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莞邑创新出击 剑指GDP万亿元俱乐部

来源:金羊网 作者:余宝珠 发表时间:2021-06-04 07:32
金羊网  作者:余宝珠  2021-06-04
“十三五”期间,东莞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650亿元。
东莞未来可期

总 策 划:刘海陵 林海利

总 统 筹:孙 璇 林 洁

执行统筹:马汉青 林兆均 胡 军

晋升千万人口大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制造业两手抓,剑指GDP万亿元俱乐部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余宝珠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俊伟

常住人口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位列广东省第3名;连续5年入围新一线城市,全国排名第11名;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位居全国第2名……系列榜单的背后,是东莞这座传统制造业城市不断焕发的经济新动力和发展新活力。

“十三五”期间,东莞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9650亿元。“十四五”时期,东莞将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工业化进入高级化、现代化阶段,在保持城市增长动力的同时,进一步放大科技创新优势,城市吸引力将持续增强。根据规划,到2025年,东莞GDP有望达到1.3万亿元左右,实现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明显增强,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有活力 吸引近800万流动人口

人口的集聚和迁移,体现着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近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东莞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达1047万人,成为继广州、深圳后,广东省第三个常住人口超1000万的城市。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东莞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对此,东莞市统计局分析指出,一方面,全面二孩政策带动东莞生育水平回升;另一方面,近年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吸纳大量流动人口到莞就业,这才是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东莞市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商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大大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就业渠道,吸纳了大量流动人口。数据显示,东莞全市常住人口中,流动人口高达79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近150万人,增长22%。市场主体方面,截至2021年3月末,东莞全市工商登记注册户数136万户,市场主体数稳步增长,给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2021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为增长6%左右,是冲击万亿元GDP的“种子选手”。经济的不断发展,让这个城市焕发活力,更具吸引力。根据百度地图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东莞在2020年度中国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排行中位列第三,仅排在深圳、广州之后。

此外,东莞在全国城市地位上的不断进阶,也为其攒足资本,吸引更多人才汇聚。在近期发布的《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东莞再次入选新一线城市,这也是东莞连续第5年入围新一线城市名单。在该榜单中,东莞排名全国第11位,与去年持平。这一榜单通过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这五大评价标准,衡量337座中国城市的商业魅力。这说明,东莞在商业发展、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处在全国城市前列。

位于东莞的一家精密制造厂实验室

敢创新 培育高科技发展动力源

6月2日,央视大型直播节日《今日中国广东篇·粤百年风云路启时代新征程》播出,片中展示了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实用超导薄膜及相关技术研究”项目,引发广泛关注。该项目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超导芯片核心材料的卡脖子问题,也推动了现代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生巨变,东莞更在创新路上大步迈进。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引进国内外科技、人才、项目资源落地东莞。2018年,位于东莞松山湖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验收并正式投用。这个继英国、美国、日本之后全球第四、中国唯一的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目前已完成超过500项重要课题。作为东莞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2020年7月,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与深圳光明科学城串珠成链,共同筑起湾区创新走廊。同时,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成为首批省级实验室并引进25个创新团队,研究成果首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随着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相继动工建设,东莞已初步构建出“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四大创新体系。

“十三五”期间,东莞创新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突破。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大幅跃升至6381家,位居全省第三;R&D占比达3.06%左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4.22件,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18件。人才方面,东莞全市人才总量超过235.5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5.6万人,年均增长23.6%。这其中,双聘院士16名,省市创新科研团队91个,省市领军人才更达123名,为东莞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今年,东莞将坚持创新核心地位,聚焦“创新+产业”,举全市之力推进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推动更多大科学装置集聚,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好引领和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东莞提出,要打造最优创新生态,培育高质量发展创新动力源,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创新高地。

添动能 聚力发展新兴产业

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东莞把目光聚焦在“打造新动能”上。今年,东莞以“一号文”的形式重磅发布《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新动能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出16条政策干货及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东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提供有力支撑。东莞提出,到2025年底,形成万亿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千亿级的高端装备制造,千亿级的新材料、新能源、服装鞋帽、食品饮料,百亿级的镇街特色产业集群等“万、千、百”亿级梯队发展格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东莞培育壮大新动能的“重头戏”。今年,东莞聚力发展新兴产业,统筹推出60平方公里土地,高标准规划建设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致力于打造特色创新集群,构建产业要素之间共生、互生、再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目前,东莞已启动首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除了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之外,还着力推进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新能源、高端装备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项目落地,东莞准备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作为全面深化投资体制机制改革的试点,将围绕改革创新点、产业关键点、企业需求点,从规划、土地供给、投融资机制、财政投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

坐拥中国散裂中子源的东莞松山湖科学城

城市短评

未来引才仍应未雨绸缪

注意年龄梯队科学合理配备

羊城晚报评论员 李妹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东莞成为广东第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仅次于广州和深圳,正式进入“千万人口俱乐部”。

