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走进名家工作室④|林蓝:写心中之花,笔墨当随时代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朱绍杰 发表时间:2022-03-21 21:59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朱绍杰  2022-03-21
工作室和作品一样,都是艺术家的内心镜像

近期,羊城晚报策划推出“文化强省深访谈”系列报道,反响热烈。

在此基础上,我们继续深耕美术领域,推出“岭南美术名家工作室”融媒体系列报道,走进美术名家创作现场,陆续展现广东美术名家风采。

首批选取的是刚刚获得文艺终身成就奖的汤小铭、林墉,以及中青年德艺双馨艺术家的范勃、林蓝四位美术家。相关报道同步在羊城晚报、羊城派APP、“云上岭南”文化博览会、羊城晚报学习强国号等呈现。

“岭南美术名家工作室”
融媒体系列报道

文、图、视频/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文艺 实习生 杨蕊

【人物简介】

林蓝,新中国美术实践类首位女博士。现为广东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用文艺作品书写时代,作品获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银奖等多项奖项,巨幅国画《诗经——长歌清唱》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及长期陈列。

【走进工作室】

大画室促大作品

广东画院院长林蓝收藏着岭南画派先贤居廉、居巢当年装盛颜料笔墨的篮子。二居先生在十香园居住期间,常用它提着笔墨,在院子里写生,开拓一方艺术新境。

当她向羊城晚报记者讲述起这情境,春天的阳光正照在其工作室外,广东画院的内庭。小桥流水凉亭,紫藤木棉松竹,间有禽鸟嬉戏……春来一派生机盎然,环境日益完备,林蓝和广东画院的其他画家们大可以效法前辈,就地写生了。

工作室一隅放置着《光明的梦想——南湖红船》的手稿

林蓝的工作室位于白云山南麓的广东画院新址。

作为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的重点工程,广东画院新址在设计上首先考虑到与白云山的整体协调,力求通过建筑形体、空间、构造和材料的处理,达至与白云山形神贯通。其内庭、采光和通风上都保留了“清泉石上流”的岭南元素,建筑形式富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征,又不失简洁明快的现代感。

作为专职创作机构,广东画院新址画室充分考虑艺术家的创作需求,尤其在作大画方面,提供必要空间。“有了大画室,我们有了更好的条件、更饱满的情绪投入大画巨制的创作中。”林蓝表示,画院有了大楼,更要有大作与大家,其中“大作”是立身之本。

艺术是内心的镜像

林蓝的工作室是画院众多画室中面积最小一间。自2020年搬进来后,她在这里完成了巨幅国画《友谊地久天长》,被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收藏;拟就《光明的梦想——南湖红船》初稿,入选中国文联“全国中青年文艺领军人才重点扶持项目”,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

在这里,林蓝领衔组织《南国的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南粤先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花齐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三项巨幅画的集体主题创作。

立足20多年壁画创作的经验,林蓝搭建创作框架,组织创作团队,让参与的艺术家协同创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又共同渲染时代主题。

国画  《岭南风情——木棉、芭蕉、蛋花、荔枝》

走进林蓝工作室,玄关处悬挂的四幅吊帘,上面绘印有林蓝代表作之一的《岭南风情——木棉、荔枝、芭蕉、鸡蛋花》。写意花鸟画是林蓝艺术创作的一大方向。多年前,在美院分科时,她就是班上唯一一位选择花鸟画方向的学生。

“艺术是情感的产物,真诚的情感才会让艺术家产生好的作品。”林蓝说:“生活在四季花开的广州,我对花鸟题材有着天生的热爱。艺术是一个人内心的镜像。”

己所欲,方施于人

林蓝一直没有停止前进与探索。在画室一隅,挂着居廉、居巢所作的写生花鸟。“过去我侧重对花鸟题材进行提炼表达,写心中之花。”林蓝说,而现在希望自己再出发,回到生活当中,由此不断观摩岭南画派前辈的写生作品。

林蓝推崇王肇民的主张,要把物当人画:“不同的花鸟植物,在不同的气节,自有不同的气质,而创作者也应该通过对物的描绘,表达其心其志。”

国画《诗经——长歌清唱》

除了前人画作,工作室内四处可见前辈、同行的画册艺论和书画作品。“碰到画不出来的时候,就多看看前辈同行的东西,汲取养分。”生长于艺术世家,林蓝一直受益于来自父母及更多其他前辈的影响。

直到今天,她都清晰记得小时候看见的父母早早起来作画的身影,还有广东画院前辈们当年在人民北路的画院旧址,穿着白背心,汗流浃背,丢下饭碗就去画室工作的场景。

工作室之于林蓝,是一个独自面对自我的地方。在这里,她回到一个艺术家最本分的状态:任思想、爱好和情感如流水漫过,而创作则是水落、石出。

此外,作为艺术机构的管理者,林蓝说,她不过是广大艺术家群体中普通的一员,希望将自己的所需、所感,用在艺术管理组织上,意即“己所欲,施于人”。

【艺 谈】

在完全开放的家学下追求艺术的鲜明面目

羊城晚报:本次获得“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荣誉,有怎样的感受?

