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作协:广东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 勇担光荣使命,谱写时代华章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磊 通讯员 邱海军
浩浩文脉,熠熠生辉。不拘一格、不守一隅的岭南文化,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学名家。
岭南文学作为中国文学重要一脉,源远流长,底蕴厚重。唐代有“粤诗之祖”张九龄,宋代有“粤词之祖”崔与之及余靖等,明代有名载《明史·文苑传》的欧大任,清代出现了以“岭南三大家”和“岭南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使岭南诗坛与中原、江浙诗坛三足鼎立。
近代以来,广东文学更是跻身于全国地域文学领先方阵。欧阳山、秦牧、陈残云、萧殷、吴有恒、杜埃、黄秋耘、黄谷柳等文学名家涌现,提升了广东文学在全国文坛的地位。
新时期以来,广东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创作精神和姿态在中国文学版图中展现出别样风格,在观念嬗变、作品创作、体裁题材、风格流派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贡献,产生了改革文学、粤味小说、城市文学、劳动者文学等大量独具广东特色的优秀作品,以及刘斯奋、章以武、黄伟宗等代表作家、评论家。
自广东建设文化强省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广东文学成为真实形象地观照我国改革开放和南粤社会变革历史进程的文化载体,展示新时代广东人民奋发、奋进追寻中国梦前进轨迹的文本见证。
广东省作协发布十部红色题材重点作品:书写红色故事,献礼建党百年
顶层设计统全局统筹谋划绘蓝图
《脚印——人民英雄麦贤得》《信仰——周恩来岭南纪事》《惊潮》……2021年“七一”前夕,广东省作协发布了十部红色题材重点作品,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一份文学厚礼。
这份厚礼准备时间长达两年。早在2019年,省作协就围绕建党百年党史题材创作、红色文学创作,强化统筹谋划,全面谋篇布局——扶持党史题材、红色文学创作,重点创作项目达20多个,积极组织创作、出版各类红色文学作品155部,红色题材主题创作花开全省,渐成规模。
除了红色题材,多年来省作协先后召开全省长篇小说创作推进会、全省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推进会、全省儿童文学创作座谈会、全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粤港澳大湾区儿童文学高峰论坛,全面规划和布局各门类的重点题材创作。
先后确定广东重大现实与历史题材、广东重大现实题材和红色题材、改革开放重大现实题材、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精品创作选题、广东省青年作家创作资金扶持选题等70多个。
优化顶层设计是文学繁荣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除了布局重点题材,省作协先后提出实施广东文学攀登高峰战略、“广东文学异军突起”战略,旨在建设与广东经济地位相称、与文化强省地位相称的文学强省。
同时,审时度势,积极部署制订《广东文学创作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广东省“十四五”文学发展规划》。这些规划旨在筑就新时代广东文学新高峰,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提供文学支撑和精神力量。
据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介绍,顶层设计围绕建设文学创作、文学研究、文学服务三支队伍,培育有特色、有实力的作家群体和文学评论队伍,建设有担当、有作为的文学服务队伍,锲而不舍打造“文学粤军”。
文学创作方面,抓好“改革开放再出发”深扎作家挂职蹲点跟踪服务,锻造精锐之师;在全省遴选新锐作家,打造青年作家百人方阵,邀请25名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或名刊名编作为导师,以一带二的方式对其中50名青年作家进行结对指导;着力扶持网络文学有实力、有积累的“头部作者”,加快形成网络文学创作第一梯队;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儿童文学、网络文学、影视文学、文学评论等文学门类各打造30名主力军方阵。
文学研究方面,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杂志,致力于打造新时代中国文学理论创新、观念变革的最前沿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新高地;联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暨南大学创办中国报告文学研究院,整合国内外资源,打造一流的报告文学创作和研究基地;组织精干力量编撰《广东文学通史》《广东作家协会志》《广东文学蓝皮书》。
文学服务方面,实行“五抓”(即抓理论武装、抓岗位练兵、抓业务提升、抓党性锤炼、抓纪律约束),做到五管齐下,着力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作协机关服务作家、服务基层的能力。
3月24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长篇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研讨会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举行
专题创作领风尚精品力作结硕果
“座位上面、下面,塞着一箱箱口罩、防护服、导尿包……机舱两侧悬挂着十几面五星红旗,在灯光的映照下,传递着温暖。”
2020年,新冠疫情刚发生不久,3月2日,《人民日报》便发表了由张培忠、许锋联合采写的报告文学《千里驰援》,这是全国第一篇反映各地区医疗队驰援湖北的报告文学,被全国20多家媒体转载。
面对疫情,省作协积极开展“以笔为援,抗击疫情”主题文学活动,以“点对点”形式组织多位重点作家采写抗击疫情题材重点作品,积极采写疫情防控一线感人故事、先进事迹。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五年来,省作协始终坚持与时代同行,组织了一大批反映时代、贴近现实的专题创作,除了抗疫题材创作,还组织了改革开放题材创作、小康建设主题创作等,在文学的画卷上绘制时代的精神图谱,创作出了一批批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精品力作。
作为广东文学的优势门类,近年来广东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报告文学作品。《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曾平标),《大国商帮:粤商发展史辩》《横琴——对一个新30年改革样本的5年观察与分析》……这些作品不仅记录着南粤大地的重大变迁,也描绘了英雄人民的重要足迹,洋溢着时代气息、凝铸着时代精神、代表着时代审美,以浓郁的岭南特色、岭南气派、岭南风格,成为广东文学的形象使者。