人口的集聚,从来都是城市吸引力与竞争力最鲜活的注脚。特别是近年来,东莞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新动能加速发展,吸引了不少创业者和就业者。

巨大的人口流量为东莞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也为新产业发展带来无限机遇。面向未来,东莞明确提出:全力打造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之都、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无论是打造“先进制造之都”还是“高品质现代化都市”,超千万人口的东莞都拥有了更充足的底气。

“人口红利”的重点在于“人才红利”。人口集聚为产业集聚夯实了基础,产业集聚则让人才集聚趋势进一步强化。

当下,各城市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做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面对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城市管理课题,东莞需要未雨绸缪,为城市发展蓄积更多人才,加速社会经济发展。

一方面,注意梯队合理配备蓄积各类人才。在引进人才上,有关部门应注意年龄梯队的配备科学化与合理化,不能让引进人才过于集中在年轻群体,要做到老、中、青相结合;同时,继续优化公共服务,完善医疗服务,提供住房、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大对各类人才的持续吸引力。

另一方面,注意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同频共振。东莞要根据人口结构特点,瞄准年轻人的活力,发展新经济。年轻人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要大力推进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和品质化提升,实现就业人群的安居乐业,形成新的经济业态和发展动力。

专家观察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人口红利彰显城市活力与发展后劲

东莞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大关,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看来,这恰好说明这座城市的活力和发展动力。林江长期关注东莞城市发展,对于东莞这座制造业城市的发展路径也有独到的看法和理解。

林江认为,东莞是一座特殊的城市,长期的制造业发展让这座城市成为外来流动人口汇聚的地方。“从人口普查数据看,东莞的人口红利是非常不错的。”林江分析指出,东莞超过千万的常住人口中,15岁-59岁的人口占比高达81%,超过8成的人口是劳动人口,这不仅说明这座城市很年轻,还表明这座城市很有发展后劲,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与此同时,林江也关注到东莞户籍人口占比的有限。数据显示,东莞常住人口中,外来流动人口占比也同样高达8成左右。“这跟东莞城市特点有关,但也是未来东莞需要努力的方向。”在林江看来,东莞制造业数十年的发展,让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汇聚于此,但如何留住这些产业工人、让他们成为东莞未来发展的稳定因素和关键因素?这尤为重要。

林江提出,完备的产业链配套是东莞城市发展的主要资本,与此同时,大量具有娴熟技能的产业工人,也是东莞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近年来,东莞大力打造品质教育,通过优化人才入户等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人落户东莞,扎根东莞。但从数据层面看,这方面力度还要加大,东莞城市的配套建设还要更人性化。要多维度满足广大产业工人的需求,把这些愿意在东莞长期发展的产业工人团体都稳定在东莞。

“除了产业人才外,东莞传统制造企业也同样不能丢。”在林江看来,包括服装、食品、家具等传统制造业仍是东莞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这些传统制造业如何顺应新形势、适时转型升级加盟到新产业发展的路径中,同样值得当地政府探讨。“东莞关注新兴产业的同时,在传统产业的转型扶持上也同样要加大力度。”林江表示,新兴产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但这些成熟的传统制造企业在东莞有扎实的制造基础,加大扶持发展力度能让这些传统企业找到发展新机会,继续扎根东莞,为东莞经济做奉献。

一线见闻

揭榜招商

战略新兴产业签下千亿投资

今年5月,东莞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全球揭榜招商。在招商大会上,签约项目总投资额达1483亿元,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为东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开发,东莞各类资源日趋紧张,但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谓“倾其所有”。为了给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腾空间,东莞计划统筹推出60平方公里土地,建设包括松山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东部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水乡新能源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这些产业基地的规模和面积都不容小觑,其中,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银瓶高端装备产业等三大产业基地规划面积都超过13平方公里。

除了提供最紧缺的土地资源,东莞也拿出“真金白银”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同时通过构建“1+N”政策体系,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支持。记者了解到,东莞设立了规模达1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撬动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等其他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总规模5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子基金群,这些产业基金都将用于优质企业和产业引进的扶持和补助。譬如,对新引进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累计奖励最高可达1亿元;对新引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目录中的优质企业,连续三年按当年地方经济贡献的100%给予奖励。同时,东莞还实行“一基地一政策”,提供更精准的定制化扶持政策。比如,在数字经济融合发展产业基地,对投资超过3亿元的数字经济产业重点项目,按2023年前完成固投的2%给予奖励,单个项目累计最高奖励2000万元。

数据眼

2020年,东莞全市常住人口为1047万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增长27.33%,成为人口超千万城市之一。

2020年,东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10861家,总量稳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2位。

2020年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9650亿元,同比增长1.1%。2021年一季度,东莞地区生产总值为2358亿元,同比增长20%。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