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下·“北溪”疑云丨资深名记指认美国策划炸毁“北溪”管道
新华社北京2月9日电 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8日以知情人士为消息源,在一篇文章中详细指认,美国拜登政府策划炸毁俄罗斯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系列管道。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要求美方给个说法。白宫、中央情报局当天接连否认。
这张瑞典海岸警卫队2022年9月28日发布的航拍照片显示的是,“北溪-1”天然气管道仍在泄漏大量气体。新华社发
早有策划
赫什现年85岁,曾供职于《纽约时报》和《纽约人》周刊,所写调查新闻获奖无数,因报道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制造美莱村屠杀而获得1970年普利策奖,还于2004年曝光美军在伊拉克阿布格里卜监狱虐囚丑闻。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8日援引赫什在“订阅堆栈”网站发表的文章报道,2022年6月中旬,借助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波罗的海行动”年度演习掩护,美国海军潜水员在“北溪”管道上安放远程遥控炸弹。同年9月26日,由挪威海军飞机投下一枚声纳浮标,引爆炸药,炸断“北溪-1”和“北溪-2”四条管线中的三条。
赫什的这篇文章说,拜登在同其国安团队进行9个多月“高度机密的反复辩论”之后,决定破坏“北溪”管道。辩论的主要焦点并不在于是否实施破坏,而在于如何不留下指向美方的证据。
按照文章说法,拜登授权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杰克·沙利文组建一个跨部门工作组,制定相关计划。沙利文2021年12月主持召开该工作组首次会议,讨论一旦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军事行动,美方如何回应。
文章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指出,工作组成员明白,沙利文想让他们制定一项破坏“北溪-1”和“北溪-2”管道的计划,并且沙利文是在转达总统拜登的意图。
这是2022年7月20日在华盛顿白宫拍摄的美国总统拜登。新华社发(沈霆摄)
“战争行为”
赫什在文中写道,美国海军曾建议用潜艇直接攻击输气管道,空军讨论过投掷延迟引信炸弹的方案,中情局则强调行动必须隐蔽。
文章以知情人士为消息源说,正是中情局2022年年初提出炸毁“北溪”系列管道的办法。中情局工作组成员“与白宫没有直接联系”,而且他们都很想知道拜登是否确实想要实施这起破坏行动,直到中情局局长威廉·伯恩斯下令“动手”。
知情人士说,美国相关部门在讨论如何破坏“北溪”管道时,“所有相关人员都明白其中风险”。如果这起袭击追溯到美国身上,会被视为“战争行为”。
赫什8日向俄罗斯卫星社证实,这篇文章的确出自他笔下。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在社交媒体平台“电报”上说:“白宫现在必须就所有这些事实作出回应。”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阿德里安娜·沃森当天在一份声明中称,赫什这篇文章“完全虚假、纯属虚构”。中情局、国务院发言人也作同样表态。
“北溪-1”和“北溪-2”管道去年9月26日在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发生爆炸泄漏。德国、丹麦和瑞典调查后认为管道可能遭人为破坏,俄方指认西方国家制造破坏。俄罗斯总统普京说,这两起管道爆炸事件显然是恐怖袭击。
这是1月20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白宫。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沉默之墙”
就赫什这篇文章,俄罗斯驻奥地利大使德米特里·柳宾斯基8日在社交媒体写道,西方国家就“北溪”事件调查集体闭口,是为掩护“人尽皆知”的破坏者。
他说,哪怕是在俄罗斯遭到‘自我引爆’这种荒唐指认的情况下,俄方专家都未能获准参与调查。“那么问题来了,西方这堵统一的‘沉默之墙’该作何解释?”
柳宾斯基提到,“北溪”事件在西方媒体和政客的议程上消失已久,西方试图让整件事“安静下来”,哪怕“这次破坏行动的发起者和实施者简直人尽皆知”。
扎哈罗娃和俄罗斯驻丹麦大使弗拉基米尔·巴尔宾早前说,瑞典、丹麦迄今不愿意同俄方分享“北溪”事件调查进展或结果,令人生疑。
“北溪-1”于2012年开通,从俄罗斯维堡出发,经波罗的海直通德国,向欧洲多国输送俄产天然气,年输气量可达550亿立方米。“北溪-2”与“北溪-1”大致平行,设计容量相当,2021年完工后,因美国方面阻挠而迟迟无法投入运营。
这是2022年9月14日在德国卢布明拍摄的“北溪-1”天然气管道相关设施。新华社记者任鹏飞摄
俄罗斯去年2月24日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前几天,德国政府中止“北溪-2”项目审批进程。西方随后对俄罗斯发起一系列经济制裁,欧盟决定逐步减少进口俄罗斯能源,转而购买更多美国生产、价格更高的液化天然气。俄方则减少对欧洲供气,“北溪-1”输气量去年6月中旬以后大幅减少,同年8月底因维修原因彻底暂停输气。
另据路透社报道,赫什近期一些报道在美国引发争议。其中一篇报道质疑奥巴马政府关于2011年派美军特种部队在巴基斯坦击毙“基地”组织创始人乌萨马·本·拉丹的说法。另一篇文章指认受美国支持的叙利亚反对派2013年8月在大马士革郊区制造沙林神经毒气袭击,致死数以百计平民。(胡若愚)