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看变化 喜迎二十大 绘就新时代广东逐梦画卷

来源:金羊网 作者: 发表时间:2022-03-03 06:31
金羊网  作者:  2022-03-03
这些年,代表人民利益、肩负人民重托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对广东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切身感受?一起来看看。

本版图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林桂炎 董柳 郭思琦

一切都发生着可喜变化,一切却又刚刚开始。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近五年里,改革开放排头兵广东,发生了一系列可观的有形变化和可感的无形变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两个合作区建设……目前的广东正抓紧时代机遇,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这些年,代表人民利益、肩负人民重托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对广东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切身感受?一起来看看。

人大

聚焦群众关切依法履职谋作为

广东连续三年开展“推进县乡人大工作年”活动,建成1607个镇(街)代表中心联络站、10602个村(居)联络站,年均接待群众11万多人次、收集意见建议4万多件、推动解决问题3万多个。

深观察

近年来,广东人大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1+1+9”工作部署,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履职行使权力,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广东人大结合实际,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民生领域立法。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的立法工作呈现出领域广、数量多、节奏快、要求高、立法形式多样等特点。以2021年为例,省人大常委会共审议法规、决定29件,通过20件,作出有关重大问题的决定3件,审查批准设区的市法规、决定和自治县单行条例59件,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182件。

广东人大还聚焦中心工作和民生关切,统筹运用听取审议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开展专题询问等方式,推动“一府一委两院”依法行使职权。如: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并连续4年开展监督。同时,推广应用预算联网监督3.0系统,本届以来提前介入11项重点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监督,提升全口径全过程预算审查监督实效。

在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方面,广东人大自2018年以来连续四年组织五级代表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年均9万名代表参加主题活动,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7万多件,当月解决问题率达60%以上,有效地发挥了代表的积极作用。

代表委员看变化

“广东人大通过持续开展‘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不仅密切了代表之间、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还有效推动解决一大批人民群众关切的难点堵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蔡仲光说,2020年7月,他在参加代表主题活动时发现城乡接合部黑臭水体问题突出,在深入调研后提出“关于城乡接合部黑臭水体污染防治的建议”。这条建议后来由生态环境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办理。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政协

始终服务大局建言资政献良策

本届以来截至目前,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共提交提案769件,立案661件,立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9件集体提案全部立案,其中42件为疫情防控专项提案。

深观察

今年是本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第五年。近五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民生关切,书写了一份亮眼的履职“成绩单”:本届以来截至目前,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共提交提案769件,立案661件,立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少反映百姓心声、汇聚政协委员心力的优秀提案落到实处、变成现实,引起社会热切关注和良好反响。

在疫情大考中,不少住粤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响应号召,赶赴战疫一线,发挥所长、尽己所能,紧扣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许多“金点子”在战疫中转化为政策举措。比如,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住粤全国政协委员们紧扣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交提案197件、立案182件,立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住粤全国政协委员还把提高协商议政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点战略,紧扣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系统质量等改革重点和民生关切,深入调研考察,贡献真知灼见,建言“靶向性”强、资政“含金量”高。本届以来,苏权科、刘伟、朱征夫、陈志列等委员走上全国两会委员通道,20余名委员应邀列席全国政协常委会并在小组讨论中发言。

代表委员看变化

在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于欣伟看来,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广东省政协的大力支持。她说,近年来,广东省政协为住粤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尽责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通过组织学习、培训、读书活动等,让住粤全国政协委员不断扩大视野,更好地了解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为委员建言献策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

于欣伟说,近年来,广东省政协还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发挥界别优势,进一步丰富政协协商民主形式内容,许多重点课题得到了省主要领导的重视并督办,促进了许多重点课题的落地,极大地鼓舞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热情。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经济

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一位

广东经济总量于2021年首次迈上12万亿元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连续33年位居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5万亿元,同比增长9%。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支撑作用凸显,增加值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

深观察

外贸进出口总额持续两位数增长、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支撑作用凸显……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获得了重要突破。

“十三五”期间,广东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继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形成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5G产业、数字经济规模均居全国首位。2020年,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6.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4.7%,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2%。

目前的广东,完备的产业体系、较强的创新实力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做底,“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持,1500多万市场主体、7000万劳动者、1.27亿常住人口形成的市场红利凸显,在迈向新征程的奋进过程中有优势、有信心、有底气。

代表委员看变化

“目前,广东省已逐步构建起覆盖设计、研发、技术、制造及资金的创新产业链。”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说,在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广东制造业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

