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象比邻,共享绿色家园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22-12-02 10:13
光明日报  作者:  2022-12-02

8月1日,象群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山林间觅食。新华社发

象群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溯溪而行。沈庆仲摄/光明图片

3月16日,无人机拍摄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嘎洒镇曼点村委会曼吕村小组。新华社发

2021年夏天,“短鼻家族”15头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北移南归,引发世界关注。

位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象谷是野生亚洲象的传统栖息地。野象出没使野象谷这个著名旅游景区更加受到关注。然而,在距野象谷不远的景洪市大渡岗乡关坪村中田坝村小组,村民们有些发愁:亚洲象应该保护,可是田里的粮食、水果,几乎都被野象吃光,怎么办?

中田坝村民们的烦恼,也是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亚洲象活动地区普遍存在的矛盾。如何化人象冲突为人象和谐共生,如何既保护亚洲象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考验当地政府及民众的一大难题。

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要求云南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多年来,云南亚洲象活动地区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化解人象冲突,努力促进人象和谐。日前,本报记者与云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成调研组,深入云南西双版纳州、普洱市等亚洲象栖息地及其活动地区,寻求实现人象和谐共生的新路径,探索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模式。

1、爱象护象保护亚洲象生存家园

在亚洲象的栖息地,人们一直守护着亚洲象的家园。

30多年来,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不断增长,从150多头增长到目前的300多头,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和临沧市一带,目前活动范围覆盖7个县市区、40多个乡镇。

全国首个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坐落在西双版纳州景洪市野象谷,那里的工作人员被称为“象爸爸”。“大象医生”保明伟介绍说,去年7月,小象龙龙因为腿部被藤篾缠绕受了重伤,被象群遗弃在茶园。保明伟和“象爸爸”第一时间将龙龙带回救助中心救治。几个月过去,龙龙的腿伤基本痊愈,长高长壮了。救助中心成立13年来,成功救助受伤、受困亚洲象13头,当场放归4头,人工繁育1头。

当地群众也热心参与亚洲象救护。今年9月,在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有群众报告一头幼象掉进了蓄水池,因水位较深无法脱困。林业救援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凿开水池放水救援。得到帮助的小象爬上了岸,与两头亚洲象会合回到了森林中。

为解决亚洲象到农田觅食等问题,普洱市探索建设“大象食堂”(即食物源基地)。在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曼老江畔的680亩食物源基地,思茅区副区长史进对调研组说:“这里是政府和村民共建的‘大象食堂’,农户种植玉米,政府每亩补助200元,玉米被大象采食后,剩余玉米归农户,农户还可得到保险补偿。既避免大象进入村庄,也为大象提供了食物,还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建‘大象食堂’,就是要让大象吃饱,大象安全了,人才能安全。”普洱市林草局动植物保护科科长周智韬说,普洱市今年新增食物源基地7000亩。林业人员还在象群活动路口投放玉米、食盐等食物,引导象群远离村庄和人群。

为给亚洲象提供更好的栖息繁衍场所,西双版纳积极建设以自然保护区为主的亚洲象栖息地。据保护区关坪管护站站长杨帆介绍,关坪片区常有亚洲象4群共41头,为保护亚洲象,管护站恢复栖息地1500亩,建设食物源基地730亩,为引导大象改变依赖吃粮食作物的习惯,专门种植象草、甜竹、棕叶芦等大象爱吃的植物。

西双版纳州林草局副局长刀建红说,全州在加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建设管理的同时,为引导外溢亚洲象群回归保护区,根据亚洲象的栖息环境和取食习性,累计建设食源地、修复栖息地9629亩。

为保护勐腊县南部及边境地区的跨国象群,西双版纳州政府与老挝北部三省政府共同在中老边境划定了20万公顷的跨境联合保护区域,已召开13次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交流年会,开辟了中国生态保护跨境先河。

近几年,普洱市编制了亚洲象保护的校本教材、宣传手册,在普洱学院、普洱二中等学校建立教育示范基地,提高了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护象意识。走进普洱学院亚洲象自然生态展馆,调研组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大象标本。“这是云南高校第一个以亚洲象为主题的科普教育馆,是云南讲述大象故事、展示生物多样性资源优势的一个窗口。”亚洲象自然生态展馆副馆长章靖说。

2、人象分离增强当地群众安全感

在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亚洲象监测员刁发兴的家中,他激动地拿出无人机给调研组展示他拍摄的亚洲象活动视频,“我们把大象当家人,给江城的每头公象都取了名字,便于识别;有些象也认识我,今年2月,我看见‘大长牙’在公路上正要踩一辆轿车,急忙高声呵斥,‘大长牙’看我一眼,缩回脚转身走了。”刁发兴说。刁发兴率领的15名监测员负责江城县的亚洲象跟踪监测,风餐露宿,24小时监测预警,避免人象遭遇。

