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见汕头特区新貌
【殷殷嘱托】
汕头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之一。要充分利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找准定位,扬长避短,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潮汕地区是我国著名侨乡。汕头经济特区要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加强海外华侨工作,引导和激励他们在支持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密切中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020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汕头市视察时强调
一年来,广东积极做好“侨”的文章,吸引越来越多侨胞在粤创业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除独立署名外)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桂炎
去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侨批文物馆等地视察时强调,汕头经济特区要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
过去一年,包括汕头在内的广东各地,充分发挥侨界优势,以实际行动画好侨界团结最大同心圆,在引导激励侨胞支持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成效显著。
凝聚侨心
共同写好家乡新篇
从开展“侨资企业应对疫情复工复产”专题调研,到在全省多地举行“惠侨暖企座谈会”;从开展广东省贯彻落实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实施办法的执法检查,到《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条例》公布;从落实完成各涉侨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的标准化工作,为归侨侨眷和侨胞办事提供便利,到协调推动“新中国大厦租赁纠纷”等10多个重大涉侨案件得到妥善解决……过去的一年,广东多举措凝聚侨胞力量,发挥侨界高端智库作用,“以侨为桥”奋力抒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维护华侨华人权益方面,广东省各级侨联组织在全省19个地市侨联成立法律顾问委员会。江门市侨联与巴西、委内瑞拉、智利等海外侨团建立“侨爱南粤·云平台江门市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室”,韶关市侨联与法院建立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全省共有11个地市通过该工作机制,发挥华侨华人力量,共同维护海外侨胞的权益。
此外,广东省侨办持续打造“粤菜师傅”四海同享品牌,用“一城一菜一故事”深挖粤菜文化内涵,讲述家乡故事,开辟民间交流的“粤味”路径。汕头还聘请首批“汕头侨文化使者”、挂牌首批“汕头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开展百米剪纸、侨批书法创作展示、组织观看文艺演出、节日家书问候等活动,深化与侨胞的互动交流。
汇集侨智
吸引更多归侨创业
作为全国最大的侨乡,广东也是全国创新创业的热土。近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选择回国创新创业。广东多个相关部门围绕推进“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出多项政策,鼓励引导海外侨胞充分发挥投资兴业、双向开放的重要作用,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其中,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新侨创新创业基地,通过一年努力,已实现提质升级,目前有21家企业入驻该园区。同时,广东省侨联积极推动聚集侨界创新创业要素的组织载体和平台——南粤侨创基地稳步向前,越来越多的归侨创业人才在广东安居兴业。
去年年末,“创业中华·‘十四五’中国发展与华侨华人投资创业峰会”和“百名侨商潮汕行”活动先后在汕头举行。泰国正大集团和香港世茂集团联合投资项目、华人华侨产业交易会项目和侨商企业总部大厦项目等若干大规模投资计划在活动亮相。
为了推动海外侨商“云洽谈”,第六、七届华人华侨产业交易会创建了线上跨境贸易平台“云展厅”。其中,“汕头云展厅”通过建立10家海外采销中心,吸引2400家企业进驻,为汕头外贸企业提供对接全球买家、开拓海外市场、链接商务资源等服务,助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发挥侨力
携手互助共克时艰
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疫情期间,当祖国有需要时,海外侨胞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当海外侨胞遇到困难时,祖国是最暖心和坚固的后盾,给予他们强大支持。
据了解,疫情初期,广东侨务部门和各级侨联组织第一时间发出倡议书,充分发挥广东省侨界仁爱基金会、省侨心慈善基金会、省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广东省国际华商会作用,有序引导侨胞捐赠抗疫物资,依法依规快速精准发放。数据显示,广东各级侨联、华商会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缺货源对接渠道。其中,由省侨联组织联系并通过海外侨胞捐赠及协助采购入关的防护服80多万件。