“长篇小说是最重要的‘文学重器’,是文学创作中的巅峰,最考作家的精气神。广东已进入加快打造‘文学重器’的时间表。”张培忠表示,自实施广东文学异军突起战略,优先发展长篇小说以来,广东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迎来了收获期。
邓一光的《人,或所有的士兵》自2019年出版以来,先后斩获《收获》文学年度排行榜、《当代》年度长篇佳作、第四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2019)作品、2020花地文学榜年度长篇小说,被诸多评论家认为是2019年中国长篇小说“最重要的收获”。
都市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张欣先后推出小说作品《狐步杀》《黎曼猜想》《千万与春往》,将当下都市人的种种行为模式、心态结构、情感路径一一剖析呈现,展现岭南都市文学的时代精神与文化价值。
除了小说和报告文学,广东的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儿童文学、网络文学皆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诸多文学精品在全国各类评奖中赢得了荣誉,将南粤文艺推向新的高度:
曾平标报告文学《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获中宣部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冯娜诗集《无数灯火选中的夜》获第十二届(2016—2019)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胡永红长篇小说《上学谣》、吴岩的科幻文学《中国轨道号》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湾区文学展新质广东文学创新高
粤港澳同属岭南文化圈,同根同源,同声同气,有着天然的文化认同感。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广东省作协立足“双区”“双合作区”,加快培育粤港澳大湾区文学新增长点,着力锻造岭南文学新高地。
为加快推进构建中国文学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积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优秀作家宣传推介,提升湾区文学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今年3月24日至25日,省作协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系列作家作品研讨会,该系列研讨会包括《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研讨会,杨克、卢卫平诗歌研讨会,王威廉、南翔、蔡东小说研讨会,詹谷丰、耿立散文研讨会。
近年来,省作协对如何讲好湾区故事,建设健康和谐的文学生态,进行了积极探索。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作家正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以岭南文学精品呈现多姿多彩、奋进新时代的大湾区故事。
以《奋斗与辉煌》《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祖国》《瓷上的火焰——卢卫平诗歌精选集》《你的目光》《伯爵猫》《月光下》《山河故人——广东左联人物志》《暗夜里的灯盏烛光》《漫识手记》为代表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正是一系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精彩缩影,也呈现了广东文学、湾区文学的新成果、新气象、新特质以及新高度。
他们用文字记录时代。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彭云在《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中看到了新的时代风貌和精神气象:“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下,广东创作的这部厚重作品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它会在记述中国人民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宏大叙事中留下生动的记忆和浓重的一笔。”
他们用诗歌诠释生命。杨克始终坚守对时代变化和新生事物的书写,以在场者的细微观察为时代作证,以诗性的表达诠释爱与生命的价值;卢卫平着墨于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展现了人活着的尊严、充满韧劲的生命。
他们用小说打开新的窗口。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在王威廉、南翔、蔡东等作家身上,看到了新时代大湾区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和新的特质,以及作家对地处改革前沿的广东地区社会发展和人性情感的把握独到精妙:“三位作家对当今现实的一些审视和观察,打开了我们进入不同人生世界的窗口。在文学叙事上,给我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他们用散文安顿心灵。耿立坚持散文创作已有三十年,他认为:“散文的出路不在怀旧,散文的尊严在于建立新的艺术范式,一种新的表达,在文学新时代建立一个有别于过去狭窄故乡的新的心灵世界,用这个新故乡,安顿我们的心灵。”
他们的写作,是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文化和当代生活培育出来的文学之花,也是对大湾区这片土地的最好馈赠。
近年来,省作协重点突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特色品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联盟、《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研讨会等一些推动大湾区文学融合发展的机制、刊物相继成立、创办,将催生更多“扛鼎之作”“传世之作”。
“当前,新时代文学事业正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对新时代,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和独特的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为广东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和无限可能。”张培忠表示,丰富实践与瞬息万变的精彩现实,呼唤着每一位作家,也考验着每一位作家。
文学粤军绘新章南粤热土铸辉煌
