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绣非遗传承人王新元:放下钢枪,拿起绣花针

来源:金羊网 作者:侯梦菲 张小悦 发表时间:2022-03-23 19:59
金羊网  作者:侯梦菲 张小悦  2022-03-23
王新元从小接触刺绣,高中入伍,2001年退伍后再次拿起绣花针,一边打工一边学绣。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侯梦菲 实习生 张小悦

图/部分为受访者供图

王新元从小接触刺绣,高中入伍,2001年退伍后再次拿起绣花针,一边打工一边学绣。2008年,他的作品《慈母亲》拿到了百花杯的金奖,这是他的第一个金奖。2011年他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聚元祥。

王新元和他的广绣作品

2021年的王新元,已经有着众多头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粤绣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这些头衔无一不证明着他在广绣刺绣上的成就。

刺绣对于王新元而言意味着什么?在刺绣创新的背后,王新元又如何看待创新中的变与不变?他对于自己的作品如数家珍,不避讳创新中的不如意,不掩饰自己对于广绣推广的渴望,也骄傲地表达自己在广绣推广中发挥的作用。

王新元和他的广绣作品

王新元是自信的,自洽的,务实的。但即便如此,他也需要拨开创新道路上层层的迷雾。

在被质疑时,他可能问过自己,对广绣的守正创新,我的“正”是什么?

幸运的是,他得到了答案。

在广绣创新的漫长旅程中,王新元还要走很远的路。他说:“我不会停下来。”

王新元

以下是王新元的自述。

我出身于裁缝世家,一家人都做这个。大概在1990年,我开始学裁缝。那时候都是女孩子在学,但是我看我哥我姐夫都在学,父母也说你学一门手艺起码不会饿死,出去打工也有一技傍身。当时看着家里人怎么做,我就帮他们熨衣服,收衣服,学裁剪。十多岁的年纪,别的男孩都在玩那种皮球、抓青蛙,而我在绣花,就觉得我好像有点怪怪的。

那时候寒暑假都在表姑家里,经常看到她在白布上绣花绣鸟,很漂亮。我就在想这是怎么绣出来的,自己在白布上乱扎,我表姑也没干涉,由着我试。不像现在有些人可能说“你别碰”,如果我表姑阻止了我,那可能也没有现在的我了。后来我对这门手艺也越来越感兴趣。

image.png

王新元

但小时候,学习的刺绣并不系统。而且人家在玩,我在绣花,所以(他们)都不喜欢跟我玩。初中都是寄宿,同学们不欺负我,但难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我绣花——像“娘炮”一样。

所以高中我就跑到部队去了。本来去海南当兵的,但我觉得海南太近了,我想去一个最北最远的地方,就去了新疆当兵。

王新元的广绣作品

入伍磨练:我的坚持离不开部队经历

都说做一件事情需要持之以恒,说起来容易,坚持起来真的很难。你看我们站军姿,两三个小时一动不动,跑五公里越野的时候,咬紧牙关都要跑完,部队磨练了我的韧劲。

我还记得冬日的一个周六,凌晨一点。睡梦中,我们突然听到起床哨声:准备拉练。黢黑的夜里,打好背包,踩着比腰还深的积雪,我们向着大山的方向出发了。走到半路,又接到“就地就寝”的命令,在冰冷的雪地中躺下没几分钟,又接到“紧急集合”的命令。从凌晨一点到凌晨四五点,我们在光秃秃的山中奔跑,跑了多远已经没概念了,只记得满眼都是雪。

往回走终于看到营房了,我们都以为能休息了,结果又收到一个命令:卧倒!匍匐前进,目标营房!爬回营房以后,身上那迷彩服,脱下后冻得能立起来。

那是我当兵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晚上,这辈子都忘不了。

部队给我的影响,是浸到骨子里去的。做事、说话,都能体现军人的风格。但军旅生涯赋予我的并不是什么粗犷,而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我爸妈、徒弟都说我对事情要求好高。

有些徒弟的作品如果有瑕疵,我可能会把比较好的部分用在文创产品上。但我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就是精益求精,有瑕疵的话可能会拆了重做。像我正在做的《天地人和》作品,上面绣的那条裙子其实已经绣好了,但我感觉还不行,这条裙子没有亮点,我就尝试用彩金绣上去。

