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女孩等待骨髓移植 距离重生只差一步
■雪蕙为了移植重生,毫不犹豫剃光头发。
温暖1556号
●温暖诉求
半岁时确诊重型地中海贫血的朱雪蕙,出生以来经历坎坷。生于农村低保家庭的她,熬过不定时发生的“血荒”,也闯过了地贫患儿用药最困难的时期,今年年初她终于等来配型成功的消息。4月初,7岁的雪蕙心情激动地踏入移植仓,开始化疗,准备移植。雪蕙的父母殚精竭力为她筹集治疗费,只为不辜负这个顽强的生命。
“二宝”确诊重病
4月16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移植仓内,雪蕙眼神坚定,但精神略显萎靡。追溯到3天前,她开始上化疗药,药物反应下胃口全无,闻到食物气味就恶心。然而,这是她必须经历的环节,也是接下来做骨髓移植的“前奏”。
“过去7年,女儿成长极不容易,希望这是她熬的最后一波苦,以后人生一切顺遂。”妈妈陈小丽告诉新快报记者,此刻母女俩同在移植仓,都因为“重型地中海贫血”这个疾病。
2015年12月,汕尾市陆丰县东岭村的一个农户家庭迎来二孩宝宝——美丽可爱的雪蕙。但次年8月,幼小的雪蕙因为感冒发烧,脸色苍白,在当地陆丰彭湃纪念医院确诊罹患“重型地中海贫血”。当时,孩子的每毫升血色素只有55克,陈小丽捧着孩子的报告,双手不停颤抖。“孩子这么小,怎会贫血这么严重!”爸爸将雪蕙紧紧抱在怀里,忍不住流下男儿泪。
陈小丽从医生介绍中得知,孩子的病需要长期输血、定期使用排铁药来维持生命。当时,她和丈夫根据医生科普,粗略算了一下,随着雪蕙长大,输血费、排铁药费将日益增加。显然,这将是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最重的负担。但夫妻俩咬着牙相互承诺,一定会认真呵护孩子的生命,不会放任先天的疾病夺取她的生命。
为了照顾女儿,陈小丽放弃打工,留在家里种水稻,而丈夫则在汕尾市区接各种短工活计,补贴家用。
一次又一次“困局”
夫妻俩每个月定期带着孩子到陆丰输血,不管多难,从未停歇。雪蕙日渐长大,输血量也年年增高,从最开始一个月输血一次,到20天、15天……陈小丽说,医院犹如孩子的第二个家。“时间久了,孩子输血不哭了,还能喊出输血科每个护士姐姐的名字,还知道哪个姐姐是新来的,哪个姐姐‘跳槽’了。”
雪蕙遭受病魔带来的苦难显而易见。因为长期输血,雪蕙出现“输血综合征”,陈小丽记得,最严重的一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雪蕙一边输血,一边寒颤,最后还发起了高烧。她为了照顾女儿,彻夜没睡,抱着女儿在医院走廊来回踱步,贴着孩子的耳根一遍遍唱家乡的儿歌,“一记脚滑,我们双双摔倒在地,非常狼狈”。
最难的,莫过于输血缺血、排铁药“断货”。2017年,2岁的雪蕙就遭遇过排铁针“断货”,急得陈小丽到处找病友帮忙“匀药”;此外,还有输血。“我们那个地方小,用血的人多,捐血的人少。每逢医院血液紧缺的时候,我们都提心吊胆。”
种种不便,促使陈小丽夫妻狠下心,哪怕家里经济困难,也要找机会为孩子做骨髓移植,切断重型地中海贫血的病根。
“重生”就差一步
2021年,陈小丽夫妻带着雪蕙来到广州,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建档,寻找合适的配型。当时的雪蕙已经5岁,已经明白自己身上正在经历的疾病。
“妈妈,我们快点找到‘好朋友’吧。我也想像其他小朋友那样,不输血,不去医院。”她伶牙俐齿,但心愿却让陈小丽心酸。
雪蕙的心愿等待了两年才实现。2022年2月,陈小丽收到医院电话,告知找到适合供者了,并指引他们给孩子做好排铁治疗、筹集30万元以上治疗费用保障移植治疗开展。
但是,受疫情影响,家中资金短缺,陈小丽努力向亲戚朋友借钱,雪蕙爸爸也全力打工赚钱。忙碌到今年4月,他们终于凑到了22万元治疗费,然而,距离医生建议的最“稳妥”的30万元还有缺口。
今年4月14日,雪蕙如愿进入了医院移植仓。因为准备化疗,妈妈提前为她剃了个“光头”。“雪蕙最在意头发,平时头发长了,根本不舍得修剪。但是一提到配合治疗,她就义无反顾,叫我大胆剪。”看见孩子勇敢无畏,陈小丽原本焦虑的情绪也一扫而空,母女俩如今在移植仓内相依相伴,一同面对即将进行的治疗和手术。
“现在最大的困难仍然是治疗费。来医院前,我们通过医院的家长课堂了解到,移植虽然能根治重型地贫,但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受者移植后,会经历一番‘异体排斥’,要闯过关卡,需要后续治疗保障。现在我们能借的亲友都借了个遍,医生要求的治疗费缺口仍然‘合不上’。”陈小丽心情复杂地看着手术日期步步临近,她心里不禁惴惴不安。
■雪蕙捐款专用二维码
■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公众号
公益指引
●公益账户: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银行账号:44032601040006253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
注:捐款时请注明“新快报温暖×号×××(受助者姓名)”, 如“新快报温暖1556号雪蕙”。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潘芝珍 通讯员 陈晓
■图片: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