深圳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目前,深圳全市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稳定消除黑臭。五大河流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茅洲河、深圳河国考断面平均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省考断面平均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市民在水生态环境方面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提升。

“深圳蓝”和“千园之城”是深圳的靓丽名片。林在城中,城在林中,市民推窗见绿、四季见花。2021年,深圳PM2.5年均浓度1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AQI优良比率)达96.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超大城市中排名第一。

勇立潮头、先行示范、狠抓落实、久久为功。全面铺开、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圳正在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编辑:邓豪杰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