李东生表示:“制造业企业正在加快构建全球产业链,关键在于聚焦,对于卡脖子技术进行重点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泽云)

科技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榜首

广东的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居全国首位,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第一,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万家。

深观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持续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大力推进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加快打造一支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实力的“科技王牌军”。“十三五”期间,广东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近两倍;7项重大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从2018年起,全省启动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系列阶段性突破,部分技术打破国外垄断,不断夯实高技术产业支撑基础。

科技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武器,广东科技成果为全国乃至全球抗疫提供了经验支撑。由广州实验室联合粤企金域医学研发的“猎鹰号”,自2021年6月首度在广州大范围启用以来,已成为全国各地疫情应对的“利器”,为大规模核酸检测提供了科技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中,广东7名学术“大牛”新晋院士,分别来自数学、医学、流体力学等领域。据统计,目前全职在粤工作两院院士已达115名。与此同时,青年科技人才也为广东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带来了创意与活力。截至2021年10月,广东134家面向港澳创建的创业孵化载体、50多个创新创业平台已吸引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

代表委员看变化

在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赛莱拉干细胞研究院院长陈海佳看来,近年来,广东在科技创新领域积极推动人才、知识、技术、品牌和标准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和融合,营造出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推动形成了广东科技创新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以我所在的干细胞领域为例,目前,广东共有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16家,位居全国第一;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18项,位居全国第二;有两个干细胞新药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许可。可以说,在干细胞科技创新领域,广东走在全国前列。”陈海佳说。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健康

公共卫生安全筑牢防线保

目前,广东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8.4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近年先后启动实施强基创优三年行动和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攻坚行动,改造建设189家县级医院、规范化建设10000间村卫生站。

深观察

“强基层、建高地、促医改、保健康”,加快构建“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建设健康广东、打造卫生强省……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阔步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广东先后启动实施强基创优三年行动和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攻坚行动,改造建设189家县级医院、规范化建设10000间村卫生站、将人口大县的47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升级建设为县级医院,县域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实施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帮扶,实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县域全覆盖,分级诊疗秩序已基本形成。同时,广东加强高水平医院建设,建设30家高水平医院和广州呼吸、肾脏、肿瘤三大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儿童医疗中心落户广东,优质医疗资源供给进一步增加。

此外,广东不断完善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在全国率先建成智慧化多点触发疾病防控监测预警系统,公共卫生安全“大堤”进一步筑牢。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广东创造性提出“三道防线”、社区“三人小组”、流调“三同时”等做法,创造了十四项全国率先,为国家防控大局贡献了广东方案、广东经验。

代表委员看变化

“过去几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广东医疗‘顶天立地’大格局的构建,取得了显著成果:医疗基础建设得到了极大改善,医疗技术水平全面升级,医疗人才队伍明显增强,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首席专家蔡卫平说,过去几年里,广东通过推动若干家高水平医院建成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医院,带动提升全省特别是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尤其是广东推进强基层项目建设,使得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好看病”“看好病”。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侯梦菲)

教育

优化资源布局教育发展上台阶

广东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8年的42.43%提高到2021年的55%以上。推动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布局,历史性实现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高水平医院21个地市全覆盖。

深观察

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通过一系列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广东教育强省建设新局面。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18年的42.43%提高到2021年的55%以上。

“双减”工作在广东走深走实。截至2022年1月,广东省义务教育学校14885所,100%的学校建立了校内作业公示制度,100%的学校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全省义务教育学校除寄宿制学校、村小(教学点)外,需开展课后服务的9009所学校已100%提供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达71.22%,课后服务已基本达到“两个全覆盖”。

高等教育发展再上新台阶。2022年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广东8所大学榜上有名。这是广东高等教育多年投入的结果。2021年,广东启动新一轮高等教育“冲补强”提升计划,12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各3所,高职院校扩招10万人以上。

代表委员看变化

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杏玲说:“这几年,我切实感受到了欠发达地区教师待遇、教学水平的改善。”今年的广东省两会上,李杏玲欣喜地发现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提供优质基础教育”列为2022年十件民生实事的“头件大事”:广东将16所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市属公办高职院校和5所省市共建高校办学体制调整为省属,由省级财政保障,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集中财力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我相信,随着相关政策的推进和落实,一定会让更多的孩子,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上好学’。”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丰西西 侯梦菲)

体育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增速快

“十三五”时期,广东体育场地设施数量超29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9平方米,城乡“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4500万人,体育产业总规模、增加值等主要数据位居全国第一。