当前,西双版纳、普洱、临沧都建立了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保护人象安全的技术手段日益现代化。据普洱市林草局副局长赵斌介绍,2021年,普洱购置了18架红外线无人机,今年普洱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专业护象队伍和64名监测员组成的村寨护象队伍。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高级工程师赵建伟演示了亚洲象监测预警平台,调研组从平台上看到了监测点亚洲象活动的实时情况。“西双版纳安放了600台红外相机、177套智能广播、21个摄像头,红外相机对亚洲象的识别率达99%,13~15秒内就能发布预警。”赵建伟说。

除了监测预警,监测塔、防象栏、防象沟、避象亭、电子围栏等防象设施也逐步推广,筑起一道道人象安全屏障。

2021年11月20日凌晨5点,一头野象破开思茅区蚌弄村蚌弄小学的铁门,闯进校园寻找食物,“幸亏当天是星期六,学生不在学校,没有人受伤!”蚌弄村党总支书记陈磷椿心有余悸。第二天,当地政府迅速加高学校围墙,在校门口安装碗口粗的钢管防象栏,挡住野象,保障师生安全。

景洪市大渡岗乡香烟箐村的23户村民原本居住在野象谷深处的老寨,野象活动频繁。为避免人象冲突,2015年,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组织全村搬迁到香烟箐,2018年,又在香烟箐村周围修建了两米多高的防象栏。“现在安全多了,睡觉都安心了!”在村里开农家乐的李文才说。

在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大树脚村,一座10余米高的亚洲象监测塔矗立在5个村庄中间,站在监测塔上层,可以看到五个村庄附近的情况,监测塔下方就是大象经常取食的田地,塔下还留有大象的脚印,监测塔既便于观测大象,也成为周边群众的紧急避险点。

普洱市思茅区六顺镇成立了人象冲突矛盾纠纷调解室,挂牌了人象和谐法律服务站,化解人象矛盾纠纷。至今六顺镇调解了6起象损纠纷,为群众提供3次法律援助,争取到未及时赔付象损资金270余万元。

西双版纳自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试点,补偿亚洲象等野生动物肇事带来的损失,后在全省、全国推广。据云南省林草局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李鹏介绍,2019~2021年,全省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投保1.93亿元,补偿了10.8万余起野生动物肇事损害事件。

“2021年,普洱野生动物肇事保险补偿2100余万元,其中亚洲象肇事补偿占七成以上,起到了兜底作用,减少了群众损失,缓解了人象冲突。”周智韬说。

在西双版纳野象谷,调研组看到了亚洲最长的高空观象栈道,打造了“人在空中走,象在地上逛”的人象和谐生态游览模式,形成了以亚洲象生态家园为代表的人象和谐共生发展业态。临沧市南滚河地区生活着约30头亚洲象,班洪乡南朗村大力打造“南廊记”品牌,发展“大象米、大象茶”等生态产品,探索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促进的路径。

3、破解困境让人象各得其所和谐共处

“网络上传播了亚洲象萌宠可爱的一面,却忽视了野象猛兽的一面。既保护好亚洲象,又保护好当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虽有明显成效,但也还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多年从事亚洲象保护工作的刀建红告诉调研组。

近几年来,随着亚洲象种群数量的扩大,西双版纳、普洱约有三分之二的亚洲象长年在自然保护区外活动,亚洲象的活动区域常与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区域重叠,人象冲突时有发生。

亚洲象会到庄稼地里寻食,有时会进村找食物和盐巴,容易与村民遭遇。在西双版纳和普洱,野象肇事伤人事件时有发生,受袭人员多是在田地或路上遭遇野象的村民。当地群众保护大象的意识较强,但自我安全意识仍然薄弱。

据了解,在亚洲象长年分布区、重要栖息地和主要象道附近,有防象设施的村寨还不多,太阳能路灯、避象塔等设施也相对不足。

中田坝村的村民就有些担心,西双版纳有防象设施的村寨仅有香烟箐村和关坪村委会三六队。30多年前中田坝附近就有亚洲象活动,如今周边亚洲象达30多头,村口无防象设施,大象进村时只能靠监测员及时通知大家回家躲避,而这是当地多数村寨的常态。

周智韬表示,“普洱市有防象设施的学校只有两所,林草部门在3个村寨修了22公里电子围栏,因为地方财力有限,还有很多村寨、学校没有防象设施,需要住建、教育、交通等部门共同努力。”

此外,村民关心的还有亚洲象肇事补偿标准:粮食、经济作物常被野象吃掉或毁坏,但补偿标准不高。

关坪村原党总支书记陆代荣算了笔账:“亩产值1200元的稻谷,一亩赔900元,一株可收入1000多元的橡胶树赔35元。田地里只要有大象,大家都不敢去干活,造成的间接损失无法得到补偿。”

为了减少损失,中田坝村近年减少种植大象爱吃的玉米、水稻,改种芒果等水果。“想不到现在大象也喜欢吃芒果,7月30日大象就来吃了两吨多芒果,弄断了400多棵芒果树,全村损失3万多元。”身兼保险公司勘察员的护林员张建介绍说。