疫情期间,为了让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安心,广东省侨办牵头省涉侨工作专班成员单位靠前服务、暖侨护侨,先后筹集逾700万只医用外科口罩等防疫物资,送抵75个国家和地区的侨团、华文学校。此外,侨务部门还免费开放“全球抗疫平台中医会诊室”,邀请广东省内侨界知名医疗专家为五大洲的粤籍侨胞举行在线防疫科普讲座。
与此同时,为助力侨资企业迅速复工复产,广东侨务部门深入开展“惠侨暖企”行动,积极推动侨资企业互助合作,并帮助解决生产原材料采购渠道或货源,协助侨资企业破解供应链难题,打通物流不畅、原材料供应不足等影响生产的堵点。通过在全省多地举行“惠侨暖企座谈会”“侨资企业法律咨询服务活动日”等活动,帮助侨企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
汕头馆藏侨批实物数 过去一年增加一倍多
汕头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开埠文化陈列馆馆长张如强,畅谈“侨”文化保护利用
“近一年来,到侨批文物馆参观的人数明显增多,其中不乏‘侨二代’‘侨三代’来寻根。”“开埠文化陈列馆每天会接到上百个预约电话,4个讲解员平均每人每天要为10-12个观展单位讲解。”这是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名誉馆长林庆熙和汕头市开埠文化陈列馆馆长张如强,日前接受采访时分别介绍的情况。
自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以来,汕头市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侨批档案保护工作作为重要抓手,积极讲好“华侨”故事、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建立专家资源库活化侨批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侨批工作焕发了新机,政府、民间收藏家、批局经营者后代、侨眷以及侨批文化研究者等五个方面的群体都‘动起来’了。”提起总书记到侨批文物馆视察的场景时,林庆熙感慨万分。他表示,一年来,侨批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汕头馆藏侨批实物原件已达7.75万封,相较于2020年的3万多封,实体数量翻了一番,为全国规模最大。
林庆熙介绍,一年来,有关职能部门理顺了侨批文物馆的管理体制,在制度、经费、人才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不少民间收藏家因有感于总书记对华侨奋斗史和家国情怀的充分肯定而备受鼓舞,纷纷加入了侨批捐赠的行列;许多批局经营者后代回到自己的老宅,翻箱倒柜找出遗存下来的与侨批相关的文物,并将其捐赠出来;不少侨眷也主动响应,配合相关单位,通过口述等方式,将家族先辈“过番”的历史录制成影像资料保存下来;包括林庆熙在内的诸多侨批文化研究者也在加大侨批的征集、修复、数字化和研究等工作。
据介绍,为加强保护利用,汕头市档案馆在库房区设置了侨批档案特藏库,对侨批进行集中保护管理,对全市范围内的侨批档案存量、保存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摸查,为制定相关侨批档案工作规范提供数据基础。
与此同时,汕头还建立了侨批专家资源库,印发《汕头市档案馆关于侨批专家资源库管理办法》,通过整合专家资源,依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专家团队,联合汕头大学等,提升侨批档案文化的研究水平,深入推进口述档案工作。
目前,汕头市档案馆正积极推进侨批档案的抢救修复及数字化、侨批仿真件制作,并不断加大研究和开发利用,汇编出版《侨批文物丛编》,联合邮政部门出版《潮汕侨批专题邮册》等,使侨批文化进一步深入人心。
开埠文化陈列馆成热门打卡点
作为侨批文化展示窗口,侨批文物馆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完成了“麦保尔收藏侨批档案”精品展、安防系统更新升级以及消防报警物联网远程采集与管理系统项目等工程,满足了对外全面开放的基本条件。今年,汕头市侨批文物馆先后荣获了“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东省家教家风实践基地”称号;上半年进馆参观游客达1.8万人次。
如何发挥侨批档案在新时代特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作为“侨批文化守门人”的林庆熙认为,重点在于做好青少年一代的教育工作,希望依托丰富的侨批资源,引领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
事实上,汕头市有关单位也一直积极推动“侨批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其中,汕头开埠文化交流促进会在今年就举办了“小小讲解员”活动,开展了包括侨批文化在内的多个专题宣讲,让更多的小朋友从小了解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
与侨批文物馆一路之隔,一座具有浓烈中西风格融合的灰白色建筑物格外醒目。该建筑物正是汕头市开埠文化陈列馆。据该馆馆长张如强介绍,去年10月至今年8月,到该馆参观的市民游客已超20万人次。其中,节假日人流量较大,今年“五一”假期进馆参观的人数是去年同期数据的3倍。
“馆内每天会接到上百个预约电话,4个讲解员平均每人每天要为10-12个观展单位进行讲解。”张如强说,汕头市开埠文化陈列馆正在打造数字化看展平台,希望依托VR等科学技术手段,将馆内的文物资料等全部以3D形式网上展示,让市民游客“足不出户”全方位、多角度、沉浸式地看展。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詹淑真 马思泳 赵映光)
汕头华侨试验区:大力发展华侨产业和文化 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9月28日,汕头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十六次会议正式公布《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条例》(下称《条例》)。《条例》将于11月1日起施行。