深观察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广东共有17名运动员以及5名教练员进入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广东体育历史性突破。在去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上,广东44名运动员在20个项目49个小项比赛中,夺得5枚金牌、6枚银牌、2枚铜牌,26项次入围前八名,金牌数与上届持平,参赛人数、项数和获得奖牌数、前八名项次均超越里约奥运会。在去年举行的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广东代表团派出1200多名运动员参赛,获得75枚金牌、42枚银牌、66枚铜牌,金牌总数居全国首位。

群众体育也在蓬勃发展。“十三五”时期,全省体育场地设施数量超29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9平方米,城乡“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全省平均每年举办县级以上体育赛事活动5000多项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4500万人,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由90.6%升至92.7%。

与此同时,广东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9年广东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403亿元,同比增速为9.99%;体育产业增加值1884亿元,同比增速达13.84%,占GDP比重达1.75%。体育产业总规模、增加值、GDP占比等主要数据位居全国第一。

代表委员看变化

“近年来,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办公室、教室,放下电脑、手机,拿起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走向运动场。”全国人大代表、河源市龙川县田家炳中学校长李舒强说,近年来,广东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取得明显成效,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

他以其所在的龙川县田家炳中学为例说,该校通过广泛宣传全民健身、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坚持开展各类体育活动、鼓励家长参与体育教育等举措,切实做到体教融合,培养孩子受益一生的运动能力和健康体魄,“近年来,师生身体素质明显提升,精神面貌大大改善”。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仕)

文化

事业发展勇立潮头再出圈

“十三五”时期,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10%,文化产业增加值连年占全省GDP比重超过5%,成为全省支柱产业。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全国性文艺奖项106个。

深观察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惊艳世界;“广州出品”的电影连续两年喜“擒”金鸡;时隔34年粤剧重回央视春晚主舞台;广州永庆坊、潮州牌坊街、汕头小公园游人如织……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努力塑造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不断“出圈”。

衡量文艺成就要看作品。近年来,广东艺术精品力作频出,艺术展演繁荣发展。“十三五”时期,广东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全国性文艺奖项106个,获得戏剧奖、荷花奖、金钟奖等专业领域国家最高奖项约300人次。

广东还大力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和展演,群众艺术花会、“同饮一江水”劳动者歌唱大赛、“粤读越精彩”全民阅读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三百工程”等文化活动深受群众喜爱。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大量瑰宝。“十三五”时期,全省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8项,新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8名,新增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35个。

岭南文化“出圈”的背后,是广东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广东涌现了一批“文化+科技”领军企业,腾讯、网易、酷狗音乐等一大批标杆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成为推动广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代表委员看变化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连续登上春晚舞台表演粤剧,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近五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成果显著,越来越多的市民、更年轻的文化爱好者加入到全省文化建设的大军中。”曾小敏说,经过不断努力,广东逐步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达到国内顶级水平的文化发展模式,逐渐塑造出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文化优势。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仕)

法治

有效整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5个地区(项目)获评首批全国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一;2021年,全省法院案件再审纠错率为0.4‰,审判质量和效率稳步提升;全省现行命案首次实现100%全破。

深观察

党的十九大以来,法治广东建设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重大进展,广东正被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近五年来,广东的破产审判工作、司法信息化建设水平、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等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实现诉讼服务网上联通,为群众提供“就近能办、异地通办”跨域诉讼服务,当事人网上办事已成家常便饭。仅在2021年1月至11月,全省法院网上立案159.6万件,同比增长40.5%;网上调解92万起案件,同比增长51.6%;网上开庭8.3万次,同比增长48.7%。

近年来,广东的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局面得到持续巩固,全省现行命案在2021年首次实现100%破案。2021年,全省刑事警情、治安警情同比分别下降12.68%、10.41%,破案数同比上升1.7%,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重点地区、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同时,广东法治政府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广东有5个地区(项目)获评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一。在每年的全国百城法治政府评估中,广州、深圳等地长期位居排行榜前几位乃至夺魁。

代表委员看变化

“信息化、网络化在法治建设中运用得非常好”,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对广东法治领域近五年来变化的直观感受。在他看来,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法治建设最大的变化是法治建设成果丰硕,“我感觉比较明显的,是行政、执法、司法方面的数据化信息化建设做得非常好。像我们律师,以前立案要到法院,现在足不出户,网上立案、网上查询基本能把事情解决。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案件网上立案、网上开庭,效果很好。”

朱列玉说,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的治安状况也越来越好,“可以说,广东现在是全球最安全的地方之一”。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董柳)

编辑: 宝厷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