“希望保险补偿标准达到或接近市场价,因为亚洲象保护是全国、全世界的事。”陆代荣说,“正因为补偿低,有些村民就冒险到田地里抢收粮食,容易受到野象攻击。”

针对村民们的意见建议,刀建红解释说:“近几年,保险补偿标准已经逐步提高。但因为野生动物肇事保险是由地方政府投保,如果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都按市场价补偿,那么一年保费就需要1~2亿元,地方财政无力承担如此巨额的保费。”

调研组了解到,在亚洲象活动区域,除防象设施、肇事保险投入不足外,亚洲象监测、食物源基地建设的投入也有不足。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江城县、思茅区等地,用于亚洲象监测的无人机数量还较少。随着救护的野象数量不断增加,亚洲象救助与繁育中心也面临着急需改扩建但无资金的困境。

“‘大象食堂’能有效减少人象冲突,普洱市需要建设至少十万亩‘大象食堂’才能满足大象需要,但因为财力有限,至今只建了7000亩。”周智韬说。

许多基层干部和村民认为,保险补偿不能根本解决人象冲突问题,希望把亚洲象和村民生产生活的区域分隔开来,让亚洲象回到自己的栖息地,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要让亚洲象都回到自然保护区,回到自己的家园,就要恢复和建设好亚洲象栖息地,但保护区内的疏伐间伐等恢复栖息地的措施受到相关规定的限制,这是基层林草部门的困惑。

调研组了解到,目前除景洪野象谷、临沧南滚河对发挥亚洲象品牌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方面有一些探索外,多数地区还处于被动防象的处境,化解人象冲突、实现人象和谐共生,还任重道远。

4、凝集众智为化解人象冲突建言献策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人象冲突?如何克服实践中的重重困难?如何能使亚洲象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调研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纷纷建言献策。

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建议从推动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优化完善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政策制度。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明勇提出,应大力加强我国亚洲象及其栖息地的基础研究,揭示亚洲象群迁移规律、栖息地承载力等,为科学管理亚洲象、促进人象和谐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高级工程师李维薇建议,应鼓励引导创作亚洲象文创和传播产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扩大亚洲象“朋友圈”,构建面向东南亚亚洲象13国栖息地的“亚洲象保护命运共同体”。

“云南对亚洲象的数量调查精确到了个位数,对亚洲象的活动做到了实时跟踪监测,对亚洲象肇事实行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制度,这些成果和措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第一次。”李鹏说,要强化安全防范联防联控,实施安全防范工程,争取逐步提高保险补偿标准,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

调研组了解到,为推进亚洲象种群及栖息地保护,国家林草局、云南省积极探索开展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已于2021年7月启动创建亚洲象国家公园。

5、命运与共人象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

调研组认为,云南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持续加强亚洲象保护,促进人象和谐共生,成为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生动实践,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探索,形成了以亚洲象保护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经验。

经验一:建立健全亚洲象保护政策体系。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亚洲象保护管理的通知》等政策,为亚洲象保护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支撑。

经验二:实现亚洲象系统性保护。在全国率先实施保险、管理、救护、监测等保护措施,创造性地实施食物源基地建设、跨境保护等措施,持续增加保护投入,改善亚洲象生存环境。

经验三:科技创新支撑保护管理。用科技的手段开展亚洲象繁衍和救助、亚洲象监测预警等工作,有效保障了人象安全。

经验四: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探索发展“生态旅游+”,努力实现保护发展双促进。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推进人象和谐共生,调研组结合调研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一:同舟共济,推动人象和谐共生理念的现代化。牢固树立和普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亚洲象是全中国和全人类共同财富”“生命至上”的理念,形成共建人类与亚洲象和谐共处美好家园的社会共识。

建议二:创新机制,推动人象和谐共生实现机制的现代化。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云南创建亚洲象国家公园,出台《亚洲象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系统性加强亚洲象栖息地的保护与建设,推广人象保护工程,建设好亚洲象的家园。

建议三:科技支撑,推动人象和谐共生科技手段的现代化。强化亚洲象的基础性研究,为亚洲象保护管理提供科学支持,科学确定亚洲象国家公园边界范围和管控分区,增强亚洲象监测力量,扩大监测覆盖面,提升监测预警水平。

建议四:资金保障,推动人象和谐共生保障机制的现代化。国家和云南省设立亚洲象保护专项财政资金,加大亚洲象保护资金投入;依法设立中国亚洲象保护基金会;将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纳入财政政策性保险,使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不低于市场标准。

建议五:绿色发展,推动人象和谐共生可持续性的现代化。立足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的资源优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示范带,发挥亚洲象品牌优势,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促进亚洲象保护和地方经济社会绿色共赢发展。

建议六:国际合作,推动人象和谐共生全球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加强与南亚、东南亚亚洲象主要分布国家的亚洲象保护合作与交流,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完善和推广中老缅亚洲象跨国保护机制。

(作者:光明日报调研组,光明日报调研组成员:云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张宪伟,副主任、二级研究员王泽华,研究员张俊敏,经济师丁美玲、汪玲;本报记者张勇)

编辑:邬嘉宏
新闻排行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