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领,把乡村建成幸福家园(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①)
人民日报记者 常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乡村建设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
如何加强科学规划,让乡村振兴蓝图照进现实?如何健全机制,落实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如何稳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围绕这些问题,我们推出“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编 者
规划师下乡编制蓝图,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江西省永丰县藤田镇易溪村,新房整齐规整,庭院花果飘香,文化广场与游园小景相映成趣。田园美景背后,离不开乡村规划师的付出。
提起初到易溪村的印象,挂点帮扶的乡村规划师帅斌勇连连摇头:“当时,老房子年久失修,垃圾乱丢,基础设施落后,不少乡亲有怨言。”
“不要脏乱差,想要整洁美,这是乡亲们的共识。可具体怎么干,大家伙七嘴八舌意见不统一。”一番走访下来,帅斌勇提议召开村民大会,反馈入户收集的村民急难愁盼,把规划思路逐条解释给大伙儿听。
经过努力,村民们就规划方案达成共识。易溪村有序推进村道拓宽、环境整治,村庄逐渐美起来。村民全程参与,成了乡村建设的主人翁。
“那棵老樟树下建起的村民议事点,就是乡亲们出的金点子。”易溪村党支部书记王家俊介绍,为了实现乡亲们的这个提议,帅斌勇实地勘察,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方案,扎实推进建设。如今,这里成了乡亲们商议村中大小事务的好场所。
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要让一张张蓝图变成乡村美景,乡村规划师的执行力至关重要。
规划引领,四川成都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这个昔日的贫困村正变成宜居宜游的幸福新村。看到乡亲们的“旅游饭”越吃越香,崇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派驻白头镇的乡村规划师曹云华倍感欣慰。
五星村的蝶变,离不开曹云华的规划设计。大到发展规划编制,小到绿化树种配置,他都全程参与、严格把关。建设中,下工地盯施工;运营后,参与编制民宿管理服务办法……在曹云华的全程“陪伴式”规划服务下,五星村变身“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佳介绍,经过多年实践,乡村规划师制度已实现全市乡镇全覆盖。为广泛吸引人才,成都面向社会公开招募510余人。同时,在市、县两级设立乡村规划专项经费,为乡村规划师履职提供保障。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养乡村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和乡土人才。“科学推进乡村规划,要用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副教授高伟说,乡村规划师不光要规划蓝图,还要“陪伴式”服务规划实施,要优化挂点乡村规划师的在地服务,提升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等水平。
近年来,在自然资源部的积极推动下,一大批乡村规划师活跃在基层一线。各地通过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乡村规划师制度等,有力促进了乡村建设提质增效。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要继续鼓励引导大专院校和规划设计机构下乡提供服务,深入实施规划专业人才下乡,进一步打通规划实施“最后一公里”。
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乡村生活美美与共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雅里村,一幅江南水乡美景。村里拓宽了道路,通上了天然气,连通了水系。生态洗衣房里,三五个村民正在洗衣服。“洗衣后的废水统一处理,不污染水源。”70岁的村民金建成满面笑容地说。
不光洗衣房,村里家家户户都做到了雨污分流,生活废水分类收纳,输送到村里的污水处理终端统一处理。“从村庄的资源禀赋、村民的生活习惯出发,我们对村庄统筹规划,优化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雅里村党支部书记宋小如指着规划图介绍,村北是生产区,村中央是生活区,西侧是盆景长廊。“我们村是浙江省首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示范村,近20年来,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如今,村子已是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宋小如满脸自豪地说。
乡村规划着力提升服务功能。曹宅镇党委书记方伟介绍,镇里规划建设了养老服务中心、妇儿之家、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小公园、小广场等便民设施,很受乡亲们欢迎。
“一荤两素一汤才3元,真实惠!”“木耳炒肉片、排骨炖山药,味道真不错。”……午饭时分,雅里村的养老服务中心传出阵阵欢笑。“家门口养老,生活真舒心。”村民王宗正感叹。
产村融合,宜居又宜业。依托果蔬产业园、盆景长廊等产业基础,雅里村规划引领“农业+文旅”融合发展。“乡村美味、美景的吸引力正逐步转变成生产力。”宋小如指着一块甜玉米地介绍,这是村里新规划的“共享农田”,村里提供托管服务,供需对接、产品直供,首期推出的50多亩很快以每亩每年1.5万元的价格被认领。村民黄锦祥加入了“共享农田”耕种管理队,他说:“一天能拿120元工资,这新‘饭碗’真不错!”
有了好的规划引导,乡亲们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高涨。近3年来,雅里村沿线发展成为金东区重要的盆景培育与交易中心。盆景产业美化了村庄环境,鼓起了村民腰包,全村150人从事相关产业,年产值1300多万元。
放眼全国,经过科学的规划建设,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了“环境美”与“生活美”共享的幸福家园。乡村建设行动如火如荼,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村容村貌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乡村“硬件”“软件”同步强化,乡亲们出行、看病、上学、办事都更加方便,去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31元,实际增长9.7%。
中国农业科学院乡村环境建设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向群说,乡村规划建设不仅要改善人居环境,更要促进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持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提升富民产业效益,美美与共,乡村生活将更加美好。
保护性发展,扬长补短,传统村落焕发新机
村如其名,进入湖北省广水市武胜关镇桃源村,眼前豁然开朗:两山之间,一片平畦,溪流蜿蜒。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里,百年以上的石头民居有200多处,百年以上的柿子树有600多棵。
“石头村”“柿子谷”是桃源村的独特景观,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金字招牌。“保护传统、突出特色、修旧如旧,这是我们乡村规划建设的总原则。”桃源村党支部书记殷修勇说。
说起乡村建设历程,殷修勇打开话匣子:刚起步时,有人提议“把石屋推倒,建成连片新房”,可绝大多数乡亲看着老屋、古树舍不得。经过反复商议,大伙儿形成统一意见——对百年石屋进行保护性整修,村里从北京邀请专业团队量身定制发展规划。
郑向群说,乡村规划建设要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体现乡土风情,不搞大拆大建。
“古朴原真”的乡村规划落地生根,桃源村村民们建民宿,开农家乐,打土灶,烧农家小吃,让客人们感受原汁原味的山乡生活。村里还建起了制醋、酿酒、挂面等民间手工艺作坊。桃源村持续擦亮“乡愁”招牌,村里人气越来越旺。
关停所有矿山,挖掘文化资源,这是浙江省长兴县李家巷镇石泉村在乡村建设中做出的选择。石泉村始建于南北朝时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保护中利用,让古村落活起来,就能带火乡亲们的日子。”村委会副主任高蔷薇介绍,经过规划论证,石泉村走上了古村落保护建设的新路,带动100余户村民实施美丽庭院“微改造”,重塑古村靓丽风景线。古风酒吧、古风研学……一个个别致的业态陆续营业,去年村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带动50多户村民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传统村落承载乡愁,是乡村文明的载体。目前全国有6819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实施挂牌保护。中央财政给予资金支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和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各地因地制宜,改善村落人居环境,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乡村规划建设补短板的同时,还要扬长板。”高伟说,要保留地域特征、乡土特色,加大保护力度,让乡村文明更好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