4卷100万字、600多个故事、1000多个人物……2020年12月,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史志式纪录小康工程的鸿篇巨作、首部全面讲述广东小康建设辉煌成就的大型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正式出版。
该部作品由张培忠担任总撰稿,由喻季欣、黎衡、姚中才、王十月、何龙、刘鉴、陈启文、盛慧、李焱鑫、曾平标、王威廉、陈枫等13位重点作家历时一年多创作完成。作品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和事件为纬,以百姓生活变化为立足点,描绘出了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清明上河图”,被广东省作协列为近年文学创作的头号工程。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充分肯定《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广东作家的文学实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一脉相承,坚定文学信念、守正创新,运用广东特色语言、广东表达方式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把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价值转化为精彩的中国故事、丰满的艺术形象,以精品力作致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取得了可喜的创作成果。”
“这是广东小康之路的一部恢宏史志,也是用文学的情怀和笔墨经历感受和描述表达历史的优秀成果。”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认为,《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具有在宏观背景下用微观方式展现的特点,又有像水珠映照阳光般的奇特效果。
全书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广东为主要叙事点,辅以全国的宏观背景,围绕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通过“平凡人”的故事折射时代变迁,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用百姓生活变化折射时代变迁,深刻反映党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非凡历程。
作品纵横捭阖、气魄雄阔,紧扣国家命运的走向,以南粤热土为舞台,呈现一系列关键而翔实的历史场景、历史事件,阐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必然,为构建新时代岭南特色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
张培忠指出,《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彰显了广东报告文学创作一以贯之的视野、格局、气魄,是广东文学向建党百年华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份重要献礼。“以这部作品的问世为标志,新时代广东重大题材、重点创作必将迎来一个收获期。”张培忠说。
《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
扎根南粤树雄心异军突起开新局
“从小就知道有一种家书,叫‘平安批’……收到一封平安批,心里的石头就落地了。”4月23日,陈继明创作的《平安批》荣获由中宣部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协会组织评选的2021年度“中国好书”。
《平安批》是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策划、省作家协会具体实施的“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家深扎创作活动的重要成果之一。2019年至2020年,陈继明在汕头深扎,广泛收集素材,深入体验生活,在韩江边上的一个村庄一住就是3个多月。期间采访了大量作家、民俗学家、侨批专家等,积累了大量采访素材和读书笔记。
2020年2月动笔,同年8月完成初稿,又用了接近十个月时间进行修改。《平安批》围绕以梦梅为代表的郑氏家族于民初至20世纪30年代的经历,反映“侨批”在特殊时期承载的守道怀仁、守义重情、守财归根、情系桑梓的“中国心”,被《人民文学》高度评价为“有望改变走西口、闯关东等‘迁徙’题材长期以来南北失衡的格局,而且有可能使得‘迁徙’母题创作出现新的艺术海拔”。
据悉,“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家深扎创作活动是广东省作协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广东省委宣传部关于组织优秀作家扎根南粤开展“改革开放再出发”深扎创作要求的重大创作活动,目的是立足广东改革开放沃土,以本土重大现实题材为着力点,以文学创作实践培养造就新时代“柳青、路遥”式的广东作家,创新性推动广东文学事业异军突起、繁荣发展。
活动自2019年9月16日启动,首批深扎作家杨黎光、陈继明、熊育群、吴君、王哲珠、丁燕采取挂职、蹲点的形式,深入基层一线体验生活。创作周期为3年,基层挂职蹲点1年,其后返回原地、原单位,进行为期1年的创作,第三年发表出版作品。目前,6位作家已经全部完成初稿,陈继明长篇小说《平安批》在《人民文学》2021年第1期发表并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出版。
“陈继明扎根四个月,写作六个月,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潮汕的文化表现得如此深入、细致,非常难得。”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表示,广东一直提倡作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家要到生活中去,要了解那个地方的语言、风俗民情,这样才能写出真正有岭南风味的好作品。
4月28日,由省作协主办的“改革开放再出发”深扎作家杨黎光长篇小说《岁月》、熊育群长篇小说《双族之城》专家审读会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召开。
张培忠在审读会小结时,建议杨黎光、熊育群、吴君、王哲珠、丁燕等五位尚未结题的深扎作家要聚焦创作的共性问题,下苦功夫修改作品、打磨精品,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深扎与创作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原乡和现乡的关系。四是处理好广东经验和中国故事的关系。
在张培忠看来,广东的文学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浓墨重彩地书写我们40多年来波澜壮阔改革开放实践的创造、创新以及独特的经验,要树立雄心、志气,增强自信,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现象,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