林蓝:最大的感受是莫大的鼓励与鞭策。艺术是自己从几岁开始至今,一路不停地去做的事情,对艺术的喜爱是我最初的出发点。今天,这件事情能够得到认可,无疑是最大的鼓励。

未来,我还将以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继续坚定地前行。我所理解的“德艺双馨”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在“德”,敬畏艺术、敬畏生活,对艺术有至诚的信仰,始终把艺术作为人生的理想;其二是在艺术上需要高的技术与修为,要求艺术家不断勤学苦练,持续精进。因此,“德艺双馨”更为我指明了未来继续努力的方向。

羊城晚报:父母都是著名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您受到怎样的影响?

林蓝:我的父母从事美术创作几十年,家里也有十几口人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也一直从事艺术创作相关的工作。可以说,我从小就生活在艺术的氛围里。这种氛围给予我最大的影响,无疑就是培养了对艺术的热爱,然后在热爱中不断努力。

在艺术事业中,最重要的就是投入极致的热爱。热爱最重要,努力皆因热爱而起,收获和回报只是其间的附加值。

羊城晚报:在艺术上,父母会给您一些具体指引吗?

林蓝:我们家的家学是完全开放的。从父母到亲戚们,他们都在艺术的道路上特别实诚。我们有一个共识,要在艺术世界里追求自己鲜明的面目,但它不是刻意营造的,而是内心深处的真实表达。

父母没有帮我改过画,也没有把他们的画作给我学。当年考美院附中的时候,我才13岁。父亲把王肇民先生的画册给我看,直接把他所敬仰、他认为最好的艺术家作品给我看。

待我考上国画系,父亲给了我潘天寿先生的画册,至今还在我的案上。由于家学的缘故,我得以很早就接触到了艺术面目如此强烈、如此鲜明的大师前贤。尽管我手不能到,但至少眼睛看到了,今天仍朝之努力。

反映时代生活是艺术家的本分与担当

羊城晚报:在近代美术史上,有不少名家都在敦煌临摹学习壁画。您如何看待这种历史现象?在壁画系的学习给您怎样的收获?

林蓝:当年我们随中央工艺美院的杜大恺导师到敦煌临摹学习,逐个洞窟去看,在鸣沙山脚近十米高的脚手架上画壁画。现在那些画还在当地,还能看见自己的签名,那段时日特别充实,也特别难忘。

我想,无论是前辈还是我们,都从传统绘画(壁画)中汲取到中国传统经典的养分。回顾中国美术的发展,中国画之所以能够千年长盛不衰,在于它并不是单线发展的。

如果将中国画比作壮阔的水系,那它既有主流,也有很多支流,正是这些支流不断与主流汇聚,滋养主流水系,与主流相异、相和并使之丰沛,才形成今天的格局。

今人所看到的传统,也是在不断变革中形成的传统,因此中国画一直是鲜活的、前进的。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纸本传统,最重要的代表作几乎均始自元代,可谓“逸笔草草”。宋代不少名作,如春晚最火的《千里江山图》是绢本所作,“周密不苟”。

而在更前的唐代壁画上,我们可以看到盛世艺术的宏阔繁密,那个盛大时代的艺术,将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技术与文化融汇其中,既有主流审美,也有异族情调。

羊城晚报:关于国画的当代发展,您有怎样的思考?

林蓝:传统最典型的绢本、纸本国画是倾向于小型的,供三两友人在书斋里秉烛夜观,如山水手卷等。时代不同了,生活在变化,相较古代“可游可居”的山水,今天我们已经是在飞机、高铁上观看大地的风景。这带给人新的视觉感受,也必然要求新的艺术呈现。

如果艺术创作者还简单固守过去的形式,可能难以表达一个当代人的真实情感。

因此,活在当下,真实地去呈现当代人的视觉和情感,应是今天艺术家最真诚的创作初衷。最后呈现的水准可能有高低,但真诚是首要的。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反映我们所处新时代的重大事件与重大题材,是艺术家的本分、责任与担当。

2022年3月20日《羊城晚报》A7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孙爱群 陈桥生
执行统筹:邓琼 吴小攀 朱绍杰

主办单位: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合作单位: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广州美术学院 广东画院 广东美术馆 广州雕塑院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邓琼
编辑 | 文艺

编辑: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