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浩贤:做个医教研的有心人

来源:金羊网 作者:梁瑜 发表时间:2022-06-01 14:48
金羊网  作者:梁瑜  2022-06-01
《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正式出版

《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正式出版

外科医生坐在手术室的控制台上,通过操纵机器人的机器臂进行手术。机器人手术刚出现时,这一革新性外科手术系统就引起了全球轰动。据统计,目前全球已累计开展各类机器人手术超过1000万例,机器人在肺癌、食管癌和纵隔肿瘤等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尚无关于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的相关指引、实用性书籍和教材。

日前,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杨浩贤主编、全国24家大单位的知名专家共同参编的《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正式出版,系统介绍了机器人胸部外科手术的临床应用、手术技巧和理念。主编杨浩贤的背后,是国内较早开展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的青年专家之一,机器人胸部肿瘤手术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声望。

67万字专业著作正式出版

“历时两年半,《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终于正式出版。衷心感谢赫捷院士的关心指导、我国机器人胸外科奠基者和开拓者罗清泉教授和王述民教授的支持、矫文捷教授和李鹤成教授的加持、傅剑华教授的审校,以及来自全国各大兄弟单位的知名胸外科大咖参编贡献!”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副主任杨浩贤在朋友圈里感慨。最近,他主编的《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正式出版,在业内引起极大关注。

杨浩贤告诉记者,这本著作构思始于2014年,2019年底启动,两年半后正式出版。全书多达67万字,图文并茂,还能通过扫码观看经典手术视频。该书由他主编,国内24位胸外科机器人手术大咖参编。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院士在读完样书后为这本书作了两页的序,体现了赫院士对该书的赞赏。

他在书的前言中提到,经过20年的发展,机器人胸部肿瘤手术在大的胸外科中心日臻成熟,现已迎来快速推广阶段,因而急需相关专著来系统介绍机器人胸部肿瘤手术的基本理论、手术技术和外科理念。“技术推广和理念传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驱使我把机器人微创胸外科手术的经验分享出来,供胸部肿瘤外科的同道参考。”说到写书的初衷,杨浩贤这样对记者说。

作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专家,杨浩贤有三个主要身份,一个是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专家,一个是中山大学的教师,另一个身份是医学科研工作者。这就意味着他在日常医疗工作以外,还有两项很重要的任务:一项是教学,另一项是开展研究。

“教学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杨浩贤把教学看做是自己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他日常要给本科生、博士生教授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及胸部肿瘤等相关知识,还有当前肿瘤外科领域最新的进展、研究动态、发展趋向等。

114faec4cda232ac87ce1ed193225ee.jpg
金羊网“岭南名医”智库专家杨浩贤主任

赴美接受前沿机器人手术培训

杨浩贤是国内较早开展机器人手术的胸外科医生之一,研究方向为肺癌、食管癌和纵隔肿瘤。2018年至今,他带领团队已主刀完成近600台机器人胸外科手术。

1994年,杨浩贤考取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前身)临床医学全英班。与很多医学生相似的是,他在临近本科毕业时决定继续读研深造,而且选择了最具有挑战性的胸外科,师从知名肺癌专家吴一龙教授。硕博连读毕业后,他先到我国胸外科领域的领头羊之一的上海市肺科医院工作了几年,专注肺部疾病。4年后又回到广州,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做博士后研究,在知名胸外科专家傅剑华教授的指导下开展肿瘤学研究。

长期的临床工作让杨浩贤体会到,普通微创手术已经达到一个瓶颈,要想突破必须依靠新科技。“那时候美国机器人手术热火朝天,反看国内,北京、沈阳、上海等也引进了几台手术机器人,但在全国范围内尚未普及。”2010年开始,他决心到大洋彼岸学习更先进的技术。翌年就开始不断申请出国进修的机会,3年后终于得以成行。

2014年1月到2015年6月,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和中山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资助下,他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远赴全世界最早做机器人手术的医学中心之一的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CC)开展胸部肿瘤微创/机器人手术相关研究。这次留学对他的职业生涯有重要意义。