这份共7章43个条款的《条例》,涵盖了“开发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合作”“权益保障”等内容。《条例》规定,建立由华侨华人代表、知名侨领和专家学者等多方参与的行政咨询机构,为华侨华人人才及其家属提供便利服务、华侨护照与国内居民身份证具有同等身份证明效力,强调对华侨华人投资者的财产、知识产权、投资收益和其他合法收益进行保护,并创新涉侨纠纷处理解决机制。
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下称“华侨试验区”)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侨”文化为特色的国家级试验区。该试验区推出上述《条例》,将更好地推动汕头打好 “侨”牌,进一步做好“侨”的文章,发挥侨乡优势,引侨资、汇侨智、聚侨力,大力发展华侨产业和华侨文化,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在过去的一年里,除了推动《条例》出台外,华侨试验区聚焦高质量发展要求,突出开发建设主业,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项目建设为牵引,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引侨聚侨为使命,全速推进建设发展步伐。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华侨试验区直管区累计实现税收8.97亿元,同比增长72.93%。截至9月底,直管区存量登记注册企业1058家,同比增长47.97%,总注册资本435.25亿元;新登记注册企业268家,同比增长150.74%。
与此同时,华侨试验区的基础建设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首例填海造陆区东海岸新城大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成,粤东首座智能变电站110千伏塔岗围变电站和塔岗围片区转变电工程竣工,包括津湾公园、东海岸公园、红树林公园等在内的一批公园绿地已初见规模。
华侨试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俊毅表示,华侨试验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奋力推动华侨试验区成为全市“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新高地,为汕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多做贡献、再立新功。
南粤侨创基地:助侨创新创业 广东有新招
9月末,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孵化平台——独角兽牧场,在广州南沙举办了一场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现场,独角兽牧场、先和投资、远望投资、SAS中国、欧亚集团等投融资机构与来自大湾区的六大项目代表进行一对一精准对接,以创新模式挖掘创新项目新潜能。这个创立于2017年的年轻平台,如何在短时间内大量“吸粉”,与广东省侨务部门推进建设的“南粤侨创基地”不无关系。
2017年,有着数年海外工作经历的冯建林,在经过了天使投资公司及自主创业的不同阶段后,来到广州南沙参与香江集团在科创板块的新布局。“基于多年行业趋势的判断,我们意识到新阶段的创新方向更多是往生态式方向发展,即大家基于一个生态圈来创新。随着这一特点越来越明显,我们结合南沙区相关创新政策,联合微软这一科技巨头,选取了人工智能为产业聚集的创新方向,打造独角兽牧场。”冯建林介绍道。
有了领域细分的创新平台和科技巨头的加入,独角兽牧场的创建稳步向前推进,并于去年入选首批“南粤侨创基地”名单,其创建的产业园吸引了不少怀揣创新创业理想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入驻。
据介绍,南粤侨创基地是广东省侨联去年联合多方力量打造的全省侨界创新要素聚集空间和服务阵地。近年来,广东省各级侨联组织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侨联组织联系广泛、资源丰富的优势和侨界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特点,着重加强以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为主体的新侨人才联系服务工作,聚焦新侨人才创新创业,建立健全新侨人才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扶助平台,创建侨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去年10月,第一批广东省侨联和各级侨联组织、基地方共建的“南粤侨创基地”名单公布,共35家申报单位入选。
“有了‘南粤侨创基地’平台模式后,‘侨’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在内的创业要素快速聚集,从而让我们打造的‘侨创’平台良性的快速的发展。”冯建林表示,35家“南粤侨创基地”聚集了不同类型的企业与元素,涉及多个领域。从资源流动和科技孵化培育的角度看,不同领域的人才借助“南粤侨创基地”的大平台可以实现资源互通,这样既能帮助到各个基地内入驻的企业,也能帮助留学回国的人才更好地创业。
数据眼
近年来,汕头不断提升侨乡魅力,打造海内外潮籍乡亲精神家园,“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街区”“小公园开埠区西堤街区”等2个街区获批为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在海外,汕头启动筑牢“根魂梦”侨文化海外行系列主题活动,在港澳地区和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等国家设立7个海联文化驿站。
为让归侨侨眷及侨胞办事更便利,根据《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18-2020年)》要求,当前广东已完成各涉侨政务服务事项在线办理的标准化工作,2020年全省共办理涉侨行政服务事项2238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