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梅县区:传统古村落彰显浓浓客韵勃勃生机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5-22 09:18
金羊网  作者:  2022-05-22
实施“强基”“造血”“铸魂”工程

文/危健峰 冯森达 王雅

青山云低处,围龙韵客家。行走在梅州市梅县区的侨乡村,一座座古朴的客家围龙屋映衬在山脚、散布在田野,白墙灰瓦、袅袅炊烟,客家的传统古村落散发出浓浓的魅力……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近年来,梅县区依托丰富的客家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古色、红色、绿色,多镇多村联动推进美丽乡村示范“1+N”工程,统筹抓好古镇古村,古民居古树木等的保护与开发,集中资源打造了丙村、雁洋、松口等一批示范样板,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发展道路。

梅县区松口镇爱春楼 梅县区新闻办供图

实施三项工程 激活古村落丰富资源

梅县区客家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古村落资源丰富,有千年古镇·松口、中国古村落·侨乡村等一批名镇名村,是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最美县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和广东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区。

近年来,该区累计投入1.9亿元推动传统村落活化利用,拥有24个传统村落,是广东省传统村落数量最多的县区,有15个传统村落获中央专项资金支持,资金使用率达到78%。

梅县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为何取得如此优异的成效?关键是实施“强基”“造血”“铸魂”工程。

“强基”方面,梅县区结合乡村振兴,坚持点上出彩和面上美丽相结合,聚焦生活污水治理,集中供水全覆盖,村庄道路建设等攻坚,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提升乡村美丽宜居、绿色生态建设水平,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提供支撑。建成精品示范村67个,连线打造“三江四线”生态景观廊道,建成连接3镇14村总长26公里的沿石窟河连片美丽乡村精品游线。

“造血”方面,梅县区发动161家企业结对帮扶,“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文旅产业、现代农业,激活美丽经济,实现古村落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相统一,村民、集体、企业获得共赢。比如雁洋镇桥溪村,充分利用其丰富客家民居建筑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打造成集康养、户外休闲度假的桥溪古韵风景区,以运营分红作为集体收益,实现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还有南口镇侨乡村,通过集体公共资金投入闲置民宅流转,引入社会资金开展旅游和农业产业化,很好地保留“山-村-田-水”的传统肌理,形成村民-企业-政府多主体联动参与,形成传统村落发展的典型模式。

“铸魂”方面,通过文化展示、文化活动,丰富传统村落文化内涵,重铸美丽乡魂,留住美丽乡愁。比如松口镇大黄村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通过活化利用古民居、古建筑、古码头,提升展示客家人下南洋的客侨文化和客家孝廉文化、金柚文化,打造乡村IP,成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分会场之一。梅县区先后入选全省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名单,建立了城乡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连片集中打造 创新古村落活化模式

如何用践行“两山”理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客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样板这一总体目标?梅县区提出,以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为撬动点,以共同缔造为平台,创新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模式,建立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整合文化、山水、产业资源,形成集中连片利用模式。

构建“三片两线”,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三片”统筹分别是:客家文化旅游示范片区(丙村、雁洋、松口、松源)、侨乡文化展示片区(南口)、客家大宅建筑文化传承片区(水车、梅南)。“两线”串联,分别是美丽廊道串联线和美丽水系游憩线,通过联动各片区的资源配置和协同发展,实现人与生态和谐共生。

推进城乡融合,创新全域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通过挖掘、引入事件、品牌,打造精品线路,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实施全区乡村整治行动,形成全域保护利用示范。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农业种植业向农业加工、农业康养模式的转变,特色建设现代农业园,医药园围绕着自然、山水、人文特色建设文旅、康养、休闲等综合体,提升全域乡村发展质量和品质。完善关键性、适宜性、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关键节点,提高传统村落交通通达性,加快智慧旅游设施配套建设。

分类施策保护,创新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多方参与、分类施策开展保护修缮与综合整治,动员村民、乡贤、政府、企业等多主体参与,活用闲置建筑,改善民生服务;以名人故居作为文化旅游资源,以村为景打造旅游IP。科学引导传统建筑活化利用和民居更新维护,建立“不同级别、不同类别”的传统建筑改造的管理规则和机制,建立建筑活化利用导则、规范。创新传统村落资源活化利用,重点推动“三变三融合三增”,即民房变民宿、片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保护与发展融合、宜居与宜业融合、文化传承与文旅产业融合,片区增色(古色、绿色、红色)、乡村增美(以点带面、连点成片)、农民增收。

共建共治共享,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长效机制。通过党建引领帮扶,促进资源引入,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过程中的龙头作用,借力广州对口帮扶梅州市的契机,引入资源、政策等优势,通过驻镇干部引入,提升梅县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动力。通过深化文化认同,促进回乡投资,借力100多万海外侨胞,吸引海外侨胞回乡投资。通过强化村民主体,推动共同缔造,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保障村民权益,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先行先试,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利用传统村落资源,创新机制研究。

集群示范带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基本实现梅县传统村落‘集群示范、整体保护、连片发展’,通过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梅县区在古村落示范重点建设中提出具体目标,并实施“三步走”计划。

第一步:稳保护、促传承。进一步改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环境。修复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必要民生改造。修缮传统村落相关文保单位及重要建筑。进行传统建筑普查和改造意愿调查;建立传统建筑电子档案,保护、修缮任务清单;结合使用状态“常年使用、候鸟式使用、闲置”制定活化利用方式。明确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发展策略。“三片”统筹,实现整体保护和资源规模化、多样化利用;按照“丙雁松片区、南口镇片区、水车镇-梅南镇”三个集中连片片区,形成特色化和差异化的三个特色发展模式片区。

第二步:亮特色、促发展。明确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发展模式和行动安排。“客家文化+旅游”的丙雁松模式:聚焦大企业吸引情况、旅游收入比重、旅游收入反哺村落保护的比重等;“客侨文化+文化IP”的南口镇模式:聚焦在文化IP个数、影视拍摄次数、大型会议论坛次数等;“客家大宅群落+都市休闲”的水车镇-梅南镇模式:注重文化研学基地建设个数、大宅建筑的活化利用率等。通过机制建立和资金、人才、土地等各类保障,促进传统村落活化发展,建立政府-社会-村民共同参与机制。

第三步:强示范、促全域。集中连片形成合力,并以集中连片区带动辐射周边发展。按照传统村落事件策划、精品线路带动激活、全域保护利用示范三个阶段明确工作目标和实施步骤;强化优势产业带动,联动传统村落周边特色资源;通过新增地理标识品牌、规范化优势产品产业园区建设等措施,优化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5月22日《羊城晚报》A特47版


编辑:刘嘉文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