刚到美国的2014年初,MSKCC的18个设备齐全的手术室,其中7个已经配置了手术机器人;主刀医生坐在操作台前,将操作指令通过传感器精准地传给机器人,机械臂则在手术台上精准地进行手术……到2015年初,当最先进的第四代机器人问世时,MSKCC又一次性购买了5台新机器人设备,这一切让杨浩贤深感震撼,使他强烈地感受到机器人精准微创外科是未来胸外科发展的方向。他每天泡在模拟实验室里训练,像一块海绵,不停地汲取新的能量和知识。

金羊网“岭南名医”智库专家杨浩贤主任

8年前开启回顾性研究

与此同时,他开始思考:机器人手术推广后,是否能够延长肺癌病人的生存期,或者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然而,即使在美国这个机器人手术技术层面已经有深入发展的国度,也缺乏这方面的权威数据。

2014年,还在留学的杨浩贤没有耽搁,立即开启了机器人肺癌外科患者长期生存的相关研究。在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胸外科主任David R. Jones教授和机器人肺癌手术权威Bernard J. Park教授的肯定和支持下,他收集了癌症中心长时间随访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大样本总结后发现:对比机器人手术、传统胸腔镜及开胸三种手术方式,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与传统胸腔镜肺癌手术相比,机器人肺癌手术能够减少患者疾病复发,5年无病生存率提高了7%。他分析,这或许与机器人辅助下淋巴清扫更彻底导致复发转移减少有关。

不久后,杨浩贤虽然回到了国内,但研究仍未停步。他在《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前言中自述,所谓“生正逢时”,他学成回国时,正值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上马机器人手术项目,使他所学有了用武之地,也得以继续完成更多手术机器人的研究。最终成果发表在2017年世界外科领域的权威杂志《外科学年鉴》上,成为全球第一个系统比较机器人、普通胸腔镜和开胸三种手术模式长期疗效的研究。

金羊网“岭南名医”智库专家杨浩贤主任

多项前瞻性研究得以开展

然而在他看来,这项回顾性研究并不足够,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是他下一个目标。

“临床做到哪里,科研就跟到哪里。”杨浩贤自称“临床科研的有心人”,一直认为临床医学科学家必须有前瞻性思维。“我的思维至少跑到10年以后。”因此从第一台机器人手术开始,他就详尽记录所有的手术过程、环节参数,连同手术全程录像、照片等,都形成资料留存下来,只要需要,随时调用。正是这些详尽的临床资料,才为这本《机器人胸部肿瘤微创外科手术》备好了“菜”,也让多项前瞻性研究具备了快速开展的可能。

这一习惯,是受到他研究生导师吴一龙教授和博士后导师傅剑华教授的影响。读硕士研究生时,杨浩贤跟着吴一龙出门诊,那可是没多少人有手提电脑的年代,但吴一龙出门诊必带电脑,把病人的第一手资料都记录存储在电脑里,一旦需要详尽资料,就能调取,根本不用翻病历。随后在开展博士后研究时期,导师傅剑华教授正在针对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最佳治疗策略牵头开展全国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现该研究的结果已经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提出了局部晚期食管癌新的治疗标准,为国际食管癌临床指南的制定做出了中国贡献。导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杨浩贤大受启发,受益无穷。

2020年起,在中山大学临床医学5010研究计划的资助下,杨浩贤牵头北京、上海、四川、山东等省市的近30家机器人手术做得较好的医院,计划通过对约1100例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机器人手术与普通胸腔镜手术在早期肺癌患者中的长期疗效。这一研究被命名为RAVAR研究,预计历时8年。杨浩贤表示,新研究一旦出成果,就有望引领新的治疗模式,更新现有的临床指南,推进诊疗的进一步发展,让肺癌外科或综合治疗往前提高一个层次,最终让患者获益。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实现远程胸外科手术,而且是用中国的网络技术、国产的手术机器人设备实现远程胸外科手术。”杨浩贤说。

新快报记者 梁瑜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