人家说干一行爱一行,我觉得还要钻一行,我就喜欢钻到里面去。所以我说在部队里面做的事情锻炼了我,部队就连叠个被子都有棱有角的,多有讲究。

绣花也是真功夫,一线一丝一色,针具长短粗细,这些都是专业细节。我感觉所有的经历都在冥冥之中有牵连吧,我在部队里做侦察兵报方位,方位要是搞错了,飞机打靶就会打错。我想我过去做的都是很细节的事,这其实正是绣花所需要的。

王新元的广绣作品

曲折学绣:我的第一家店开了三个月就快关门了

退伍以后就来了广州,跟着我师父师娘系统学习广绣,一边打工一边学。2005年以后,我到处去拜访大师,我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开阔了很多。

事业真正的发展起来是在2010年。我开第一家店的时候,开了三个月就开不下去了,没人买。准备要关门的那几天,有个顾客在我的店铺,看中了一些作品。他问我:“作者是谁?”我当时也不懂作品要落款。我就回答:“是我绣的”,顾客还不太相信,我们就约定第二天再见面,当面绣给他看。

其实我心里有点疑虑的,怕他不来。但我第二天还是把工具、各种颜色的丝线都拿出来,在店里开始绣我还没完成的作品。结果人家真的来了,看到我现场的绣工,说:“唔!不错不错!”一口气买了三幅我的作品。

虽然说当时的作品卖得很便宜,也没多少钱,但信心一下起来了,我知道还是有人在欣赏我的作品。我自己完成一幅作品是很有成就感的,但如果有人欣赏和购买收藏,对我是一种更高的认可。

王新元的广绣作品(受访者供图)

创新不易:也许并不存在真正的“正统”

我最大的瓶颈是在转型的时候。我当时开始学广绣的时候,绣花卉比较多,后来就想改变一下风格。大家都在绣同样的题材,那就形成不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寻找艺术语言的这个过程很痛苦的,包括现在我还在寻找、摸索。

2006年,我开始尝试创作青铜器的刺绣。一开始怎么绣都不像,用这个针法绣的作品不好看我就换一种,或者拆了重来,尝试着绣出那种厚重感和锈迹斑斑的感觉。慢慢的感觉就出来了,就是这样不断地研究、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师傅带领,没有经验做参考,只能靠自己摸索。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创新了。比如,我一开始用井字针法在绣,发现不好看就把它拆了,换一种绣法在布上随便扎,扎着扎着出来一种效果,那就继续下去。可以说,很多针法我都有创新,但都没有起名字(笑)。

2008年,我绣出的青铜器就有独特的味道了。当时有人说青铜器在题材上不是广绣正统。我就在想,既然我是广绣的传承人,那我绣的东西就能代表广绣,只是我的创新走在更前。

大家都在说守正创新。我觉得,今天的创新也就是明天的传统。如果想把广绣发扬光大,不创新就只能走向没落。

我现在正在绣一幅老虎,也是很震撼的。有人说:湘绣是绣老虎的,广绣能不能绣好啊?其实,苏绣也在绣广绣的荔枝和木棉。

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标签,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艺术语言。我想做的其实就是让广绣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广绣。至于我的作品,就是我的代言,它最终走向哪里,我不知道,最终能不能成为广绣的一个符号,我也不知道。我只想说它肯定能成为我那个时代的符号。

广绣推广:只要对广绣推广有帮助我就去尝试

我想推广广绣,让更多人了解广绣,就做了一些文创产品,比如笔袋、台灯、发卡、胸针等等,都是百十来块。最起码人人都能消费得起,让广绣走进千家万户。

传统艺术要有市场,要能带来经济效益,才能被更好的得以传承。一幅作品绣出来,很多人都说漂亮。但是市场不接受怎么办呢?手艺人不能喝西北风。我们还是要多研发、多设计,作品要融合时代的潮流。时代都变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变。

以前有句话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呢?怕得要死。广绣也是一样的,这么好的千年技艺,如果不去推广,谁知道呢?因此,非遗要走出去,就要商业化、品牌化。

现在,大家慢慢开始跨界合作了,当时跟腾讯、跟兰博基尼互动合作的时候,其实都是挑战的。但我想着只要对广绣推广有帮助,那就去尝试。为什么?我要让现在的年轻人看到希望啊,让他们知道,老师的作品可以有不错的收入。那他们就会想,我也像老师一样投入,就有希望啊。

有人说:王老师,你现在名气越来越大了。我说:没有,是广绣这门手艺成就了我。你要是坚持27年做一件事,你也可以的。

有多少人一生都在选择中。但我可以说,我的一生就在坚持中。

编辑:爆米花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